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乡东山八景 | |||
|
|||
|
|||
关于仙人乡的东山,明嘉靖《淄川县志·山川》有载:东山,在县治东十里。一径而入,渐行渐窎,有鹁鸽崖、狼虎诸崖,兔、怀诸峪,黄、路诸岭,擦、石诸坡。转折溪迥,时或流为小川,突出小泉。依岬傍崖有小庄,占高居胜有古寺,诚一佳境奥区也。虽天台、桃源亦不是过,岂非淄川之锁钥也哉!这恍若仙境的东山,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称“邑之东山”或“淄邑东山”。 “五松山”即“东山”之入口。古时因山上有五棵古老的松树而得名。下文中所涉及的“天齐岭”是因为岭上有天齐嬷嬷幢而得名。天齐岭像一条巨龙,龙头所在称为嬷嬷幢,因古代有石幢而得名。龙身呈南北向,龙尾做90度转弯呈东西向。龙头有仙人河护卫,隔河俯瞰北侧的五松山和旗杆山。龙尾辗转向东,连绵数十里。巨龙的东、西、南三侧均有山脉护卫。从空中俯瞰,巨龙和巨龙两侧的山脉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再向东去,山上草木稀疏,山石裸露,显得巨龙更加逼真与雄浑,令人称奇。 第一景:将军坟 五松山有一座“将军坟”,高十余米,方圆占地约半亩。墓地两边各有半米见方的石板各一块,一块铭刻有“大明故谢迁将军墓志铭”铭文,另一块则铭刻有“义起高苑,啸聚东山,增福庙里点神兵;般水喋血,淄川城破,嬷嬷幢下埋忠骨。明永历十三年蒋山佣”挽联。蒋山佣,为顾炎武化名,意在表明自己永远是明朝的臣子。现在,坟墓已经损坏过半,尚余高约3米,直径5米多的坟堆。 谢迁(1598—1649),山东省高苑(今高青)田镇镇谢家仓人,于清顺治三年(1646)十一月,发动和领导反清起义,占领淄川城后,处决了著名大汉奸孙之獬。起义失败后被俘,多尔衮曾亲自劝降,但他就是不从,最后壮烈就义,由顾炎武收葬于淄川五松山嬷嬷幢,并亲自为之撰墓志铭。 谢迁这个“将军”的头衔,应是顾炎武所送。 第二景:惧趋崖 位于五松山东北侧有山叫清风岭。清风岭南侧,有悬崖壁立,如斧劈刀削,名曰惧趋崖,崖下是深谷,约百米左右,狭长曲折,虬枝绿叶从崖壁间耸身而出,探头不见谷底。是《聊斋志异》中 “蛇人”一篇里所描写的放生二青、小青的地方。山谷北向的悬崖中间,有一庙宇,名曰“清风寺”,相传始建于清初,乃凿石壁穿山崖而成。虽然不大,却也足见当年建造之艰险。寺旁有一石洞,称“仙姑洞”,深邃宽敞、神秘幽静,相传当年蒲松龄曾在此读书写作,电视剧《蒲松龄》剧组也来此撷取镜头。 第三景:嬷嬷幢 位于天齐岭北端。宋代青州状元张唐卿在《孝义天齐嬷嬷幢》一文中记载:《齐谐》曰:天齐渊水,都南郊。又西南80里,有石幢,一曰嬷嬷幢。石幢者,齐地遗风也,莫知起时。古人享祭神灵,必立石幢,或柴或望,以达天听。或曰,禹布土以定九州,得天齐嬷嬷之助,立此石幢者,以敬神明。 第四景:仙人台 嬷嬷幢顶部之平台,也叫仙人台,是神仙修炼的地方。 传说古时候天齐岭下有个人叫黄巩,是做农活的一把好手。一天上午,黄巩独自吆喝着牲口在嬷嬷幢耕地。休息时看到山顶柏树林中有两人在下棋,一为消磨时间,二为躲避日头的暴晒,他便前去观看。到了跟前,原来是两个道士在下棋。黄巩也没敢出声,只默默地站到旁边看。两个道士专注地下棋,黄巩静静地观看,隐约觉得山上的草木一青一黄地变化着。两个道士一盘棋下完,“哈哈”笑道:“行了,行了,差不多了。”看了黄巩一眼便扬长而去。 黄巩想回到地里继续干活,可发现到处都变了模样。地边早已不见了他的牲口,一张木犁尚在,手一摸就化成了灰烬。黄巩无奈地返家,可路上的风景早已改变。等回到山下,既找不到他的村子,也不认识村里的人。他很疑惑,我刚出去半天,怎么全变样了呢?他找人问他父母的名字,竟然没人知道。辗转找到村里最年长的老人,老人拈着胡须沉吟了一会,说道:“小时候曾听村中老人们说过一件奇怪的事。那些老人也是在讲故事,说村里一个年轻人去嬷嬷幢犁地莫名其妙地失踪了,与你说的情况差不多,可能就是你吧?那都几百年前的事了。”黄巩这才明白自己已经成神仙了,于是回到嬷嬷幢悬崖上的山洞里住了下来。现在山崖上还有黄巩修炼过的山洞呢。 第五景:增福庙 汉语中有一个词叫“财源滚滚”,形容钱财来的很多且很容易。可是你知道“财源滚滚”的出处吗?“财源滚滚”与淄川增福财神庙中的神泉有关。 淄川区洪山镇嬷嬷幢增福财神庙供奉的是文财神增福相公财帛星君李诡祖。增福财神庙里面财神爷的座下有一个神泉远近闻名,当地老百姓也叫神水泉,圣水泉。关于神泉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很早以前,淄川五松山下住着一户姓宋的人家,老俩口领着一个儿子过日子,儿子能干又孝顺。可是有一天老头突然得病,一病几年,儿子到处求医讨药,病情不见好转。于是父亲对儿子说:“我的病是治不好了,你在山上挖个油篓坟,把我送到那里去,在家里照顾好你母亲就行了。”儿子流着泪说:“父亲放心吧,你的病一定能治好,当儿子的决不把你送进油篓坟。”年复一年,儿子天天在床前伺候父亲(注:油篓坟,传说古代曾经有一种风俗,人们把多病的老人送进一个口小底大的竖井等死。这种竖井叫油篓坟)。 一天夜里,儿子梦见一位白胡子老人。老人说:“我是岭上李相公,看到你对父亲很孝顺,特来帮你。在我的座下,有一个泉眼,明天你带着撅头,将我座下的泥土挖开,就会有泉水流出来。喝了泉水,你父亲的病就好了。”说完,转身,老人就不见了。儿子醒来,发现是做了一个梦。于是按照梦中李相公的吩咐,果然在财神庙中财神爷的座下挖出了一个泉眼。于是赶忙给财神爷上了香,许了愿,然后装了水给父亲喝,父亲的病很快就好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家里有病,都来财神庙求神泉水。 据当地老人讲增福庙中的神泉水非常旺盛。由于神泉出在财神爷的座下,所以人们以水为财,更是以活水为财,民间有见水有财、遇水则发的说法。神泉里咕咕嘟嘟的泉水象征财源滚滚,于是有人将神泉形象地叫做淌钱眼。据说庙门外曾经有一块石碑,碑文是:财源滚滚神水泉,天下第一淌钱眼。抗战期间财神庙被破坏之后,神水泉的泉水还很旺盛。可随着近几十年来对山区自然生态的破坏,泉水流量也越来越小,再后来成为季节性的泉水,近十年来竟完全干涸,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惋惜…… 第六景:腰疼崖 传说天齐岭东侧山谷中,有一张姓人家,靠砍柴为生。他心地善良,常常接济比自己更困难的山民。但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加上由于常年砍柴落下了腰疼的毛病,没法砍柴养家了。但他还是常常拄着拐杖去捡树枝,背不动就用手拿一两根回家。天齐岭的山神敬仰张樵夫的人品,便有意考验他的善根,要帮他治好腰疼的老毛病。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张樵夫正弓着腰在天齐岭上捡树枝,碰见一位老道士躺在石崖里呼救。张樵夫赶忙过去询问,得知老道士被狼咬伤腿,饥寒交迫,快不行了。张樵夫赶忙回家带来粮食,在岭下的一个崖洞里生火煮了饭菜,给老道士吃喝。有进山的人问张樵夫你天天送粮到崖洞里干什么啊,憨厚的他随便回答说,“我在治腰痛病呢”。老道士听见了哈哈大笑道:张樵夫,你只要每天往崖中放一根树枝,不出七七四十九天你腰痛的老毛病就会根除了。直到有一天张樵夫果真腰不疼,还直起腰板了,却找不到老道士的影子了,他才明白自己碰见神仙了。 张樵夫在石崖中放树枝求神仙治好腰疼病的消息不胫而走。本来山民由于劳累多患有轻重不一的腰痛病,就纷纷效仿张樵夫在石崖中放树枝,以求神仙为自己撑腰。 这个风俗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家里或自己有腰疼病的便捡根树枝放上去,就连来爬山的游客也效仿,以求山神老爷保佑自己别扭伤了腰。 第七景:仙人脚 腰疼崖不远处,有一块巨石,四吨多重,朝上的一面,规则方正光滑,上面有一个巨大的脚印。那个巨大的脚印像是被人踩上去的,和人的脚型一摸一样,只是五个脚趾还是模糊了一些。长约120公分,宽80公分,深20公分,是一只左脚印,五个脚趾朝向东南。有好事者寻找另一只有脚印,始终没有结果。 传说那是吕洞宾留下来的印记。相传八仙为了渡东海求得灵药,由汉钟离和铁拐李下凡寻找其他六仙,历尽艰辛,最后才凑齐了蓝采和、韩湘子、何仙姑、吕洞宾、曹国舅、龙王三太子(也有的说是张果老)八个神仙,在东海上力战东海老龙王,顺利得到了仙药,救治了得了瘟疫的老百姓。这只脚印所指的方向东南,正是去东海的方向,似乎是吕洞宾跨大步赶赴东海,和其他七仙紧急会和留下的。 第八景:淌钱眼 在天齐岭东面的山谷中,有一个地方叫淌钱眼。淌钱眼实际上是山岩上的一个石洞,洞口很小,人只能伸进手去,但是深不见底。在土峪和小田庄,淌钱眼的故事家喻户晓。 传说古时候,有祖孙两人靠乞讨为生。一天没讨到多少东西,两人又累又饿,就坐在路旁休息。老婆婆望着饥肠辘辘的孙子,十分心疼,就自言自语地说:“老天爷,你就发发慈悲,救救我们吧。”话没说完,就听到身边山岩上的石洞里有声音,然后从洞里滚出一个金元宝。祖孙俩在惊喜之余,对着石洞就磕头。这时飘来一个白胡子神仙,对老婆婆说:“老人家,我是岭上李相公。石洞里有元宝,你要多少就能淌出多少。”老婆婆说:“大慈大悲的财神爷呀,一块元宝已经足够了。但我们庄上吃不上饭的人还很多呢。”神仙说:“那就让村里人都到这里来拿元宝吧。”说罢就不见了。 村里人听说后都来拿元宝,每家只拿一个,从不多拿。于是人们从此都过上了幸福生活。这件事不胫而走,越传越神,于是人们把李诡祖当成财神爷供奉,李相公祠也就变成了财神庙,而这个向外滚元宝的石洞也有了名字,就叫淌钱眼。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