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抗战道路——淄河通道 | |||
|
|||
|
|||
驻守淄河通道的八路军 于祖荣 抗战时期,淄河流域从莱芜经池上、李家、涌泉、口头、太河到青州一线,西南接沂蒙山区、东南联胶东半岛、北与鲁北平原相邻,是我党和军队抗战时期的交通咽喉,被我军将士亲切地称为淄河通道,在漫长的抗战岁月中,这条红色的抗战通道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绿荫缤纷,夏花绚丽的时节,带着刘佐将军之子、好朋友刘军兄弟及一帮热心党史、军史朋友的重托与鼓励,驾车从古村涌泉过风景秀丽的怀阳路到达太河,专程奔赴淄河东岸、凤凰山下的北马鹿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寻找将军及抗战将士的足迹,同时重走抗战红色道路——淄河通道。 北马鹿村,地处凤凰山下、淄河西岸。全村人口近2000人,450多户,是太河镇最大的村庄。淄河流域又称北马鹿为槐树庄,因村内大街上长着几十株粗大繁茂的大槐树而得名。相传古老的马鹿街市,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逢四、九大集更是热闹。便利的交通条件,优良的经营环境,代代传承的买卖公平文化遗风,繁荣的经济贸易,北马鹿村在淄河两岸、小清河流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北马鹿村人积极抗战,为淄河流域的红色抗战做出了贡献。 1927年7月,按照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学生党员暑假回原籍参加各地党组织活动的部署,博山县在省立一师、省立四师(青州)的学生党员关系转回博山。中共博山支部先后将他们编入党的组织,并建立了四乡特别党小组,在博山县早期党的负责人、曾参加过在广州举办的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的蒋西鲁领导下开展工作。四乡是指当时七区的西石门、源泉西村、下册和马鹿乡。四乡特别党小组由谭克平、马文如、阎康侯、张子珍、翟所道等人组成,其中翟所道就是北马鹿人。北马鹿是我党淄河流域早期的革命活动地点之一,积极支持了我党和军队的革命活动,保护了冯毅之领导的益都县大队抗日武装。 1941年,八路军山东纵队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带领大部队进入沂蒙山深处后,冯毅之领导中共益都县抗日武装,在碉堡林立的淄河流域方圆不足30里内,与敌周旋坚持斗争。 北马鹿村附近以西海拔五百米左右的玉皇山上,玉皇大帝和齐天大圣庙周围,松林茂密。这两座不大的小庙,距离唐应三与鬼子联合剿除“土八路”的指挥部不到一华里。益都县抗日武装的战士就藏身于此。玉皇山下的北马鹿村及周边几个村子的老百姓,经常以上山烧香敬神的名义,按时给山上的抗日勇士送来给养,还有鬼子和汉奸的各种情报。几千名手握钢枪的鬼子和伪军拉网式“扫荡”,抓来百姓严刑拷打,以求获得“土八路”的行踪,但每次都一无所获,抗日将士备受感动。 北马鹿村还有着热情拥军积极支持抗战的光辉历史。 1944年,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三营驻扎于北马鹿村,在淄河流域进行抗日活动,受到了北马鹿村民的热情接待和支持。时任八路军鲁中军区二团三营营长、解放后任海军抚顺基地司令、北海舰队顾问的刘佐将军曾深情的回忆:“北马鹿村我了解,抗战时期我在北马鹿村住过一段日子,这村老槐树比较多,据说都是宋槐,有些年头了,是淄河岸比较大的村庄。我对这个村和村里的乡亲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村的红秫黍煎饼很好吃,这么多年我一直没有忘记那个地方”。 在生活条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北马鹿村人民自己忍受贫苦的煎熬,把有限的粮食贡献给抗战子弟兵,有力的支援了前线。 1944年9月,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部队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小股部队、地方部队都要充实野战部队,当时活动于淄河地区的八路军胡立义特务队就在调整之列。 整编胡立义部队的动员会在北马鹿村召开。会议当中,因台下一特务队员开枪击伤做动员报告的唐正刚教导员,而被事先埋伏于会场树丛里的战士用机枪横扫,刹那间,轻重机枪同时开火,特务队60多人全部倒下,无一幸免。 当时坐在主席台上、时任营长的刘佐将军回忆:“真是不应该啊,一人有错牵连了多少无辜,当时我想制止都来不及了”。“听说井同村一个同志刚参军还不到三天。”刘司令如是说。 随后,特务队长胡立义同志被召往鲁中军区后也被错杀。这是抗日战争中发生的一起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史称“马鹿事件”。 1986年,中共淄博市委组织部按照国发(1983)91号文和鲁组(1986)7号文件规定,为胡立义同志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 北马鹿村地理位置优越,村东村西蜿蜒起伏的凤凰山、阳明山横卧,曾经波涛滚滚的淄河沿村东南北穿过,依山傍水,土地肥沃,建于明朝初期的古村富甲一方。 从太河镇政府驻地北不远,西行通过一座漂亮的大桥几百米,即可达北马鹿村,古村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整个村庄处处整洁干净,水泥硬化的大道小路延伸至村庄的各个角落,村村通家家通的惠农工程显然落到了实处,大街小巷垃圾桶布局合理,光滑的路面、整齐规整的住房、红瓦白墙院落的风格,把整个村庄装扮的大气、富裕、美丽,同时也展示了有序的村庄管理水平和优良的民风。 按照几十年前刘佐司令的回忆,北马鹿村的规划布局严谨、依然如旧。从村前的交通道路由东到西然后往北,是将军所说的“L”街,沿大街漫行,遇到了不少热情的老乡,从30多岁、50多岁一直到70余岁的村民,当打听抗战时期的事情时,最接近的回答是,这里住过八路军,因为是解放区、根据地。听完老乡朴实的回答,心中有一种难以描述的情感。 从村庄大街返程的路上,停下脚步望着枝叶茂盛的参天联排的三棵古槐树,似乎看到了当年一排风华正茂的八路军战士、看到了英姿勃勃的刘佐司令叔叔,我们深情的立正、鞠躬。 敬礼!致敬爱的刘佐将军,敬礼! 致敬曾经在淄河通道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