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云霄 | |||
|
|||
|
|||
宋云霄,字奎光,号霁寰。万历丁酉举人,授延庆知州。崇学校,兴水利,廉以自持,正以率物。三年考绩,升保定府同知。延民诣阙保留,准以同知衔仍留任,管延庆州事。四年,丁忧回籍,州民追随数千里,抵淄旬余,方泣归。服阙赴部候补。州民思公复,呼吁叩请,再求公往。时三院会题,淮令实授同知,仍管州事,兼理宣府粮储。遂于州衙建郡库,供事胥役一视郡例焉。公至是,凡三任矣。前后十一年,吏帖民安,声闻并樊。士民立碑建祠,共刊《实政录》一书,载州志焉。任既久,乃改庆阳同知。逾年,升云南澄江知府。兴教化,正风俗,一视延庆,升临安分守道。澄民扶老负孺,遮道挽留,亦视延庆,则公之善得民心,随处可见矣。时临安城为寇据,公以顺逆谕之,闻风投戈,绥辑安抚。六年,赍捧入京,万里间关,积劳尽瘁,乃以致仕。告未允,复以病告,始假回籍调理。乃睦族周里,设塾延师,从容课业,悠然寡营。颜其室曰“淡然居”。优游林下者又十余年,乃卒。相传公牧延庆时,自家携纺车为式,令老妪历民家,教之纺线织布为衣。此事迄今犹脍炙人口云。 ——清乾隆《淄川县志·循良传》 宋云霄,字奎光,号霁寰,淄川城北宋家庄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举,被授为延庆府知州。他重视教育,兴修水利,廉洁自持,处处作表率,三年后进京考绩,升为保定府同知。延庆人不愿他离开,跑到京城,向朝廷请求他继续留任。于是被批准,他以同知职衔仍留任管延庆府事。四年后,因为丁忧回乡,延庆州民追随千余里路,在淄川待了十几天,央求留任无果,才流着泪告别。丁忧期满,他到京城候补官职。延庆州人思念他,又进京呼吁,请求派他再到延庆。当时朝廷诸部门多方研究,批准他实授同知衔,仍管延庆州事,并兼管宣府粮食储藏之事。于是在州衙建粮库,物资和人事的安排,全按郡级的标准执行。 宋云霄到这时在延庆已是连干三任了,前后十一年,官吏守法,百姓安定,名声特别好。百姓为他立碑,建生祠,并写了《实政录》一书,列举他的种种政绩和功德,载入《延庆州志》。他在此任期实在太长了,便被改任庆阳同知。 一年后,他又升为云南澄江知府。宋云霄在那里兴教化,正风俗,如同他在延庆那样。因政绩突出,又升为临安分守道。离开澄江到临安上任时,澄江百姓扶老携幼,拦住道路挽留,就像当初延庆州那样。所以百姓对宋云霄的敬仰爱戴,真是随处可见! 当时的临安城被贼寇盘踞,宋云霄对他们讲明利害,晓以大义,他们便闻风而动,纷纷放下武器投诚,境内很快被安抚下来。六年以后,他又进京述职。辗转万里,辛苦劳顿,鞠躬尽瘁,为百姓操尽了心!他便申请告老还乡,但是朝廷不批准,此后他以身体有病再申请,才批给假期回家调理。 回乡后,他敦睦乡里,设上私塾,请上教师,兴办教育,有时还亲自授课指导。他在自己的门楣上挂上“澹然居”的匾额,从容处世,在乡村又恬淡安然地活了十几年,才离世。相传,宋云霄管理延庆州时,自己从家里带了纺车作样品,让老妪到百姓家挨家挨户去教,让百姓学习纺纱织布做衣裳。这事过去几十年,还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