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淄川“四善人”

发布日期: 2020-09-30 09:03:09 浏览次数: 字体:[ ]

韩其芳

  1910年,淄川县知事、历下人方作霖主持撰修的三续《淄川县志·贡生》载:王维崧“与同时之高远符、邵素、及族弟维壁,并分别以孝、友、仁、让为世所重,咸称为‘四善人’”。此乃新发现的又一脉般阳传统文化优秀品格,值得认真挖掘和承传。

  “善人”者:道德高尚的人,行为善良的人,善人亦怀好心好意,亦具好品德好行为,对人友好、亲善。《孟子·尽心上》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王维崧、高远符、邵素、王维壁亦称“善人”,其善心、善为、善德、善事多矣。

  王维崧

  崧,山高而大、巍峻意。王维崧,字峻生,号松岩,岁贡生。清中后期的“城里王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贡举多人。王维崧为兄长,尊贤孝民,为兄弟行之榜样,孝顺父老,敬重贤良,获众口碑。他一生以教授生徒为业,桃李满天下。他授徒工课严谨,认真细密,务实务精,直教真谛。为了教好学子,他博览群书,传神释义,常常读书至深夜不寐,亦为徒众课读经史、刻苦认真的师范。故而他教的学生不但功课好,而长大做人也躬亲孝民,人称贤良。峻生不但学问高深,他在教学之暇,精通堪舆学,史料故称其“精堪舆,为人择地,有求辄应不受谢,取予廉介”,更难得他从不受谢,不取人一文一粒,众口称之廉洁正直,“坚穷、廉直、忠敦之士也”。故众中唯选王维崧为“淄川四善人”座首位。

  高远符 

  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淄川高氏七修族谱载:高远符“原名应,字揆之,一字凤梧,行一,监生”,再无生平事迹的文字记载。此时的“监生”,即称能在国子监上学的学子,或由学政官考取,或由地方选送,或皇帝特许,总之,应是有学问有名位的学子才能得以入监学习,其地位一般可与举人资格相当。有的朝代如明初,举人、贡监生还可以授官为政的,但高远符只是监生。

  高远符为高氏十六世裔,大约生活在清道光至光绪间。其家学上溯至十世,即是高氏家族最辉煌的时代——明末清初时期,先后仕出多名进士:高举、高珩、高玮、高玶、高琭;再加若干诰赠朝野的高官,何其阀阅累世之家!

  清朝的道光至宣统(1821-1870年)时期,朝政腐朽不堪,外国入侵,民怨沸腾,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先后爆发,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在淄川,则有刘德培闹漕起义,兵匪不时骚扰,人民生灵荼炭。当时的淄川民间(咸丰十年前后),亦由不堪受虐的青壮年,由县邑组织民团,操练武艺,备战图存。民间传说:淄川高氏族人中的青壮年人,历守“宜畏天命”的家训,便纷纷参加民团习武,备战搏杀。县志、家谱中,高远符的同龄、同辈份人中,便多有记载族人与匪患斗杀的记载。族人传说,高远符为性情中人,亦曾加入民团,他善待乡邻,十分得人望,但碍于时情,从不传说。特别高氏族谱中的“修谱凡例十六则”中还规定:“至例可受封而未受诰勅者不书”;但人们却言之凿凿,确可信据:既然称符公为全县的“四善人”之一,那他一定是有若多孝、友、仁、让之德行的,虽没书于志谱,却铭记人心中。

  邵素

  经查《邵氏家谱》:淄邑邵氏,系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始迁祖(失讳)由河北枣强迁居淄邑东南台头村,传至三世,时有兄弟五人——金、明、还、奉、宝。邵宝支族人居台头、淄城、转道。传至八世邵璟时,璟公以开肆卖药移居淄城。此公为人心善贤良,他首倡募化钱粮,先后维修县学学舍、修文昌阁环墙、县衙两庑、大成殿和大成棂星两门,共费银六百余两,还自捐金佣工一人,专事洒扫清洁。每至朔望,必竭诚瞻拜,历三十年如一日。璟公以乡曲编氓,却心知尊圣如此,实大贤大孝之人。他还做了若多其他善事,因疫施药,修桥铺路,买物放生,葬埋枯骨等,不一而足。其后世子孙皆以榜样,屡做善事。璟公之嫡孙辈(十二世)有三人:素、谊、廉。此三兄弟家传祖训不忘,代代勤学入贡(生),兼医训科,乐于施舍。谊公,附贡生,候选训导,性至孝,兄弟三人,烝烝色养。曾遭刘德培造反之变,家业中落,只舌耕奉亲。又善歧黄中医,救治多人。曾设馆济南,闻父病,星夜驰归,至家时父已殁,他伏棺一恸而绝,家人唤醒,则病不起,未逾月,竟以毁卒。谦公,字益堂,亦勤学善为,曾议叙八品,得乡邻敬佩。三兄弟之长者邵素,字谙堂,学至太学生,为人为善亦优。他继承祖、父辈的事业优长,和忠孝家国的大爱精神,教育兄弟、子孙,做一品德高尚的人。谊、谦两兄弟所为所事,皆学样兄长素公,“亲亲为大”,他们凡事相议,素公议定,首先带头而为,他并教导子孙善待乡邻,孝道家国。总之,邵素不愧是为一介大爱大孝者,家谱中评论先生是“生平善行尤多可采”。

  王维壁

  三续县志的《艺文》最后,载有王维壁三首诗,其中《观乐亦园筑假山》言:“思量平地起崔嵬,为辇云根出草莱。海上巨鳌能载去,天边灵鹫忽飞来。临池倒卓亭亭影,积雨新添滑滑苔。比较愚公愚更甚,移来移去几多回。”

  诗中所写内容,很看出作者的实实在在、不事夸张的性情性格。王维壁,字奎光,孝友本性,为人实在。青少年读书,不为仕进,成秀才后,从没参加一次乡试。他几乎授徒课读一生,五十余年间,所教生徒亦皆恂谨无浮薄之气。其父早殁,因居城中,又受刘德培造反影响,家业中落。分家时,他只分得老屋两楹和一堆书卷,再无长物;靠教书所得,奉养母亲和家用。他与母亲同住一屋,配赵氏无生育,母子、夫妇相敬如宾,从无戏谑、不睦之言。兄嫂殁,公躬为殡葬。仲兄有遗孤子,亦待若己子。孩子长大还没婚姻又病死。后来母亲病故,便倾之所有赎地十亩为祭田,丧礼尽行无失,孝道周全。

  晚年的王维壁,又作诗又绘画,每来兴致,便绘小幅,皆以诗词志之。他喜好在窗明几净时,兀生沉思;在花晨月夕,则焚香煮茗,与弟子们谈论古今忠孝故事,娓娓不倦,启迪后昆。晚年,壁公虽体赢弱,但淡泊养志,能徒步看山观光,日行三四十里不累。卒前一日,还检看所存书画诗稿,分致友邻存念。寿终七十一岁,老人带着一生的朴拙谦让、贤信和清高,永远地走了。

  本文题为“孝、友、仁、让”四善人,若较计起来,文中四位先贤并非按一人一贤德或孝或友或仁或让而界分的,实际是此人非独具此德,几乎每个贤人都具忠孝仁义、诚信廉耻等品德。前几年,我曾撰有《般阳四俊》《般阳四宝》,加今此《淄川四善人》,诸文所分某公是某德行的典范及说教,是不全面、不准确的。今天,我们不过借古志古人之例,激起一波波乡愁,来效仿古人风范、古人贤德、古人榜样,古为今用,善待时代,在新时代努力弘扬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文明素质,强化担当精神,更全面更好地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家园!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