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大集天下闻 | |||
|
|||
|
|||
王继训 西关大集之由来 淄川大集也称西关大集,号称齐鲁(有人说中国)十大集市之一。 这个大集座落于古城般阳西门外孝妇河畔,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一川碧水由南向北淙淙流淌;楼阁亭榭,或隐或现于绿柳之中。造型各异的淄川大桥、六龙桥、淄城桥、张博线淄川铁路大桥,凌驾于孝妇河南北不足5华里的河段上,把淄城和西关搂抱成团,为西关大集增添了独特的风采。 西关大集有着悠久的历史。1500年前刘宋永初元年就有立市的记载。相传,西关大集的正式立集开张,与如今双杨镇坡子村的张氏家族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张家从明后期便是淄川的名门望族。其家族中的张至发曾任明崇祯时期内阁大学士、首辅大臣,当地人尊称他为国相爷、阁老爷。据说,张阁老在勤于政事的同时,还常为百姓做好事和善事。如加固淄川老城墙,修建“六龙桥”等都是由他率先筹划、慷慨解囊而完成,他还主持疏浚了由奐山山脉奔流而下的七星河,从根本上消除了当时当地的水患。 张阁老心系百姓,情牵故乡,有着博大的慈悲情怀。他十分了解淄川是煤炭和陶瓷之乡,城里的西关是重要的集散地。在此立一集市,活跃一方经济遂成他的一个夙愿。明崇祯年间,张阁老到了致仕告老还乡的年纪,临别之际,朝廷赏赐他养马场一处。其址就在今天的西关大集一带。其界北至放生矶(张博线淄川铁路桥下),东至淄城西城墙根,南至将军头村,西至慕王庄。崇祯末年这一带遭暴雨洪水侵袭,沙石淤积,乱草丛生,为荒滩一片。张氏后人便遵从张阁老的遗愿,在此地北端,正式立市开张,从此,西关大集宣告诞生。对这一历史事件,张(至发)氏族谱曾这样记载:张氏河滩地于雍正八年泷水涨发,石冲沙压,膏腴之田变为贫瘠,吾家先人因此祭田籽粒不得,惧祀典之孔缺,念赋役之艰难,遂于西关祭田内设立义集一处,日增月盛,商贾云集…… 由此算来,西关大集立市已有400多年历史之久。 西关大集之项目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关大集已是远近驰名,成为方圆几百里的贸易中心。1933年出版的《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记载:“西关(淄川)当县城至繁华街,较大商号多集该处。农历一、六有集市,设摊者500余。近则境内负贩小商,远则周村布贩、博山陶瓷器贩、桓台蔬菜贩、博兴藕贩,皆于集日前一日来此。集市交易甚盛。” 据统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西关大集已拥有11个专业市场,即:牲口市、木货市、粮食市、菜市、鱼市、禽蛋市、山果市、布市、陶器市、餐饮市、说唱市。 由于集市的兴盛,极大地推动了与之密切相关的商行店铺以及客栈的发展。清末民初,开设在西关的商号、货铺如雨后春笋,仅四条街上就有53家之多。其中的百货业(旧称杂货、什货),为其中的一大行业。淄城的33家店铺,有21家设在西关。另一家“恒兴东”店铺也设于淄城西街,紧濒西关。民国前期,绸缎货源多来自周村、昌邑、苏州、杭州;细布来自青岛、济南、潍坊,如青岛双龙细布、跑马粗布,济南的名驹青,双鱼蓝、一九蓝等,华哔叽多来自上海、天津等地。七·七事变后,坐商布店纷纷歇业外流,有的抽调资金徘徊观望,有的改为商行,肩背车推流动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市面上皆为布货车以及流动小贩。清朝末年,淄川出现了第一家从事烟丝加工和出售的商号——义昌烟坊,也座落在西关的长兴街上。淄川是个矿区,自古以来矿工就有饮酒驱寒的习惯,因此,酒业也较昌盛。那时的酒店多系一家一户小作坊酿造,较大的字号也雇佣工人,前店后厂,批零兼营,经营灵活,十分活跃。淄城十三家酒坊,就有八家座落于西关。淄川水产资源匮缺,但在西关却有条街,水产品交易十分兴隆。民国初期,每逢一、六集日常有三十至四十家鱼贩云集,每家少则三五、多则二十多簸箕,品种有虾皮、螃蟹、干鲜鱼及其他海货,生意异常红火。“鱼市街”也因此而得名。 由于西关大集和商行店铺的发展,带动了饮食服务业的兴起。集日里饮食摊贩随处可见——面条、水饺、馄饨、煎包、蒸包、馒头、火烧、煊饼、油条、馓子、豆汁、豆脑……一应俱全。其中不乏名吃,如淄川肉烧饼,至今依然声名远扬。此外,四家有名的饭庄和十七家客栈也都座落西关。公义村的“三兴和”、“协聚兴”、“谦益诚”三家客栈还兼经营煤炭。这些店铺,有的独家经营,有的集资入股,合伙经营。1940年,西关集上还建立了“下河滩剧院”。土台子一垒,席箔一围,就是剧场。专业剧团、戏剧票友纷纷登场,京剧、吕剧、评书、五音戏连场演出,此起彼伏,极大地丰富了商贾们的文化生活,也增添了西关大集的欢乐气氛。春节期间的西关集上还有“打火花”的习俗。从若干年前开始,集上的小炉匠们,喜欢用这种奇色幻彩庆祝佳节,以示生活红红火火,遂成风俗,沿袭至今不衰。只是“打火花”的主人不是小炉匠们了,而成了企业、公司和城市的居民了,声势和规模也不可同日而语。 据统计,1949年,西关大集上市的物品有:粮食、油脂油料、猪、羊、禽、大牲畜、肉食、禽蛋、水产、干鲜菜、干鲜果、皮革、绒毛、鞋帽、布匹、木材、家俱、棉、麻、黄烟、饮食等三十多个品类,近五百个品种。 解放初期,西关大集在社会商品交易中占相当重要位置,对安定人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 西关大集之演变 1956年,国家先后对粮食、油脂油料、棉花、棉纱、棉布实行统购统销,对猪、牛、羊、蛋和主要工业品实行派购,按计划供应。这样一来,西关大集上市的品种虽有所减少,但由于生产的发展,允许上市的其他物资却大量增加,交易依然十分活跃。 1958年大跃进期间,“左”倾思潮泛滥,认为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到了“按需分配”的程度了。因而,对西关大集采取了“严格管理,缩小范围,逐步代替,促其销亡”的政策,造成了渠道堵塞、市场管死、生产下降、物价上涨、供产紧张的后果。1959年,中央颁发了《关于组织农村集市贸易的指示》,允许社员有“小自由”。1960年再次强调:“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极其有利地缓解了农村经济困难,纠正了1958年的错误倾向,西关大集逐步恢复正常。 由于西关大集历史悠久,在地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了社会和上级部门的高度重视。196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将其列为全国重点集市和联络点,要求将每个集市的上市人数、商品种类、上市总值、成交对象、成交总额、物价价格及价格变化原因等,都直接上报中央有关部门。这样,一方面为西关大集的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为后来迅速克服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1964年,我国经济开始复苏,西关大集的交易总额达到了310万元,是建国初期的20倍。 1965年,“四清”运动又波及西关大集,年交易额较上年下降17%。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西关大集被视为“产生资本主义的土壤”而受到强烈冲击。从形式上西关大集被关闭了,而交易却由公开转入隐蔽,由集中转入分散。1968年,全市将各地集日统改在农历的初二和初七,名曰“社会主义大集”。上市物资仅限蔬菜、幼禽和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以后的粮食、油脂油料、禽蛋等品种。西关大集又由散而聚。1976年春天,在“堵不住资本主义的路,就迈不开社会主义的步”的极左思潮影响下,西关大集又一次被关闭。结果,西关一带出现了“黑市”,所谓的“投机倒把”活动十分猖獗。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西关大集犹如枯木逢春,又恢复了传统集日。翌年,成交额比历史上最高的1964年增加了21%。1978年,西关大集上市品种近千余种,数量之多,史无前例。各个专业市场,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南腔北调的叫卖声,鸡鸭牛羊的嘶鸣声,汇成一曲摇曳心旌的交响乐,在淄川城的西北部久久回荡。整个集市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为此,1983年9月,淄川区人民政府决定在传统一、六的基础上,再扩增二、八两集。尽管如此,每逢集日,上市人数仍达十万之多,年末旺集时达到近20万人。 从建国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以西关大集为舞台的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成为西关大集一道亮丽风景。会期一般七天。会前毗邻区县和本区内商贾客户踊跃报名。会前一两天,报名客商纷纷奔赴预定区域,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大会期间,交易场面蔚为壮观,热闹非凡。 大牲畜交易是西关大集一个传统而富有特色的项目。1981年,由淄川区工商局牵头组织的四次大牲口交易会最为精彩。会期一个月到四十天不等。客商来自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八省及省内四十多个县市,共成交大牲畜7000余头(匹),金额达300余万元。 改革开放以后,布匹服装交易成为西关大集上最为耀眼和兴旺的市场。每逢集日九龙桥北的那片河滩,被赤橙黄绿青蓝紫装点成花的海洋,如云锦般灿烂。许许多多的农村剩余劳力和城市的下岗职工们,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了布匹服装商贩,他们走南闯北把时尚的衣装布匹云集到这里,形成了很大的批发零售市场。1989年,淄川区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及时引导,投资800万元,在留仙湖畔,建起了占地28亩,一期工程达1.3万平方米的全封闭式的“淄川服装市场”,来自十七个省市一百余个县的布匹服装业户争相进驻,这是西关大集领域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型封闭式专业市场,共设摊位1471个。该市场的落成使西关大集与时俱进,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自此,淄川服装市场不断壮大,如今已成为拥有温州服装商厦、上海服装商厦、通乾广场、鲁中国际商贸城、西关商贸公司等大型商场的、总营业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工商登记业户1.1万的淄川服装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达成这样的共识:淄川服装城的诞生与发展,一是仰仗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更是得益于西关大集深厚的历史积淀。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但如同有了电脑网络又离不开纸笔书写一样,熙熙攘攘的集市贸易仍然要伴随城乡人民的生活存续下去。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这就是中国的特色。 2003年,市区两级政府重点“菜篮子”工程——淄川澳翔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原淄川水产城)在淄川区松龄西路南侧落成,该市场占地52565平方米,拥有营业房300余套,交易大棚20000平方米,总经营面积70000平方米。原西关大集周围近1300个农副水产品经营业户两个月内全部进驻该市场。从历史角度看,西关大集之所以繁荣兴旺,与周围众多的固定经营业户关系极大,相得益彰。也可以说是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夜之间,这些经营业户迁徙另处,使西关大集变得孤零萧条。 淄川区政府立足时代高度,及时把握区情,于2007年8月25日召开了搬迁西关大集的专题会议,授权淄川工商分局、淄川公安分局、淄川城管局等五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西关大集迁至淄川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告》。公告指出:淄川西关大集已有几百年历史,为繁荣地方经济起到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西关大集已由原来的城外市场变为城内市场,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城市交通,为提升城市形象,规范市场经营,根据国家对市场统一、有序、竞争、开放的指导原则及《淄川区城区发展战略规划》、《淄川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决定自2007年12月20日起淄川西关大集迁至淄川水产农产品批发市场…… 两个月后,西关大集全部按《公告》要求迁入预定区域。这是具有400余年历史的西关大集第一次整体迁移,实现了集市贸易和专业市场新的融合。 如今的西关大集从与松龄西路交叉的孝水路招村社区开始,一路绵延向南与将军路接壤。往东西两侧公路上延伸的市场像两条健美的胳膊使新的西关大集呈“T”字型展现。 昔日大集上最热闹的牲口市场不见了,说书唱戏的也难寻踪影,其他的项目依然都在。最惹人眼目的是新增添的几个市场,如宠物市场人流如织,交易火爆,似乎是当年牲口市的一个翻版;古玩旧书市场让无数人兴致勃勃,欣然驻足;花卉鱼鸟的摊贩三五米就能看到一个,可见这个市场的巨大潜力。旧时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声,全部由半导体喇叭代替,蔚成一道新的风景…… 昔日的古朴和现代的韵味使西关大集焕发出新的风采,她也将一如既往,以独特的优势,在繁荣地域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