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地方早期团组织的创建与发展 | |||
|
|||
|
|||
党的一大后,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运动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党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在参加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济南代表王用章、滕沛昌列席了会议。9月16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成立。1923年10月3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召开全体团员大会,决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团执行委员会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团组织成为团结和带领青年群众前进的中坚力量。 1925年12月,在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的领导下,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淄川支部,汝全任书记,共有团员9人。翌年1月,淄川炭矿、昆仑分矿又建立了两个支部。 1926年1月中旬,团济南地委召开全体代表会议,目的是“征求各支部同学对于地委过去工作的深刻的批评及对今后工作的切实意见,以期在这次大会后地委能真正负起责任来,向着全体同学所期望的目标做去”。会议决定事项共三十五项,其中包括“成立洪山支部”“成立石谷支部”等等。同时,团济南地委关于组织工作情况给团中央的信中,在谈到淄川团组织状况时指出:“淄川为山东有名之炭业区域,青年工人占二分之一以上(约一万左右),现已成立一支部,共有同学9人。据该支部负责人报告,预计两月内可发展至50人以上。石谷亦属淄(炭)业区域,……现有同学10人。最近也有加倍发展的可能。” 鉴于以上情况,团济南地委为了加强淄川地区团组织工作,于5月派执委会委员朱霄为淄博特派员,在淄川、博山、张店、石谷等地积极开展团的工作和青运工作。朱霄到任后,按照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和团济南地委的指示,采取潜伏的保全现有组织的原则,从事秘密宣传和组织工作,积极慎重地发展团的组织。并建立一些灰色的青年团体,巩固团组织的工作基础。他经常往返于淄川、博山、石谷、华坞矿区和张店等地,与矿工和青年谈心,进行宣传教育工作,物色和培养青年积极分子,及时吸收他们加入到团组织之中。经朱霄的勤奋工作,在淄川县解庄建立了团支部,在洪沟村成立了儿童团,在石谷矿区开办了训练班,团的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团组织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至6月,淄川地区的团支部已有3个,团员17人。其中淄川(工厂)团支部8人,书记许吉富;石谷(工厂)团支部6人,书记韩长太;西河(工厂)团支部3人,书记王乃泉。 1926年5月,共青团济南地委召开团员代表大会。淄川矿区石谷、洪山团支部代表参加了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工作汇报。大会听取了他们的报告后,分别作出了决议案。 大会对石谷支部工作进行上,认为应注意以下事项:(1)与当地CP同学努力进行组织农民协会、自卫军及工会小组的工作;(2)发展乡村儿童团;(3)注意发展农民同志;(4)发展和整顿民校组织;(5)注意西河、博山同志之发展;(6)注意内部教育训练,特别要按期开批评会,并注意其实行之结果;(7)要与地方发生更密切的关系。 大会对于洪山支部目前工作,特决定几项如下:(1)应特别注意发展和整顿内部组织;(2)应协同当地大学进行组织农民协会及工会小组等工作;(3)注意发展本校及民校的组织;(4)注意设法向博山去发展;(5)应特别注意内部教育工作,特别是个人批评;(6)注意向附近农村小学中去发展我们的组织;(7)应切实确定大学与中学的关系;(8)注意在车站青工中发展组织;(9)发展成立劳动及乡村儿童团;(10)注意淄川学生会之取得。 大会之后,这两个团支部根据大会提出的总的工作方针及在决议案中提出的具体任务,研究制定了工作措施和方法,积极开展工作,使团的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发展壮大团组织的过程中,加强了团内教育与训练。在训练中,注意了实际与理论两方面。教授方法为教授式、讨论式、复习报告式。 这个时期淄川团组织与淄川党组织和工运的发展形势是息息相关的。它注重与工农运动相结合,加强对工人群众的宣传教育,大力吸收工人分子加入组织,积极协助党组织,参与对农民运动的发动、组织和领导,注重拓宽团组织发展和工作的领域,团员数量有了较大增长。 1928年2月,团山东省委决定建立团淄博张县委员会,以加强对矿区团的工作的统一领导。同年春,矿区团里工支部建立,蒲先华任书记;团外工支部建立,蒲文泉任书记。8月,团山东省委派高元贵到矿区开展工作,成立了共青团淄川(洪山)矿区支部委员会,高元贵任书记。1929年上半年,矿区团的工作组织日益发展,各小组能按期开会,一部分能缴团费。同年4月,共青团淄川炭矿特支委员会创立了《青年工人》刊,加强对团员的宣传教育。5月,团组织指导群众组织了160余人的童子团和30余人的“挟炭团”,针对包工柜头克扣拖欠工资、打骂工人的现象提出“清发工资”“为被打的工友复仇”等口号,多次领导工人在矿井下开展小型斗争,屡屡迫使柜方让步。并开展了大荒地“十行”钱三包工柜上的罢班斗争和大荒地、十里庄工人的“挟炭运动”。当时,团组织在附近炭矿、农村及学校的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