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清初孝妇河畔淄川文化圈(上)

发布日期: 2022-10-18 10:21:28 浏览次数: 字体:[ ]

  清朝顺治、康熙年间,淄川孝妇河两岸出现了一个文化鼎盛时期,其标志是文人众多、文化活动频繁、文学作品丰富、文化影响深远。其影响,从范围上说,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地域上说,波及到当时整个孝妇河流域乃至全国文坛;从时间上说,甚至一直影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

  众星璀璨耀般阳

  自明朝中后期的嘉靖年间,淄川文化兴起,中举人进士者日多。自嘉靖至崇祯127年间,考中进士29人;在京及外地为官者多,其中不乏高官,如王崇义做过刑部主事,高举做过浙江巡抚,张至发做过明末首辅,毕自严做过户部尚书,仇维祯做过南京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四部尚书,毕道远做过礼部兼兵部尚书。并逐渐形成了“西毕、东王、南孙、北韩”以及城里高家、张家等几大望族,他们重视教育,又互相联姻,联系密切,互相提携影响,使人才辈出,资绂绵长。 

  明清交替之际,淄川没受大的屠戮,保护了已然茁壮的文化根脉,因此,清初顺治、康熙时期78年间,淄川竟有37人中进士。整个明、清543年间,淄川考中进士者81人,从明嘉靖至清康熙这约200年时间里,中进士比例竟占了81.5%,所以,尽管朝代更替,淄川却文士多、文化兴盛。他们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其主要成员是高珩、唐梦赉、王樛、毕际有、张绂、袁藩、赵金人、蒲松龄、张笃庆、李尧臣,另外还有孙蕙、孙琰龄、王敏入、王观正、邱希潜、张元等等。

  他们生活于同时代,论年龄,前后相差仅十几岁(除高珩外),如果以蒲松龄出生年1640年为轴,高珩大他28岁,唐梦赉、王樛、袁藩大他13岁,毕际有大他17岁,赵金人大他16岁,张笃庆小他两岁,李尧臣小他3岁。年龄相近,没有代沟。

  论科举仕进,高珩、王樛、唐梦赉、毕际有都做过官,其余的虽未为官,却最低也有秀才的功名,大家都有学问,因而能谈到一起。

  若讲彼此间的关系,王樛是毕际有的妹夫;毕际有的夫人是高珩的从姨母;蒲松龄是高珩侄女的舅父,高珩称蒲松龄亲家;张绂和张笃庆是父子,张笃庆是高珩的女婿;唐梦赉和赵金人是好友,两人订“生死交”;赵金人是蒲松龄的从外甥,又是李尧臣的老师;蒲松龄、张笃庆、李尧臣曾结“郢中诗社”,人称“郢中三友”,是一辈子的好友;袁藩和蒲松龄又是好友,与唐梦赉、张绂等关系非同一般;蒲家与王家也有联姻,蒲松龄称王樛表兄。那时候讲究门当户对,所以淄川望族之间几乎都有联姻。因此这些人就很容易走到一起,并能保持长久的良好关系。

  在这个文化圈里,论年龄、资格、学问、威信,首推高珩。

  高珩(1612—1697),字葱佩,号念东,晚号紫霞道人,曾任刑部左侍郎。为官清正,为人宽和,诗文皆出色。他是曾做过明朝兵部尚书的王象乾的外孙,其表弟王渔洋赞他“为文千言立就”,写诗“如麻姑掷米,粒粒皆成丹砂”“诗有元白之风”。《山左诗抄》收录其诗150余首。其著作有《劝孝汇编》《劝善等说》《畏天等歌》《醒梦戏曲》《四勉堂说略》《栖云阁诗文集》34卷等。时人赞誉高珩才如大海、山东文章宗伯、海内通儒、国史笔、骚坛领袖。指导编著康熙《淄川县志》和《山东通志》。

  再一个重要人物是唐梦赉。唐梦赉(1627—1698),字济武,号豹岩,别号岚亭,顺治六年(1649)23岁中进士,两年后授翰林院检讨,26岁因谏阻翻译《文昌化书》和《玉匣记》被罢官。他是地方著名文人,人赞他“为文左右逢源,如同悬河决堤,一泻千里,有不可阻挡之势”。其“诗雄浑流畅”,《山左诗抄》收录其诗达73首之多。他领衔编著了康熙《淄川县志》8卷和《济南府志》54卷。他自己著有《志壑堂文集》32卷。他与高珩是淄川这个文化圈的核心人物。

  王樛也是淄川文学圈重要成员。王樛(1627—1665),字子下,号息轩,14岁中秀才,清初入朝为官时才17岁,人称“王小官”。官至通政使司右通政。王樛擅长声律之学,著有《息轩草》诗集。其同朝为官的好友高珩评价其诗,说有唐朝著名诗人元稹、柳宗元的风格,称赞他为淄川树起了唐朝贞观、开元、大历诗歌的大旗。

  毕际有(1623—1693),字载积,号存吾。曾为江南通州知州,是毕自严的仲子,其夫人是王渔洋的从姑母,也是后来蒲松龄西铺坐馆的东家。他参与编著清康熙《淄川县志》和《济南府志》,并特别写了《淄乘征》,对淄川历史人物、事件、物产等33条进行了辨析厘正,有根有据,极具说服力。

  张绂,庠生,是曾为明末首辅的张至发之孙。参与编著清康熙《淄川县志》和康熙《济南府志》。《淄川县志 艺文志》中选载他不少诗文。

  袁藩(1627—1685)字松篱,号宣四。康熙二年(1663)中举,并是经魁。喜作词曲和收藏。有《敦好堂诗》若干卷。参与编著清康熙《淄川县志》和康熙《济南府志》。《济南府志》载“般阳邑乘之役,删定独多。”

  赵金人(1624—?)字晋石,庠生,清初名儒。曾在青云寺设馆授徒,学子慕名云集,其中邱希潜、韩允义都考取功名,走上仕途。喜“推奖士类”,知孙蕙遭“后母之变”,准他免费食宿,精心教导,使孙蕙终于考取进士。

  赵金人经常与唐梦赉、蒲松龄、李希梅、张笃庆、孙蕙等“酬唱为乐”。其著作有《借山楼诗文集》《四六骈言》等。

  张笃庆(1642—1715),字历友,号厚斋。拔贡。才高学富,14岁作《梦游西湖赋》,20岁已作有乐府诗200首。常与唐梦赉、孙蕙、赵金人及其二弟履庆唱酬为乐。王渔洋赞他“真冠古之才”,又赞他“七言歌行尤为擅场”;《淄川县志 文学》评价他“生平撰述等身,浩如烟海,不可涯涘”;《四库全书总目》评他“才藻富有”,“动辄千言”,“不可节制”。其著作有《八代诗选》《班汉昉截》《五代史昉截》《两汉高士赞》《昆仑山房集》《古文集》。

  李尧臣(1643—?),字希梅,号约庵。诸生。“居家孝友,笃嗜诗书,号称博恰(《淄川县志》语)。”康熙年间分攥《府志》,极为当事所称赏。著作有《百四斋文集》10卷,《诗集》1卷,《笔势》1卷,《书谱》2卷。《山左诗抄》也收有他的作品。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岁贡生。著有《聊斋志异》12卷、《文集》4卷、《诗集》6卷等等。

  以上9人,加上其他诸人,共十几人,都极富才学,能诗能文,他们共同组成了淄川当时这个热闹的文化圈。

  (赵玉霞)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