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沧桑宝塔寺

发布日期: 2022-10-21 09:51:18 浏览次数: 字体:[ ]



  宝塔寺,位于杨寨村东头路北首,寺内古塔格外引人注目。据史料记载:古塔始建于唐代,至今约1400余年,究竟是先有塔后有寺,还是先有寺后有塔,无历史资料考查。但世传是先有塔后有寺,原名为龙山寺,后改为宝塔文教寺,为何叫文教寺不得而知,民间俗称“杨寨古塔。”

  杨寨古塔历史悠久,迄今是鲁中、鲁北地区现存唯一一处砖塔,是邑内众多古建筑中的一朵奇葩,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般阳二十四景”之一。旧《淄川县志》记载:“塔高峻,四望如孝水出,其东,山峦翠绿,林木郁葱,堪称胜焉。”塔一般是用来埋葬和尚尸骨和藏经卷的地方。杨寨塔据传是用来避邪,镇压水患而建的,因古时地处孝妇河畔,河西岸是平原地带,每逢雨季,常受洪水之灾,特修塔以驱邪镇压水患。究竟何用,不得而知。

  据寺内碑文记载:该碑在塔后大殿前西侧高约4米,宽约1米左右,碑下有石雕石龟,俗称叫龟驮碑。此碑系元朝大德六年三月(1321年)僧录果朗道行碑。大殿前东侧之碑规格与西侧碑相同,该碑系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为重修宝塔寺立碑。据“高氏族谱”记载:“四世祖高宽,配何氏,好义乐施,弘治十四年捐资重修宝塔寺。”塔正面镶嵌的“阿弥陀佛”石匾,是高珩托清朝名官书家沈探花沈荃所书。历史上的三次重修宝塔寺立碑,其中有二次是高氏家族经办。高氏家族是邑内望族,明清时期科甲相继,鼎盛一时。解放后,政府投资于1955年对古塔进行过维修。1938年正月十四,日本兵开火车到王母山地段,在装甲车上,日本兵发现塔上有人,便开炮击中了塔的第六层,把塔的南面炸开了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大洞。经这次维修把洞修好。

  1999年7月,政府再次投资对古塔进行维修,这次对塔顶进行改造,顶端的圆形球进行了装饰,并安装了避雷设施,使古塔焕然一新。2003年,又在塔下建一休闲广场,植树养花,栽柳种草,砌筑花坛,铺设台阶,在门两旁安置石狮一对,改变了环境,成为人们的休闲之地。

  砖结构的宝塔,塔身系七层八角,通高20.76米,石砌底座,塔体正方有券洞门,有假窗,塔的第一层,东西二面设有佛龛,佛像,三层设石佛一尊。北面为登塔入口门,塔内29级台阶到达六层,站在朝南的圆拱门,举目远眺,王母山、孝妇河,广阔的田野,尽收眼睑。整个宝塔寺院内建筑宏伟,布局紧凑。山门前有一东西长16米,南北宽 5米,高2.5米的平台,平台上有护栏,东西两头各有九级台阶,台阶两侧各有长4米,宽0.6米的整体光滑的青石,斜排在平台两侧,日久年远,不知有多少代儿女在上面作滑梯,磨出了两道深深的痕迹。

  高大壮观的山门在平台的中央,山门顶端有形态各异的雕刻动物,两扇朱红色的大门,门洞内的墙壁上有彩绘的山水、人物壁画。进门过通道有三间砖房,中间为过道门,东西两间内有“哼哈”二将的塑像,塔前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塑有神像,塔后面约20米有大雄宝殿,建筑宽敞高大,经九级台阶进大殿正门,殿内供奉着观音神像和不知名的各种神像,墙壁有彩色绘画。塔下还有三间塔屋,大殿前左方有铸铁神像。大殿后面有三间北屋,三间南屋,东边有一便门,是供和尚僧人出进居住的地方。“七七事变”前还有和尚在此住持。

  宝塔寺历尽沧桑,战争年代几经劫难,神像被砸,房屋被拆,唯一保留下一座孤塔,眺望着风云变幻的沧桑人世。

  (韩其芳)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