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县志》如何记载夹谷台 | |||
|
|||
|
|||
淄博地域的夹谷台在鲁中地区名声很大,传说孔子主持的齐鲁会盟就在此地,康熙年间蒲松龄作诗吟诵此地,明清时淄川及邻近县的文人经常浏览此地,作诗纪念。淄博市政府专门在此立碑纪念蒲松龄登临此山。 《淄川县志》《续修博山县志》都有夹谷台的记载。兹抄录如下:嘉靖《淄川县志·山川》:夹谷山,在县南三十余里。旧名祝山,又名甲山,明水发源于此,即齐鲁会盟之处。今按:峄山亦有夹山。 万历《淄川县志·山川》:夹谷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旧名祝其。可容数十万旅,春秋齐鲁会盟处。孔子相礼,却莱兵,诛侏儒,揖让周旋,齐人愧惧,归鲁侵地而返。 乾隆《淄川县志·般阳二十四景图》:夹谷台,传为孔子相鲁定公会齐侯处。山巅平衍,可容千乘。岩间有洞,深不可测。洞外巨石耸立,端冕垂绅,俨如历阶而升,不尽一等时。 乾隆《淄川县志·舆地志·山川》:甲山,上为夹谷台。《水经注》所谓“萌水出甲山”,即此处也。县西南四十里。(见《古迹》) 乾隆《淄川县志·舆地志·古迹》:夹谷台,县西南四十里甲山,旧名祝其山。《左传·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注云:“夹谷即祝其。”按:祝其县,汉隶东海郡,去齐、鲁国都甚远。又,《舆图备考》云:“莱芜县为古夹谷地。考之《水经注》,止有莱芜谷,而无夹谷。”应劭《十三州记》曰:“泰山莱芜,鲁之莱柞邑。若莱芜为夹谷,则《春秋》本文,何以不曰会齐侯于莱柞,而乃特书夹谷耶?”《舆图备考》又云:“兖州峄县有夹山,以为即夹谷。本《通典》《齐乘》之说也。”然峄县之夹山,在兖治东南二百六十里,其远又类祝其县矣。总之,两君相见当于适中之所,齐君或不屑从鲁于南也。载考《左传》曰:“夹谷,齐地。”胡传曰:“夹谷,鲁地。”二传已不同矣。此会也,齐为主,鲁为客,故齐人设有成谋,万无以莱兵预入鲁境之理,则左说为良。益都孙相国廷铨《南征纪略》曰:“般水之南,陇水之右,其山千嶂秀叠,南连岱麓,北接长白,涧草通泉,村烟负壁。山中有夹谷台,相传齐鲁为会者也。按:此谷皆幽岩绝壑,颇远邑居,而两君为会,当发币陈钟,千乘万骑,龙骑羽葆,掩映川岩。宜以云台高敞,足为佳眺耳。”上有一井,握繘探之,百丈不及底。备载之,以俟考古之君子订焉。 《淄川乡土志·古迹》:夹谷台,县西南四十里,传为孔子相鲁定公会齐侯处。山巅平衍,可容千乘。岩间有洞,深不可测。 民国《续修博山县志·方舆志二·古迹》:夹谷台,在县西二十里石门村后,山形有台三层。相传春秋时,鲁定公会齐侯于此。按:夹谷一地,诸说聚讼。《春秋传》杜预及服虔注、《史记》皆云,夹谷在东海祝其县。高氏《地名志》谓: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有夹山,一名祝其。《一统志》以为,夹山在淄川县西南三十里,旧名祝其,其阳即齐鲁会盟之处。而《莱芜县志》则谓:夹谷即县西南三十里,连新泰县界之夹谷峪,为齐鲁会盟之处。未知孰是。 以上两县县志虽然有的版本肯定齐鲁会盟地点在夹谷台,但证据并不扎实;有的版本对此持怀疑态度。孰是孰非,有待进一步考证。 对于夹谷台,王培荀《乡园忆旧录》也有详细论述。《乡园忆旧录》卷三记述:“地志皆以夹谷台在淄川。圣迹所至,岂不为荣?第两国会盟,刍粮、帐幄,供顿所聚,甲马云集,必择宽广之地,而吾淄之夹谷,车不能进,马不并行,何取荒山僻壤立坛坫焉?盖地有甲山,有小平处,名之为台。一石兀立,名曰‘石秀才’,以为夫子像,更属荒谬。前设有奉祀生二名,今废。”他在文中言称,地方志书(当指《淄川县志》)认为夹谷台在淄川县境内,孔夫子曾经到此,这是多么荣耀的事,应该满怀信心地认定夹谷台就位于淄川。但是他接着否定了这个公论。他认为,夹谷台不在淄川境内的理由有三个:夹谷之地交通不便、地域狭窄,齐鲁两国不会选择这个地方举行场面宏大的会盟仪式;不能因为甲山上有平坦之处就认为可以作为会盟场地;更不能因为台旁有“石秀才”像孔夫子,就荒谬地认定孔子辅佐鲁定公与齐侯会盟就在此处。 《乡园忆旧录》卷五记述:“莱芜县南三十里有夹谷峪,‘会齐侯于夹谷’即此。盖近莱,故齐侯以莱兵劫鲁。以为在吾淄者非。”他在文中评述,莱芜境内的夹谷峪便是齐鲁会盟之处,这是因为夹谷峪靠近莱芜,所以齐侯才可以依靠莱兵企图劫持鲁定公。 作者:孙启新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