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淄川国 | |||
|
|||
|
|||
目前,淄川已知的最早的地方志是明代嘉靖二十五年的县志。嘉靖进士、曾任陕西布政司右参政的邑人王纳言,在为其写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淄川旧为国、为路、为州,盖齐鲁望邑……顾乃文献不足,无徵不信,不为邑之缺典乎?吾守土者之责也!”该县志将淄川国纳入了当时淄川县的建置,并在书中专设《封建》一节,对淄川国汉代封王序表作了较为详细的记录。 至清康熙二十五年,顺治拔贡、曾任江南通州知州的邑人毕际有编写了《淄乘徵》,时人袁藩作序云:“吾邑在汉名般阳,至隋始名淄川者,逐以淄川国人概入淄川县志,舛可知矣。” 两处县志,对淄川国说法迥然不同,淄川在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国?淄川国建在哪里?与现今淄川有无关系?笔者不揣浅陋,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考证,概述如下,以飨同好。 公元前二0六年,刘邦进军关中后,经过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最终消灭了项羽,取得了胜利,称帝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楚汉战争中,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刘邦分封了韩信等一大批异姓王。消灭项羽后,这些异姓诸侯王拥有着赫赫战功和强大的实力,对中央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刘邦当了皇帝后,害怕异姓王会联合反叛,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陈平、萧何等人的协助下,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手段,先后将异姓王剪除殆尽。与此同时,为了防止六国旧贵族残余势力的再起,又分封了一大批刘邦自己同姓的亲属子弟为诸侯王。这其中,封刘邦的庶出长子悼惠王刘肥为齐王,都临淄,辖胶东、胶西、济北、博阳、城阳等七十三县,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诸侯王国。这样就构成了汉初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天下的统治格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制郡国各有属县,属国则不属郡,属郡则不属国”。到景帝时,全国54郡,诸侯王国占据39个,又为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埋下了隐患。 这些被分封的刘姓诸侯王,在其封国内是国君,开始,同姓王年龄都很小,大权主要由中央派去的太傅和丞相掌握。因此,封国和中央政权的矛盾还不突出,到汉文帝刘恒时期,随着诸侯王年龄的增长和地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央政权与封国的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当时,诸侯王不仅拥有广大的领土,而且权力很大,他们在封国内,可以任意征收赋税。官吏除太傅与丞相由皇帝任命外,其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则由诸侯王自行任免。他们手中还有强大的兵力。独掌政权,临民治国,王国实际上是政治上半独立的国中之国,诸侯王成了各霸一方的土皇帝。他们有的凭着富饶的自然条件,采铜铸钱,煮盐炼铁,吸引人口,扩张实力,政治野心开始暴露。济北王刘兴乘汉文帝外出太原之机,发动武装叛乱,开了同姓王武装反抗中央的先例。三年后淮南王刘长又发动了对抗朝廷的武装叛乱。 同姓诸王的种种表现,引起了西汉中央政权中官僚们的忧虑,年轻的政治家贾谊,向汉文帝上书陈述政见,写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名篇《治安策》。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采取在诸侯王的封国内实行再分封的办法,化大为小,使强变弱,来削弱分裂割据的势力,文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首先把淮南王刘长的封国分为三个小国。同时,乘齐王刘则死的时候,把最大的齐国又分出六个小国:城阳国、济北国、济南国、胶东国、胶西国和淄川国。尽封刘邦的孙子、齐悼惠王刘肥六子为王,其中三子武城侯刘贤被封为淄川王。从此,历史上出现了淄川国,也就有了“淄川”这个名称。“淄川” 这个名字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以此为最。 汉文帝去世后,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汉景帝继续文帝时的各项政策,听从并采纳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削藩”建议,逐步削夺封国的一部分土地,归中央直接管辖。这激起了各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建国封王十一年的淄川王刘贤参加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等国发动的武装叛乱,这就是在历史上创造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政治口号和策略的著名的汉初“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下去了。淄川王刘贤兵败伏诛被杀。同样参与叛乱的济北王刘志却奇迹般的在齐国高人公孙攫的谋划帮助下,不但免于死罪,还被改封为淄川王,并以安都侯晋封为懿王。 淄川懿王刘志在位二十五年。此后,刘志后代子孙世代相袭,继承淄川王。此时淄川国辖地较广,北部至海。当然,这时的淄川国同其它诸侯国一样,已仅仅是名义上的王国,权力和地位已经是等同于中央直接管辖的郡了。 王莽建“大新”朝后,于始建国二年(公元9年),淄川国被废。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年(公元26年)又复淄川国,封宗子思王刘终古为淄川王。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淄川国去国,并入北海国。至此,淄川国在历史上最终消失。刘贤、刘志、刘终古三宗淄川国,共存续了175年。懿王刘志一宗传世最长, 共八世150余年。 据《史记》卷17《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和《汉书》卷14《诸侯王表》载,受封于淄川国的王共有九位,即淄川王刘贤、懿王刘志、靖王刘建、顷王刘遗、思王刘终古、考王刘尚、孝王刘横、怀王刘友、淄川王刘永。 当时的淄川国地理位置及都城在哪里?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淄川王贤……都剧。”经考证,剧县城在山东省寿光县南三十一里的故纪国遗址,现在的寿光县纪台。在考古发掘中,曾在与寿光县相邻的昌乐县境内发现淄川国王族墓地,并发现有“菑川丞相”印章和“菑川后府”封泥印文及带有“菑川宦谒”的铜灯铭文。证实汉代淄川国地域在今潍坊市的寿光县南一带。 当历史上淄川国存在的时候,现今的淄川地域为般阳县,隶属济南国管辖。古淄川国辖地与后来及现今淄川县(区)辖地并无重合。 这样看来,在清康熙二十五年邑人毕际有编写《淄乘徵》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历史的局限,在淄川县志和济南府志等很多古文献中,都误将汉淄川国纳入了隋代以后由般阳县地域新建的淄川县范围了。由此以讹传讹,又误将一些汉代淄川国人(如公孙弘等)纳入了淄川县籍。从而引发了一些学术上的争议和混乱,其影响延续至今。 在《史记》及其它古文献中,淄水、临淄、淄川都用“菑”字,写成菑水、临菑、菑川。在这里,古“菑”字,即通今“淄”字。 值得注意的是,今人在写淄河(水) 临淄时都用“淄”字了,已不再用“菑”字,而唯独在写“淄川国”时,有人却要用“菑”字,好像有意要与今淄川区别,这也是不应该和没有必要的。因为古淄川国,地域虽不在今淄川区境内,但“淄川”名称的承袭和延续却是实实在在的。 古“淄川” (国)的名字在消失了若干年之后,为什么到了隋朝开皇年间又在般阳县地域设置了“淄川”县,尚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魏传来,原区政府办公室退休干部。主要从事古陶瓷、地域文物的收藏、保护和研究。在国家级学术刊物发表古陶瓷研究文章30多篇,填补了淄川地区古代陶瓷文化系列研究的空白。荣获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年会《陶瓷学术奖》、淄博市政府《对外宣传奖》,出版专著《山东民间藏镜》《般阳史话》。) (魏传来)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