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铸般阳(上) | |||
|
|||
|
|||
般阳古城示意图 不知何故,古今淄川人对般阳古称情深意笃,永不释怀。般阳城为州、路、县治时,人们自称般阳人不必说,改名淄川若干世代后,人还称是般阳人,如写《淄乘徵》的明人毕际有,文末署名仍称“般阳毕际有”,就是今人、辗转居住台湾的一伙淄川人,他们于前几年凑写了一本《山东省淄川县志》,其主编者王书川先生为北峪村人(今博山区白塔镇),可署名时仍书“淄川县般阳镇北峪庄人”。 何也?怪也?“般阳”早为历史烟云了,邑人为啥还啧啧于口、念念不忘呢?其必有令人眷恋的恩亲殷情,如影随形,永远地盘桓在人心中。本文试从各方面写出故乡般阳地、般阳城不泯不去的“庐山真面目”,以就教于桑梓乡亲 ,并慰惜其思古之幽情。 一 世间万物古今同。古人卜处而居,为防御外来侵害,亦设置障碍以庇护。众人聚居之所,便周围城池,以资防守。《礼记·礼运》曰:“城郭沟池以为固”,两千多年前的般阳城人,所以卜居般河之阳,亦看此自然条件好,居住可安全,因以为邑城居住。 今日之淄城地址,亦当日般阳古城,越两千载而未变,可谓少有之例。 般阳城处的地理环境好。此域所在地球东径117°57',北纬39°38',地在北温带,气候十分适于人类居住和农耕活动。南、西两边有天然屏障般河、孝妇河,东为山坡地形,北边渐平渐阔,一望无际;去城四周数里,西、南、东即被泰岱余脉的焕山、博山、黉山等山峦拥抱,北望齐国平川。如此山环水绕、地阔膏腴,不缺水不少土,居可安走则便,真是天下少找的“吉利宝地”。先人们看准这方好风水,便结篱为户,族姓邻居,遂为村落。据考古资料,这里早期就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周代时是东方最大诸侯国齐国故土,至春秋战国,则发展为人口密集、工商业繁荣的齐地重镇。秦统一六国,政域重布,行郡县制,应在此时或稍后(汉初)亦置县治,因地在般河之阳故称般阳县。 般阳其城,在汉曾有两次大的修筑建造。一是在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为使所立新朝强固,于是便在“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此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筑城造郭活动,般阳之城当亦在此时筑起;第二次,王莽篡政后,为防各地官民的谋反不服,亦在其为政之初(公元15年前后),怕人“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虚”,以保其新朝政权不倒。这两次筑城造郭活动,都是统一的“天下”行动,由朝廷下诏令,官督办,各地郡县官吏岂敢违令不行。现尚存淄城西南隅的一截土城墙,层层夯土,筑法讲究,便是汉代遗迹无疑。 之后,般阳之城历朝历代迭有修整,惜无详史,而仅明清旧籍所载,亦不下十数次。序次如下: 约于秦末汉初置县治所,在汉高祖之“令天下县邑城”的诏令下,筑起土城,至明代,城尚周围七里零一百尺十步,高二丈,宽失考;池(城壕)深八尺,宽一丈五尺, 西南依大河为堑。城门是砖甃之,四城门上各有楼,东曰“迎禅”(后改为“迎仙” ),南曰“迎熏”,西曰“迎清”,北曰“迎恩”。 明弘治十四年(1501),知县杨武修理城池,气象胜旧,改其规制如龟,以西南为首,四门为足,预备仓为腹,东北隅为尾。 正德十四年(1519),知县鲁蕙修城,在西南隅城池中掘出元龟数枚,故又称城为“龟形城”。 嘉靖十四年(1535),知县李性以砖为城上女墙,然很低矮,“自外视之则见市”。 嘉靖二十四年(1545)夏大雨水,淋毁城墙,冬,知县王琮责任县吏,分工合力修城,比前更为完固。并着重整修城四门楼。时城周七里,高、宽二丈,广亦如是,一千七百余垛,城壕深八尺,楼制更新矣。 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侯居艮于城南般河上筑石堰,引般水至城东、北两面作护城濠,亦护城亦灌田。 万历七年(1579),知县王九仪加筑城墙。 万历十六年(1588),是年,阴雨连月不止,城墙、民房倒塌甚多。 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月廿四日申时,暴风雨骤起,大雨带雹,雹大者如杵,坏房伤人,城上女墙刮落200余丈,城隍庙之六、七围大树20余株,被大风连根拔起。 崇祯九年(1636),知县韩承宣倡导改土城为石城,邑人张至发、韩源、毕氏人等响应,带头捐资捐料,并分工、分段包修石城墙各若干丈数,不三月落成。此时石城高三丈二尺,基广六尺,顶宽五尺,女墙至边共宽一丈六尺,周长八里,计七千七百七十四尺。城下筑岸二丈余,堑石护之。外作城濠,深一丈五尺,宽一丈。四门以石,内外坚致,东门内曰“黉山”,外曰“书带”;南门内曰“甘泉”,外曰“淑圣”;西门内曰“孝水”,外曰“沙堤”;北门内曰“万年”,外曰“拱极”,西门外设门楼,雄丽壮观。 崇祯十一年(1638),知县杨蕙芳主持,于城周建空心楼十一座,楼内各设炮眼二十四,用观外情,上覆敌楼。 清康熙七年(1668),地震,城楼崩圯,裂墙八丈,损垛口一千三百余。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六月十三、十五日大雨,河水泛滥,二十一至二十二日昼夜大雨不停,六龙桥被冲毁,城墙倒塌三十余丈。阖邑公议募化捐修。 康熙二十年至三十年(1681-1691),先知县汪如龙、后知县张嵋,勤于责任,雇工庀材,城竣如初,仅费七百金。 乾隆元年(1736),城内街巷规制,设称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中街等。 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县杨成龙倡议重修,诸绅士踊跃捐资。修筑城墙七段,共一百一十丈,护城河岸六段,共一百二十余丈,并垛口,四门内券门及敌楼四座。 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县张鸣铎捐俸修补城之渗漏,葺城垣,备器械,以备不测。 以上载出般阳城二千余年风雨史,而城中尚多牌坊、庙宇、园林、官衙、学宫、民居,各有址处,各有故事,亦非本文内容,故不赘言。仅见治城踪记,足见般阳人对故城的关心、爱心和痴心。以古鉴今,尚古知今,对我们今日建设新般阳亦不无裨益。 二 一个地方的重要、显著,应是有多方面缘由相辅相促、渐成渐著的。般阳城及般阳地方的地理位置,使之赋载多种生活内容暨多重社会意义。 一个般阳西关大集,足以为之扬名天下。 西关大集形成于何年代难详,而据般阳城处彼时青州、济州之间,又是北国出产陶瓷重地等情分析,至晚在两晋南北朝时已为齐鲁、青兖间货物集散中心之大市,且般阳市面繁华,尚为“青齐富疆”。战国时,齐国将军田单“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被封为安平君,人曾称其是“东有夜邑之奉,西有淄上之娱,黄金横带而骋乎淄、渑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足见当时淄、渑地区(般阳在焉)为人生向往之奥区。“淄上之娱”可以佐证时况,亦无工商集贸之盛,何来人生之娱,更因而便知当日般阳集市之盛之自也。考古资料显示,南北朝时,般阳西关大集上万货陈列,四方土产齐聚,商户比市,商贾云集,买卖喧叫,别是一番商城景象。 旧时西关大集就在西城墙外孝妇河西岸河滩上,后来建了六龙桥后,主要南起六龙桥,北至公义庄河滩,长约三、四里,宽有一里多,且西关内各主街巷亦摊市挨排。当日河滩宽阔、平坦,都是卵石沙滩,十分干净便捷。逢农历一、六集日,河滩便成南北的巷道,两旁摆摊点千百,赶集人数上万计,人山人海,煞为热闹。 西关大集上的最大行市是“窑货市”、“牲口市”、“木货市”。“窑货市”:般阳地区为北国陶瓷著名产地,沈马庄、磁窑坞、峪头河、岭子峪、万山、昆仑、龙口等处盛产的陶瓷生产、生活器具一应俱全,如沈马庄窑烧制的套盆、套碗、水罐、盘碟等,磁窑坞窑烧制的黑釉碗、釉薄而胎好看的盆、钵、玩具;峪头河、龙口窑烧制大瓮、大盆、陶管等;还有昆仑、万山的大小砂锅、砂吊,颜神店的琉璃制品,逢年集,连“鼓当子”也上市发售,煞是一景。而本地最多产的煤炭,在公义村有多家炭店,购买者多是去炭井上或人推肩挑或驴骡驮拉。“牲口市”设在河滩北边,占地宽大。大牲畜货源主要来自鲁北各县、沂蒙、潍坊等地,还有更远的江浙、关外、河南、河北等贩卖商,赶着成群的骡马驴牛,并早于集日赶到。所以,西关早年有多座骡马客店,备商贾吃住。沂蒙山区的皮货商亦来赶集买卖皮革。据说,如沂州东流店的皮货商贩,因距西关大集近二百里,且多山路,他们都是早一天起程,当天只能走到涝洼、花雨沟等村庄,不得不住宿,故至解放前,这些山村都有开店宿商的店家。“木货市”:设在河滩开阔处,木器精工,木材成堆,木器家具以颜神店桌椅床张为多,制工精艺,油漆匀亮,造形大方好看,是民家使用、嫁娶首选,檩梁木材多是来源于沂蒙山区莱芜、蒙阴、沂水等县地,以榆、杨、槐为多,还有来自北方平原地区的“落梁木”,及少量东北进来的松杉。木材多为木商贩运而来,少有本地农家自产自销。因开挖煤井需硬质实木,至后便有江南材、关外材及国外进来些许硬质树木。木货市场的销售量日渐增多,是鲁中地区山地与平原木材聚散交流的主要市场之一。“粮食市”设于西关街里,自来市场活跃,销售旺盛。今昔般阳地区工矿业发达,雇工众多,故粮菜用量大,粮食市尤为重要。随之大集上还有不小的“棉花市”,棉、线、布、衣、鞋、袜等应有尽有。 西关大集的兴旺发达,不但方便了邑人生活,还带动起地方各手工业、饮食服务业及若多“经济人”,创出不少手工名产品,成就了很多富商大户。例如二里庄搭线、棕绳,小李家庄、小赵家庄的草经子草绳,商家庄的条编筐篓,招村织造的发网,冲山的碾、磨,龙口的擀毡等等,都远近闻名,且生意兴隆,西关的各种铺店,慕王、公义、菜园等村的水食买卖繁盛,赚钱自不必说。更有“靠集吃集”者,如宋家坊、三教堂一些村的男人女人,赶集只拿一杆秤,不用本钱,在集上见啥好买好卖,便当即拨贩过来,现买现卖,下午回家时,却吃的、用的都买了回来,真是“手拿一杆秤,称来吃穿用”,干啥发财的都有。 传说,早年间,有一淄川人去黄河北某县经商,路上口渴,找水喝进一农家,家主人问“客从何来?”答曰:“淄川” 。主人欲验真假,又问:“西关大桥有多少孔?”商人思忖多时无答,主人释曰:“你个淄川人还不知西关大桥几孔、几大几小?假冒也。”商人急辩:“老人家莫气,小的常年在外,没注意大桥详细,请指教,赐口水喝”。老人见之实在,才给之水喝后说:“西关大桥一景哟,桥孔七大八小,七十二磴台,是吾早年赶集所数也。”西关大集千里扬名有之证。西关大集何以有名、著名、扬名? 西关大集地处孝妇河中游,是淄博盆地南缘,南去不远是沂蒙山区,北去即华北平原,为鲁中山区、华北平原过渡、交汇之地。山区、平原水土异也,产物不同,人民生活需求不同,又是工农业交叉地,所需物资更为多杂。而有一买卖交换、满足、弥补所需之市场尤成紧要。西关大集乃成最便最佳交易场所:南来之山货果品、木材、牛羊,成平原人所稀所需;北部平原所产粮、棉、油、布等生活必需品,则成山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还有般阳本地所产陶瓷、煤炭、砖瓦、石灰等,更是山区、平原的急需物。西关大集对般阳城的兴隆,于国于民的贡献,其经济作用与地位、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影响,都是不言而喻、重要得不可低估。故地所利也,人所卜也——般阳名扬于外者,藉之地利使然。 韩其芳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