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和他的良师益友 | |||
|
|||
|
|||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也称聊斋先生。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卒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享年76岁。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因他写了一部《聊斋志异》而闻名。 蒲松龄一生交友甚广,可他交的朋友不同于一般,学历都比他高,职位都比他大,有的是翰林、尚书。他是怎样交上这些上、高层人物的呢? 首先说施闺章,慧眼识才。施闺章,安徽宣州人,顺治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升至皇帝的侍读官。顺治十三年冬,被朝廷派来山东主持学政。第三年,施闺章来淄川主持童子试,考生中有年方18岁的蒲松龄。施闺章出的试题是《蚤(早)起》和《一勺之多》。说的是有一个齐人,冒充富商但实际却是乞丐,其行为被妻子早起跟踪而发现。 蒲松龄在前题的试卷中写道:“起而蚤也,胴(监视)之计决矣。夫齐妇之起,何以蚤也?惟胴良人之故。常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二漠然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而齐人之妇则又不然。其疑良人也,既与妾谋,所以胴之已……”蒲松龄从齐人之妻早起跟踪其夫的心态,引申到人们为追求富贵而早起的种种形态。由于蒲松龄的两篇试文写得好,可谓妙笔生花,很受施闺章赞赏。高度评曰:“首艺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蚤起’二字上,真足以维风易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这一评价使蒲松龄稳稳拿到了县、府、道童子试的三个第一,“文名藉藉诸生间”,一时名声大振。这是蒲松龄人生路上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只可惜施闺章后来离开了山东,蒲松龄失去了赏识自己的知音,以致出现了后来的屡试不第。蒲松龄对这位提携他的恩人终生难忘。 蒲松龄结交的第二位名人是岭子沈家河村沈润,明末清初,官至江南宁绍台道参议,时称沈道台。 顺治十六年,他得知淄东蒲家庄 19岁的蒲松龄在上年县、府、道三级童子试中,连夺三个第一。就托人请年轻的蒲松龄来做两个儿子科举考试的指导老师或叫伴读生。蒲松龄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就应允“出山”,来到沈道台家。一面教书,一面为沈家写了若干婚启、请柬、书信、募疏等。在这里还写下了些诗文。搜集了许多写聊斋的素材,为以后创作打下了基础。在沈家四年,深受东家尊重和欢迎。康熙二年他离开了这里。以后,又到淄西王村的苏李庄教书。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沈家座馆期间,有幸结交了淄西唐梦赉(翰林)、邱璐(进士)。另文再说。 蒲松龄结交的第三位名人是孙蕙。孙蕙,淄川城南昆仑西笠山人,比蒲松龄大8岁,他是清初淄川十八大名人之一。由于家贫,无法上学,但聪明过人,受其淄西名师赵金人(岭子镇赵家楼村人)赏识,把他叫到在岭子青云寺所设的书馆学习。不但免除他的一切费用,还管吃管穿,使他分外高兴,学习进步很快。二十六岁考中举人,三十岁时,以殿试三甲的成绩考成进士。他先是在京城朝廷的刑厅任职,康熙八年裁掉刑厅后,改任江苏宝应县知县。赴任的当年,孙蕙请自己的恩人赵金人前来任所住了一段时间,赵金人是蒲松龄的从外甥。这时,蒲松龄在王村的苏李庄教学,收入微薄,家境困难,又屡试不第,可谓怀才不遇、贫困潦倒。赵金人十分同情这个小舅舅,并为之惋惜,就趁在宝应县时,向孙蕙介绍了蒲松龄的为人和才干,并建议孙蕙把它请来当幕僚,做鼎力助手。 康熙九年秋,即孙蕙到宝应赴知县的第二年,蒲松龄应孙蕙之邀来到了宝应县。那里的秀丽风景尤其是那优美的水乡特色,把他吸引住了,激发了他的诗兴。面对此景此情,他在《湖上吃饭,得肥字》一诗中,写得很精彩:“湖上烟寒远树微,平沙鸥鹭尽忘机。归鸿一字愁中断,浓绿千山雨后肥。驿路新栽彭泽树,天涯分饭首阳微。芳洲蛱蝶深深见,乱扑菱花上钓矶。”此诗既描写了江南风景,也展示了蒲松龄年轻的才华。 不久,他接触官场,大开眼界。像从一个小城到了一个大世界,这里什么奇闻怪事都有。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不,只要你心系群众,秉公办事,群众就信任你、拥护你。 孙蕙刚上任不久,正值宝应县遇上了水灾。群众生活疾苦,民不聊生。面对这一情况,他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立刻请求上司免除当地灾民的税收并给予救济,他还亲自设粥棚向灾民施粥。他为群众办实事,由此,在当地百姓中树立了威信。康熙九年冬天,上司严令孙蕙征集民工七千人,疏通水淹后的大运河,限期 40个工日完成。孙蕙见老百姓冬日都很困苦,有的连棉衣都穿不上,就不忍驱使,只征集了千余人,这样,人少工程自然缓慢,惹得上司发了火,扬言要罢免孙蕙。这事很快被全县老百姓所知,他们为留住这位体恤民情的好官,一传十,十传百,很快聚集出动了10万多民工,赶到运河劳动。使40天的工程,不到半月就完成了。 蒲松龄亲历了这件事,对他心灵震撼很大。他极力赞扬孙蕙爱民惜民的举措,就写了《闻孙树百以河工忏大僚》一诗,以表赞赏。蒲松龄在宝应一年间,同孙蕙天天在一起,形同秘书一样,耳闻目触他为民办的一件件实事,都用诗文记录下来,供人们欣赏。有诗文十几篇(首),写得淋漓尽致,脍炙人口。 另外,孙蕙在宝应县衙的公文,多数都是由蒲松龄撰写的。这些公文,有些被蒲松龄编入手抄本《鹤轩笔札》共两册,现存青岛市博物馆。(鹤轩是孙蕙在宝应县衙的斋名。)在宝应,蒲松龄鼎力协助孙蕙的工作。当然,孙蕙也反回来给予蒲松龄精神上和物质上不少帮助,他俩的关系可见一斑。 蒲松龄这次到宝应县远行,只有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在这里他接触官场,开阔视野,为他人生踏入社会,为他日后写好《聊斋志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康熙十年,蒲松龄从宝应县回来,第二年应王村西铺毕际有的邀请,开始设馆毕家教书。毕家当时是官宦之家,接触上层文人也多,毕家又有万卷藏书楼和《绰然堂》,蒲松龄在这里教书、读书,创作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他在这里度过了三十多个春秋,写出了 30多万字的传世之作——《聊斋志异》 毕际有,是明代户部尚书,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毕自严是明崇祯年间户部尚书)他比蒲松龄大17岁,也是一位很有文采的人物。他在任江苏通州知州时,就结交过当地文人墨客,和他们侃侃而谈,他最喜欢有文化的人。 蒲松龄到他家后,少不得把自己已写成的《聊斋志异》的部分手稿带来。毕际有无事,也翻翻看看,他被蒲松龄笔下那精彩的鬼狐故事所倾倒,有时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他不但不以影响对孙辈教育的理由阻止蒲松龄继续搞创作,而且还积极支持,主动给他提供创作条件。他把家的万卷藏书楼向蒲松龄敞开,让其在书的海洋里寻找创作素材。还为蒲松龄买好创作用的笔墨纸砚。冬天,他为蒲松龄生上火炉;夏天,为他安排避暑的好去处,优雅寂静的搞创作。毕际有对蒲松龄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难能可贵啊! 蒲松龄教的八个学生,是毕际有的八个孙子因是富家弟子,风流倜傥,放荡无羁,有点纨绔子弟的通病。有的酗酒,有的热衷于玩鸟,学习不上进,被蒲松龄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但也无能为力,最终都没成才。但在业余时间影响和造就了毕家其他一些子弟的成才。 康熙年间,毕家在淄川是名门望族。有一处石隐园,是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所建,占地10亩左右。石隐园中有名石堆积成的假山,其中最有名的是双鹰丈人、海岳等石。这假山下还有池塘。池东种植名贵花卉,海棠、木瓜、桂花等。池西建有一座名叫“远心”的八角亭子。亭前有两颗银杏,夏天绿树浓阴。又在亭子左前方建了一处居室,以接待前来游玩的宾客。这里很吸引人。 毕家文朋诗友很多,岭子的“五里三进士”,离西铺村只有一山之隔(豹山),唐梦赉(翰林)、沈润(道台)、邱璐(进士)和毕家既是文友,又是亲戚。(唐梦赉是毕家女婿)因此,他们是常客。在蒲松龄写的诗中,有十五首诗撰写唐太史的(唐梦赉),在《聊斋》一书中,有两篇是专写唐梦赉的。 唐梦赉和蒲松龄多年交往,他看蒲松龄人品和文品高尚,康熙二十一年中秋,唐梦赉为《聊斋志异》写了序。在序中说:“留仙蒲子,幼而颖异,长而特达。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载记之言。于制艺举业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大要多鬼狐怪异之事。”对蒲松龄和他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给予厚望。 在西铺毕家,蒲松龄接触了不少文人名师,比如桓台的一代诗宗——王渔洋。先为扬州府推官,后官至刑部尚书,他是蒲松龄朋友中职位、学位最高的一位。没有王渔洋对《聊斋志异》的喜爱和保护,这部历史巨著也许早已被他人扼杀了。可见,俩人的关系不同于一般。 王家和毕家是姑表亲家,往来密切,王渔洋每次到毕家去,总少不了蒲松龄到场。一是他俩有共同的爱好,二是情投意合。遂成莫逆之交。还有淄川的高珩(刑部左侍郎),一生爱读书,写文和赋诗,留下了不少作品遗传后世。他为《聊斋志异》第一个写了序言,他是蒲松龄的挚友,也是第一个传播《聊斋志异》的人。 蒲松龄的一生命运多舛,是坎坷的一生。但是也是幸运的一生,成功的一生。正如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所说:“一个人有天大的本事,若没有机遇,没有朋友的帮忙,不过是一粒没有机会和条件发芽的种子”。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但是他人生路上遇上了几个知己、知音、提携的人。一部《聊斋志异》誉满中外,使他走向了辉煌! (周京安)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