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被遗忘的历史——纪念马鞍山保卫战78周年 | |||
|
|||
|
|||
2020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纪念马鞍山保卫战78周年。地处太河镇的马鞍山,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满目葱翠,幽静怡人,是天然的氧吧。 马鞍山位于淄河上游(原属淄川、博山、临朐、益都四县联合办事处所辖的口头区),主峰海拔618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峰顶,周围峰峦起伏,中间以狭长的山脊相连,因形似马鞍而得名。东南角有条贴壁开凿的石阶,狭长陡立,形似天梯,上达南天门,是通向峰顶的唯一道路,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由于该山位居山东腹地,山脚西面淄河蜿蜒北去,大道纵横交汇,谁占据了它,谁就扼住了南北交通要道,控制了淄河流域,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两国就曾在此大动干戈,在马鞍山西侧就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长城、烽火台、兵营。古齐长城保存完好,虽经战火坍塌,但遗迹仍存。已按原貌整修。古兵营现存百余间,可驻扎兵将千余人。所留烽火台高数十米,在淄河沿岸数十里都可看到。 而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通往渤海区、胶东区的交通要道,敌我双方在此展开了反复争夺。1942年秋,日伪军纠集5万兵力,对鲁中区实行了残酷的“拉网合围式”大扫荡。我主力部队为粉碎敌人扫荡,暂时撤离了马鞍山地区,致使马鞍山成了暴露在敌人腹地的前哨阵地。 由于马鞍山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我军的小后方,所以一些行动不便的伤病员、干部家属陆续被安置在山上。当时,守山的伤病员和家属总共只有30余人。 “我不信人死有鬼魂,形影总是缠绕着我的心,吃饭睡觉行军,老是响着死者的声音。”——这是抗日英雄冯毅之目睹亲人罹难后,强忍悲愤作的一首诗:《家人》。 1942年11月9日晨,几千名日军扫荡沂蒙山返回时,包围了马鞍山,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时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因之前负伤被锯掉了右腿,在山上休养,担负了守山任务。 敌人在孟良台、东坡和后峪岭等山上架起大炮直轰南天门和峰顶,数架敌机配合轮番俯冲轰炸,在飞机、大炮、重机枪掩护下,大批日伪军向山上不停冲击。在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枝枪阻击敌人,战斗到傍晚,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翌日,战斗更加残酷。敌人调用30多辆汽车,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日伪军3000余人和大量弹药,加强了攻山力量。在附近几个山头上,增加了大炮、重机枪,飞机也增加了架次,不惜血本向马鞍山开始了狂轰滥炸。 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敌人以付出100多条性命的代价,夺得了一座空山。除被俘遇难的数人外,牺牲且可查到名或姓的烈士共有27人。 奇男儿,守空山,频将敌伪截断。飞机大炮山可撼,壮士英风不变!审知军械势悬殊,浴血运石仍抗战。拼头颅,使敌伪惊服;这气节,教人民敬念。山或崩,石或烂,烈士精神终古焕!——博山县县长毛梓材题写的《马鞍山抗日烈士赞》 马鞍山保卫战气壮山河,威振敌胆,打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淄川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为了纪念马鞍山保卫战中为国献身的烈士,1945年7月,中共博山县委、县政府在马鞍山上建立了抗日烈士纪念塔,鲁中专署专员徐化鲁为纪念塔题写了“气壮山河”四个大字,博山县县长毛梓材为纪念塔题了词。 1970年,区政府修建了简易的烈士祠和事迹展览馆,里面陈列着205名烈士的灵牌。1995年,原淄河镇政府在原烈士祠旧址上重新建起马鞍山纪念堂。 2004年6月,原淄河镇党委、政府又筹资近200万元,新修建了纪念碑和上下两层的纪念馆,并请原中央军委副主席、上将迟浩田为马鞍山抗战纪念碑和纪念馆题字。马鞍山抗战纪念碑高11.9 米,呈步枪状,象征着1942年11月9日发生的马鞍山抗日保卫战。 2014年,太河镇对马鞍山抗战纪念馆进行了提升改造。此外,马鞍山还有多处摩崖石刻,铭记着英烈们的伟大功勋。 (原 媛)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