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荣 | |||
(1906—1928) | |||
|
|||
|
|||
李春荣,字华堂,化名赵秋华,山东省益都县十字村(现属潍坊市青州市)人。 李春荣8岁读私塾,12岁到县立东关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夏考入省立第十中学。在学校里,有些进步同学发现他性情刚直,求知欲强,接受新事物快,便有意识地同他接近,并介绍《向导》《新青年》等书刊给他看。李春荣从中得到启迪,思想发生变化,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于是,他积极参加了十中团组织领导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在运动中,他大胆泼辣,不畏强暴,显示了善于宣传活动的才能。1924年上半年,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为中共党员。入党后,党组织派他去益都东益火柴公司开展工运工作。 1925年2月,直属中共中央领导的中共淄博支部改属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并改称中共淄川支部。刚刚成立的山东地方执委会先后派王尽美、孙秀峰、李春荣等到淄博矿区,传达中共四大精神,并按照四大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与加强了矿区党组织建设,领导成立了矿区“五卅惨案后援会”,支持援助上海等地工人斗争,紧紧抓住当前工运高潮的有利时机,积极发展矿区工人运动。 1925年3月,根据工作需要,党组织又派他去青岛从事工人运动。青岛大康纱厂建立了工会,李春荣被选为工会负责人之一。他和同志们积极组织工人学习,大力开展宣传动员,很快发展会员800余名。工会的活动引起了日本厂主的惊慌。4月19日,他们派厂警秘密逮捕了3名工会干部。工人们对此十分愤慨,包围了工厂人事系,要求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在工人群众的压力下,厂方被迫于当夜将逮去的工会干部全部放回。事后,青岛党组织召集大康纱厂李春荣等30余名工会负责人开会,研究斗争对策。会上,一致决议成立罢工委员会实行全厂罢工,并推举李春荣为谈判代表团代表之一。会后,全厂4000余名工人举行露天大会,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散发了《大康纱厂工人泣告书》,并向厂方提出了21项条件,宣布罢工。在大康纱厂的影响下,隆兴、内外棉、钟渊、富士和铃木丝厂的工人也举行了大罢工,罢工达18000多人。 罢工期间,李春荣等工会代表同日本厂主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经过22天的谈判、交涉,厂方被迫于5月9日答复了改善工人待遇的9项条件,并签订了复工条约。据隆兴纱厂老工人回忆:“当时李春荣为了不使敌人注意,他化装成工人模样,经常出入工人宿舍,发动组织工人进行斗争。他对人态度和蔼,办事有条不紊,讲话有号召力,使工人感到特别亲切。因为他年纪轻,个子矮,大家都称呼他‘小工人’。”李春荣在青岛领导工人罢工胜利后,省委调他到济南工作。 1925年5月29日,日本帝国主义调集军舰,并唆使军阀政府的胶澳督办派兵,偷偷包围了大康、内外棉、隆兴三个纱厂及工会办事处,武装驱赶工人出厂,大肆绑架工会领导干部,造成“五二九”惨案。紧接着,帝国主义又在上海制造了五卅惨案,李春荣等在济南组织援沪反帝斗争,率群众游行示威。不久,省委再派他回青岛,参加“胶济铁路总工会沪青惨案后援会”,支持纱厂罢工。同年,军阀张宗昌命其后方司令任锡吾率兵至四方机厂,封闭“后援会”,捣毁机厂及各纱厂工会,搜查工人住所,殴打、逮捕工人和学生。张宗昌下令通缉李春荣、邓恩铭等100余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党组织通知李春荣等离开青岛,往济南等地做地下工作。 1926年春节后,因为鲁大公司淄川炭矿裁人,工人们要求罢工。罢工前,山东省委派刘子久、李春荣等人与中共淄川支部共同领导这次矿工斗争。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召集矿工开会,组织被裁减的工人成立了“失业团”,组织其他工人成立了“后援会”,建立了工人纠察队与乡村宣传队;以工人俱乐部的名义,向淄川县分署、山东省长公署、淄川炭矿董事会发了函件,要求恢复被裁工人的工作;印发了《敬告工友》《泣告父老书》,揭露鲁大公司裁人阴谋,教育和号召工人起来斗争。取得了广大工人与社会各界群众的同情、支持与援助。最后,淄川炭矿“失业团”的斗争取得了胜利。 1927年10月,李春荣当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委员。1928年2月,奉省委指示去高唐一带领导农民运动。中共鲁北特委成立后,李春荣任书记。他经常来往于济南、禹城、平原等地,发展党员,组织农民协会,壮大农民自卫团。根据省委指示,鲁北特委决定于5月4日举行暴动。由于计划泄露,高唐县警备队和豪绅武装近千人,于5月4日黎明突然包围谷官屯,袭击了农民自卫团总部。李春荣带领部分自卫团员奋勇抵抗。因头部、腰部重伤数处,流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22岁。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