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探源将军庙 怀古董家村

发布日期: 2022-10-12 10:49:01 浏览次数: 字体:[ ]

2022年下半年,区诗词学会开展“一村一诗”创作宣传活动。活动启动后,双杨诗词分会向所辖宝塔诗社、栖云诗社和蒲翁乡邑诗社的诗友们下达创作任务,要求广大诗友各展所学,不拘一格,积极深入各个村庄和村居,创作出符合各村村情、各具特色、广受认可的诗词作品。

  我作为双杨诗词分会的负责人,同时兼任宝塔诗社社长,在创作村诗活动中理应带个好头,为诗友们作出表率。于是在了解各村情况后,先后为杨寨、月庄、赵瓦、杨兰、凤凰村等十余个村庄创作了村诗,并发到诗词群与诗友交流共享。这期间,我很想为临近的董家村也创作一首村诗,但因不太了解董家村的历史,没敢贸然动笔,只好等待合适的时机,才能撰写成篇,以了夙愿。

  正当自己为创作董家村村诗犯难之际,突然想到了董家村的一位好友,于是便打电话向其咨询董家村的历史情况。经过询问了解,原来董家村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大村,董家村的村名来由就是源于董永与七仙女的神话传说,相传董家村便是董永的出生地。还有村里的“将军坟、将军碑和将军庙”和“石匠坟”的传说更是由来已久,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光阴的流逝,加之缺少文字记载,致使很多典故传说都消失在茫茫历史的云烟中。但不管怎么说,董家村关于将军庙和将军坟的故事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董家村的好友告诉我,在很久以前,他们村东,也就是官道东首不远处孝水以西的农田里,曾有一座孤坟,坟前有一座小庙,庙里供奉着一块青石石碑。因墓碑、坟茔和小庙被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距今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所以,董家的村民们,特别是70岁以下的村民,早已不知将军庙的故事了。而70岁以上的村民,除了有点文化和爱好历史的,还能有所印象、略知一二外,大多数村民都是没什么记忆了。

  据我那位老同学讲,他们村东的将军坟里埋的主人公是春秋战国时的大军事家庞涓。庞涓曾被授印大将军,他师承淄川梓橦山鬼谷洞的鬼谷子,与孙膑、苏秦、张仪同窗学艺,学成后被拜为魏国大将军,东西征战,威名远播,成为春秋战国时的风云人物。后因著名的马陵之战,被自己的同窗孙膑打败,死后身首异处。相传其首级被葬于淄川城南孝妇河畔的一个小村庄,该村庄也因庞涓而闻名,后被称之为将军头村。而庞涓的身体部分被葬于何处,一直成为谜团,而困扰着很多人。当我得知董家村的将军坟埋的可能是大将庞涓时,心中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并根据将军坟的传说,为董家村创作村诗一首,以寄情思:

  官道东望将军坟,

  不老传说古到今。

  碑记庞涓身葬此,

  民言孙氏授三秦。

  曾闻学子庙堂咏,

  更有诗朋官道吟。

  改革开放奔富裕,

  春光普照董家村。

  为了进一步了解董家村的历史和传说,我于次日特意前往董家村碰碰运气,看看还能不能挖掘到其他更有价值的素材。那天正是村里的大集,赶集的人群川流不息,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在大集东首的路口,我一眼望见了30多年前的好友庆谋兄。这时他也认出了我,我赶紧趋步向前,紧紧地握往他的手,久久不想松开。庆谋兄把我让进他设于路边的商业房兼办公室。我落座后一边细品功夫茶,一边把来意全盘托出。当我说想了解一下董家村的历史,写点有价值的文史资料时,宋兄答道:“你今天算是找对人了,这屋里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我与其都对村里历史感兴趣,正在收集各方面的资料。”我又道:“听说你们村东头曾有座将军坟和将军庙,坟的主人可是春秋时的庞涓,庞大将军?”他听后对我说:“俺村东头确实曾有座将军坟,但里面埋的不是庞涓,而是明朝的一位游侠义士,义士姓张,真名记不清了,俺的一位族叔他知道详情,并记着碑文的内容,他正在给人看家,今天是见不上了。”我想了一下说:“见不到老人家不要紧,请您把所知将军坟的传说,给我说一下也挺好。”

  于是庆谋兄便把他所知道的将军坟和将军庙的传说,向我娓娓道来。他十分肯定地告诉我,他们村东的将军坟埋的不是庞涓,而是一位有恩于董家村村民的张姓义士。我听后甚感震惊,但并未打断他的话头,而是听其讲述关于董家村将军坟的另一版本。

  庆谋提到的将军坟和将军庙的传说,是发生在明朝崇祯年间的故事。明朝到了崇祯年间,已是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到处农民起义,匪患四起。但是,那时的董家村却是淄川有名的富裕之地、商埠大村。村四周有高大厚实的围子墙拱护着,一条由北京通往南京的官家大道从村东首的围墙外由北向南延伸通过。从那时起,董家村便被誉为齐鲁地区有名的“小奉天”,其繁华程度令人称道。在村内的东西大街上,分布着很多商铺和钱庄,还有多家车马大店也应运而生。特别是有名的董家大集,每五天一次开集,吸引着省内外的商贾前来交易,从而为董家村带来了繁荣和富裕。各地游侠名士更是趋之若鹜,接踵而至。他们既沉醉于董家村“董永和七仙女”的神话传说,亦钟情于淄川的八大景,在此小住后再溯流而上,游览孝妇河畔的美丽景色。

  在那些到此一游的侠客中,有位叫张文庆的中年汉子格外引人注目,并成为当年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相传明崇祯年间,义士游侠张文庆从外地来到董家村,这天适逢大集,他借集市人多,便选一宽阔之地把所学武艺向路人展示,围观者鼓掌喝彩。听到掌声和呐喊声,他的劲头更大了,他顺手托起一个村民打场用的青石碌碡,举过头顶,绕场两周面不改色心不跳。那碌碡少说也有200多斤,他玩弄于股掌之间不费吹灰之力,令人称奇。接着他又练起十八般武艺,样样炉火纯青。正当他醉心于武艺表演之际,突然听到围墙门外杀声四起,尘土飞扬。经询问路人,原来是东山里的一群土匪百余人,策马挥刀向董家村杀奔而来。这时匪众都已越过孝妇河,他们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村民们哪里见过这阵势,都吓得关门躲藏。但是,张文庆义士没有退缩,而是健步冲到围墙的东大门外,护住大门与土匪对垒。土匪们见偌大一个董家村只有一个彪形大汉与之抗争,顿时放松了警惕。匪首直接下令向村内冲杀。但见张义士不慌不忙,顺手拣起一块茶杯口大小的鹅卵石,运足神力,对着50米开外,跑在最前边的土匪小头目就一石扔去,把他从马上击落下来,当场毙命。小匪首死后众土匪都吓傻了,不敢向前。这时土匪头子下了死命令,指挥土匪们继续冲锋。为了打退土匪,张义士奔到不远处的树边,用力将两棵碗口粗的大杨树拔了出来,他一手一棵大树,运起神力,冲入敌阵,左冲右撞,如入无人之境。只见树枝扫处,土匪们人仰马翻,伤者甚众。土匪们哪见过这等打法,死者倒地不起,生者如无头苍蝇,沿着围墙逃命而去。张义士则拖拽着两棵大树紧追不舍。他一路追匪一路呐喊,土匪们则是一路哀号一路奔命。因两棵大树一直被张义士拖拉着行走,所以沿路更是尘土飞扬,似千军万马驶过。

  余匪在前面仓皇逃命,张义士在后边紧追不舍,一直把土匪赶过了孝妇河。这时张义士早已累坏了,只见他用尽力气把两棵大树竖起,用手扶住,仰天长啸。过了河的土匪们听到张义士的啸声,吓得魂飞魄散,赶紧向东逃命。再说董家村的村民们见土匪散去,都冲出围墙大门,当看到张义士手扶大树,傲然屹立的场景时,内心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都想当面向义士致谢,感谢恩人对董家村民的救命之恩。

  这时,村里有几个跑在最前面的年轻后生,最先来到义士的面前,目睹义士的神姿。但见义士双目圆睁,目视前方,和他说话也不应声,于是一位年长者近前用手拉了一下义士,义士应声倒地,气绝身亡,他身边的两棵大杨树也随之倒下。村民们见此场景,纷纷跪下,哭声四起,感恩不尽。村民们都心里明白,张义士是为保护广大村民,与土匪搏斗而壮烈牺牲的,都认为应以最高礼仪厚葬之。村长和几位有名望的长辈带头议事,主张先为义士修坟,待入葬后再立碑、修庙。他们选址于义士牺牲的地方作为建坟的地方,再买口上好的棺材,让义士先入土为安。义士出殡之日,孝水西岸白幡飘飘,村民不分老幼皆持服送葬,哭号之声惊天动地,甚是悲壮。送走义士后,便给义士立碑,因不知义士何方人士及生平事迹,无法拟定碑文。这时村上一位老先生说道:“我们虽然不知张义士的生平,但他只身勇斗匪徒的壮举,就如战场上的大将军那样神勇,我们何不以‘大将军张文庆’之名称刻成碑文,永以为纪。”众人觉得有道理,便以此竖起墓碑,并建起一座坐北朝南的将军庙,与将军坟相呼应。从那以后,村民们每逢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等节日,都会摆好祭品、点燃纸钱香火,去给大将军张文庆上坟,寄托哀思,数百年间从不间断。

  时光流逝,时间转瞬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场平坟造田,破旧立新的运动使董家村的将军坟和将军庙毁于一旦。如今村东的将军庙虽然不在了,但是有恩于董家村村民的大将军张文庆义士的英雄壮举的传奇故事,却没有失传,村上很多老人都曾亲眼目睹过将军庙的风采。张义士虽然不是董家村人,也没人知道他家住何方,但是他只身抗敌,勇斗匪徒的壮举和英雄故事,早就深深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董家人。董家村也早把张义士作为一名真正的董家人而在心灵深处永远地供奉着、爱戴着、敬仰着。他早就成为董家村历史传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被勤劳善良的董家人永远铭记着。为此,我又把以前为董家村写的村诗进行修改,一并呈上:

  官道东望将军坟,

  不老传说古到今。

  碑记张公身葬此,

  民言孙氏授三秦。

  曾闻庙堂学子咏,

  更有诗朋官道吟。

  开放改革奔富裕,

  春光普照董家村。

(高存永)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