淄川区27个国家级、省级传统古村落 | |||
|
|||
|
|||
淄川区现有国家传统古村落2个,省级传统古村落(共三批)25个,淄川的传统古村落资源,在全省都是绝无仅有。 蒲家庄: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600多年的历史,村内保存着完整的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乡土村落。 这里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故乡,因一部《聊斋志异》而声名远播。 村庄原有土围墙,并建有四个村寨门,现保留有北门“景徵”,西门“平康”,东门“仙乡”及村北、村东原围墙100余米,呈段状分布。 村中现有百年以上的建筑6座,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蒲松龄故居”。 三棵古槐盘根错节耸立路边,记载着蒲家庄的变迁。 土峪村: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600多幢民居,全部是石头垒砌。 该村三面环山,海拔400多米,石筑民居建筑群就坐落于土峪狭长的谷底和谷坡。 村内保留着始建于1885年的天主教堂。 小口头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小口头村位于淄川城区东南约32公里,淄河东岸的马鞍山下,明代建村。因在搁笔寨下峪口,初名搁笔口头,清初因与大口头毗邻以大小称小口头。村内辖三大山(红色教育基地马鞍山,著名驴友爬山线路搁笔寨、孟梁台)六大溜,地形多样。战争年代有70余人参加革命,红色历史资源丰富。
池板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池板村地处幸福溜上游,始建村于明初。由于村处地形似匙(当地人读chi),初名匙板,后以谐音改称池板。 这里是池梨的发源地;这里有六七百年的大槐树,直径近两米;这里民风古朴,民房多为石头房,村路全部都是青石板;这里到鹿角寨较顺,是驴友们户外驴行较经典的线路之一。
西股村: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西股三面环山,油篓寨,黑虎寨,鹿角山,三座奇山高度均在八百米以上。 村庄依山而建,路是石头路,房是石头房。 村南三眼泉水清澈不竭,被誉为神赐灵泉。 顺天姑庙香火旺盛,三棵古柏枝叶繁茂,最为古老是至少2500多年前栽种下的汉柏。 孟家筷子、灵泉传说......故事传说让这里充满了神秘色彩。 涌泉村:第二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自然风光秀美,沿着齐长城探寻往日战争的硝烟,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这里流传。 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在这里取景拍摄,大槐树、大槐树村委会、古宅、古街等剧中场景都到寻到。 双井村: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梦泉村:国家传统古村落 梦泉村,是由孙膑梦泉而得名。 梦泉村所处地理位置恰好是古代齐、鲁两国的交界处,这里曾经是春秋齐国屯兵守卫的边防。 作为孟姜女传说的产生地,梦泉村仍有村民能较完整地演唱古老的歌谣《十哭长城》和《孟姜谣》。 除了美丽动人的传说,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
西石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鲁子峪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明前期建村。村居山峪似耧斗,初名耧斗峪,后以其多出读书人更称孺子峪,1912年以后谐音称鲁子峪。 石安峪村: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淄川区志》记载,石安峪位于峨庄西北3公里处,建村于明初,因村处峪中,其北有一巨石形似鞍,初名石鞍峪。曾以姓氏称单(shan)峪,后以谐音演化为石安峪。 春天,连翘花金黄一片;秋天,黄栌红叶层林尽染,形成了红叶迎秋、林果丰硕的壮观景象,给人一种“叶满山,红满山,红叶满山题诗筏,万类竞霜天”的感觉。
柏树村: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约于元代建村。村子最早名为康家庄,后因为村舍均建于街道一侧曾被称为“半边店子”。明朝时期,因为村旁有古柏一株,遂改称柏树村。清末时期称为柏树头,1912年重又称为柏树村。 这里群山绵延,丘岭起伏;村落古朴,房屋依山而筑,下用石块砌成,上用茅草封顶,凝重厚实;石板小街,弯延曲折;有千年古柏、石房子、石板路、伪军据点、大圆房、义坡碑等自然人文景观、遗迹;石碾石磨,裸露街头。
下岛坪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西岛坪村: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村庄建于明代以前,任姓先祖在此建村,村子坐落在三面环山的山谷中。 有吊河顶山寨、南、北乌纱帽、双龙谷、生态谷森林、有待开发的溶洞等自然景观,有李吉清的传奇故事、玄武庙古村落等人文景观,上千株百年百年的柿子、软枣、杏树、虬枝盘桓的车梁树、红枫叶、连翘等等。 下端士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明初建村。村旁原有大椴树一株,初名椴树村,后因在峪中同时建两村,该村以地势低称下椴树,清初以谐音演变为下段士,后又以同音演化为下端士。 上端士村:国家传统古村落 山村四面环山,石头小巷古朴幽静,颇具历史风韵。村内有早年石头修造的小水渠,雨水多的时候山泉水会顺着石街、石巷流淌,古老的石屋,古巷放佛写满了文化韵味。每年到这里写生、摄影的人络绎不绝。 上端士村已整体搬迁,留下来的老房还是那些老房,旧巷还是那些旧巷,草屋、石檐、石碾、石磨依然原汁原味地漫溢着岁月固有的旋律和特有的风韵,它们没有被山外的喧嚣所惊掠,远离了城市的繁华,拥有着一份特殊的宁静。 土泉村: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有错落别致的石砌建筑、古朴的民风民俗,有悬羊击鼓的美丽传说,有悬羊山、狼石峪、千年流苏树、流苏泉、千年古槐等人文景观。特别是现存的千年流苏树,每年五一左右盛开,满树雪白,香气四溢,整个村庄笼罩在花香的世界中。
王家庄村:第二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王家庄发现的王氏墓碑和王定宝故居这些文物和旧址,为佐证《王定保借当》这一故事的原形出于峨庄乡提供了重要依据。 纱帽村: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罗圈村: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杨家庄村:第一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杨家庄村现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民居100余座,面积15000余平方米,有项羽卸甲传说,以及书房楼、倒掉台、白衣奶奶庙等人文景观。村庄四周山林密布,村前小河终年流淌,多处山泉分布于山林之中,有500年以上古槐2株,百年以上古树500余株。春赏白菜花、槐花,秋赏红叶是其特色。 下雀峪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地处五县交界处(淄川、博山、沂源、临朐、青州)。古时候,由于山高植被茂盛鸟雀特别多而获名雀峪,因村庄上面还有个小村庄,所以称上雀峪和下雀峪。村内传统建筑占整个村庄的80%,民居与庙宇皆建于明代,建筑规模分别为1万平方米和300平方米。 方山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清中期建村。西临方山,村以山名。 大窎桥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张李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张李村王家大院,位于昆仑镇张李村。建于清末民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用作粮库。 刘瓦村:第二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南峪村:第二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背靠扎山,依山环水,自明代初年建村至今,南峪村依然保持着丁字形的格局。站在高处鸟瞰,整个村落位于三条山谷之中,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 传统青石砌成的房屋,储粮的仓囤已然成了村里宝贵的遗产。 扎山山势陡峭,巍峨耸立,气势非凡,山古景活,古迹繁多。 苗峪口村:第三批省级传统古村落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