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江南好林园--浅谈明清时期淄川的二十八园 | |||
|
|||
|
|||
聊斋城景区复制的石隐园 刘卫东
元末明初,淄川陷入了水旱灾荒和战乱之中。此后,经过200多年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至明万历年间,淄川的人丁数方才恢复至近两万。明初,淄川复为淄州。此后,其辖域面积在历次行政区划的变迁中逐步缩小。清《乾隆淄川县志》载:原域中的“登莱濒海,割属自治”“割蒲台属滨州,改淄州为淄川县,与长山、新城均属济南府”“雍政十二年,割淄川之南境,又析益都、莱芜之交界地,另置一县,赐名博山,而淄境益隘”。至民国,淄川的辖域面积基本维持稳定。“东至青州府益都县界35里佛庄;西至济南府章丘县界55里王村之西;南至青州府博山,县界35里石沟河(石臼河),北至济南府长山县界30里,石埠庄之北;东南至青州府益都县界55里东坪庄;东北至青州府益都县界35里,丰水之东;西南至泰安府莱芜县界55里岭西庄;西北至济南府长山县界35里,山王庄之北;东西广85里,南北长70里。” 明朝建立后,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使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制订和颁布了许多恢复经济的措施,到明代的中后期,淄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工商业逐步繁荣昌盛,涌现出许多富户。这些富商家族的子弟得到了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教育,出现了一个士子辈出的新局面。从而使得这段时间成为淄川地区在科考中考取进士人数最多的时期。据乾隆年间《淄川县志 选举制》载,自明中期至清康乾年间就涌现出了68名进士,181名举人。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解甲归田的士大夫和富商,因起居、交往等方面的需求,便借助于淄邑山水的便利,先后兴建起了一批私家宅园,寄情园林花木,游娱宴饮,怡情自乐。 这些园林大多选择在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城郊,少数在城里。据淄川康熙二十六年、乾隆八年、乾隆四十一年、宣统三年所修的《淄川县志》中“园林”“续园林”“重续园林”“三续园林”和相关史料记载,这时期的私家园林主要有:石隐园(淄城)、近郭山林、环青园、丽泉园、龙口竹园、龙门园、似懒园、柿岩、石隐园(王村)、拱玉园、候仙园、仙洲园、丰芑园、高氏竹园、是亦园、载酒堂、栖云阁、志壑堂、逸峰园、万绿园、半圃、活水园、半野园、如园、太湖山房、涌清园、乐亦园、栖鹤园等28处。 这28处园林,分别属于韩萃善、张至发、张泰来、王樛、王启睿、孙琰龄、毕自严、毕畏甫、高珩、韩取善、张泰来、高子下、高玮、唐梦赉、孙蕙、孙坤、沈曾育、胡文元、李南村、王文恂、王琳、刘汉东、徐文卿、孙东甫。其中一家建或购有两处以上的有:高珩:候仙园、载酒堂、栖云阁;张至发:近郭山林、环青园;张泰来:丽泉园、丰芑园。曾为这些园林留下记述文字的作者有高纬、王培荀、王启睿、王象蒙、高玮、唐梦赉、沈曾育、穆省身、曹佳和等。县志中只有文字记载而未留作者姓名者17处。 当下,这些园林的旧址分属六个区,分别是:淄川17处:石隐园(淄城)、近郭山林、丽泉园、龙口竹园、龙门园、载酒堂、栖云阁、志壑堂、逸峰园、万绿园、半圃、活水园、半野园、如园、太湖山房、涌清园、乐亦园;张店3处:仙洲园、丰芑园、高氏竹园;博山3处:似懒园、柿岩、栖鹤园;文昌湖旅游度假区3处:环青园、拱玉园、候仙园;周村1处:石隐园(王村);淄博经济开发区1处:是亦园。而建在城区的有8处:石隐园(淄城)、近郭山林、载酒堂、栖云阁、志壑堂、万绿园、如园、乐亦园,分布在其它地方的20处。其中处于淄城东门外、靠近般河,由韩萃善建造的石隐园为最早见之于文字记载者。 这些园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辽东巡抚韩取善的仙洲园。当时的大司马王象乾之弟王象蒙曾记述道:“城东北丰水之侧,韩大中丞惺庵园也。引丰水注之,极为整丽。丰水,一名朱龙河。中丞自辽左归,卜筑于此。余一日往过,抵园之南偏,望见一坊,题曰‘仙洲’。洲外四面皆水,水外四面皆山。俯仰四顾,水光山色,上接长空。已而,从一粱入,下有趵突者二,夹粱两腋而上涌,声若隐雷,形若喷玉,亦名‘漱玉泉’。……余与中丞泛舟中流,击楫而歌。已而涉河,北陂曰‘藐然山’。山有三峰,……中峰亭曰‘松云’,左峰亭曰‘飞青’,右峰亭曰‘流翠’。水清月明,烟消日落,种种输奇,令人夺目。下有‘归云洞’,冬夏温凉异致,时有白云缕缕从中起。山阳喷泉一线,平地丈许,南注为池。池南环列四墉,对翼东西二楼,而嵸然踞其中者,凭虚阁也。上干层宵,下绝人寰。登眺其上,山水尽在目中,真有凭虚御风之趣。阁东西各置荷池,中央为亭。东曰‘湖心’,西曰‘水面’。阁南有亭,名‘月到’。迤南曰‘松坊’,再南而西折曰‘飞霞楼’,又南又东折曰‘栩栩楼’。其他松亭柏壁,较若井田,绿树青岚,浑如图画,又未可屈指也。” 此园借助于自然山水,修建了亭台楼阁,拥有着湖泉池洞。乘舟可以观水,登山能够揽胜。北国园林多乏水,而此园则偏以水盛著称。春秋时节,云雾蒸腾,润泽四围,林木葳蕤,鸟语花香,从而使得此园居北国而颇具江南园林之风韵。 这些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一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清康熙四十一年《淄川县志 园林》开篇就讲:“淄邑当万山之中,孝水与般、萌会之,登山临水,莫此为便,稍加人力,辄为园林。”如王纳言的曾孙王启睿为其龙门园所做的记述:“傍石得古木一,角爪蜿蜒,不受咫尺土肤。壁间有洞,去流水丈余。东岩稍折,若虎头转顾。……西南岩畔,一石陡插岩腹,俯窥潭影,洞彻须眉。取径凿室,方古穴居。”园中诸多景致,均取自先天的自然条件,经过人力加工,然后则成为高于自然,颇具美感的园林景观。二是人工建造与自然天成相结合。如孙之獬之子孙琰龄的私家园林柿岩,“林壑作门,依岩布屋,上下有三泉:一泉当村口,潭而不流;一泉对门,出削壁下落草石间,数折去作溪流;一泉出岩下柿树根,遥从屋后伏流入石悬崖,潜泻石池中。……复于亭下新筑三楹,前列桐竹,后临深壑,作台以对趵泉。自下望之,阑杆户牖,悉在云中矣。”人工建造的房屋和自然天成的诸泉紧密地组合在一起,便成为绝佳的园林。三是吸取江南园林精华,追求诗画意境。如前文所列举的韩取善的仙洲园中,便很好地体现了这方面的特点。四是游赏与居住相结合。如被时人尊称为太史的唐梦赉的宅园志壑堂,又称五亩园,他的诗作《门前隙地种树为篱所谓五亩园也》对其进行了如此描述:“野人何事日欢娱,手种长林一万株。招风无嫌留枳棘,呼贤欲共阙榛芜。难忘嘉树频成赋,待足清阴另结庐。门外便为栖隐处,歌声聊免入蒲菰。”他住在园中以种植万株长林为欢娱之事,同时与朋友们在此间进行赋诗、讴歌等游赏活动。在这方面,诸多私家园林基本上都具有这方面的特点。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这些私家园林,除极少数尚存少量遗迹外,绝大多数已基本上荡然无存。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先生曾设馆教学三十余载,地处周村区的毕氏园林石隐园,目前保留下来的一部分,作为淄博市重点保护单位,设为蒲松龄书馆,对外开放。位于我区洪山镇蒲家庄的大型名园景区聊斋城在建设过程中,复制了一个石隐园,作为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以让后人一睹这一历史名园的风采。在淄川的28处园林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应该数现位于博山域城镇的柿岩(又名鹿岑、和尚房),300多年前就是文人墨客游览山水、吟诗作赋的好地方,如今,文化赋能、文旅融合,让这个休闲胜地再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建成了淄博红叶柿岩旅游景区。关于柿岩开发前的状况及其名称的由来等,笔者在收入《履痕》散文集的《思慕卅年访柿岩》一文中曾进行了一番描述和探究。值得庆幸的是,在地方史志中先人们为后世留下了可贵的资料,以及在诗歌中对这些园林的赞美和咏叹,因此,才让我们在当下还能从字里行间能够依稀见识到当年那些园林的相关情形和风采。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