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天时地利铸般阳(下)

发布日期: 2023-03-02 15:02:31 浏览次数: 字体:[ ]


般阳古城墙

  三

  古般阳地“接岱连嵩,通淮入   济”,盛名“青齐之要衡,济南之名邑,昔人谈形势者,以秦齐为最而跨上国之都会者,必曰海岱之邦”(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县志》)这说明自古以来,般阳亦地位衡要,社会饶富,人皆钦慕,夸为上都。

  论及般阳的地当交通衡要之形势,可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此时,齐地与外交往主要通过两大关隘:去楚、吴地,皆从齐东南的穆陵关出关南去,可直达淮扬;去鲁、宋至周都城,则从齐之西南的青石关,尤其齐、鲁交往繁多,其互相侵犯、使者往来、方物贸易交流等,都是经此关口来往。据传,孔子、孟子几次于鲁使齐,皆从青石关往返。公元前500年,是为齐景公48年,鲁定公10年,齐、鲁二国在前连续三年互相侵伐,战争不断,终于是年“(鲁定)公会齐侯于夹谷,孔子相,齐归我地。”谓夹谷者,传即时界于齐、鲁之祝其山中的夹谷台上,此山峦上平如原,宽阔数亩,四周壁立如削,进退维艰,鲁国选此为盟地,又有中都宰孔丘相随,终破齐之不礼不理之谋,要回了被掠之地,还平安度过了十几年睦邻日子。这历史上有名的齐鲁会盟之行,鲁人便是取最近路径青石关而至夹谷台上的。考青石关地处一岭顶,人称“青石关据两邑(旧瀛县与般阳县,时瀛县属泰山郡,般阳属济南郡)之险”,“循关左阜(山北),见夫冈峦漫衍,岩壑迭荡……  东南五里许,卉木蓊翳,旷如奥如,庄名响泉”,庄南有陡道一线,“陡道者,自河庄南来一间道也……西南一隅溪谷深窈墟落,若隐若见,则皆寇氛之所往余也,对面望鲁诸峰突兀,巉岩翼如屏列,北望瓮口包,险阻而扼咽喉,则又信井陉之不逾”。千百年来,齐鲁之人“行潦盛时,负贩往来,佥取径乎此,稍憩于石上”(清本《淄川袁氏家谱》)——青石关,古齐鲁咽喉惟径也。彼时,颜神地或为般阳或为淄川,况二千年前,颜神不过僻地荒村而已。故而当年,齐人北来南去者,必先经般阳之城,必在般阳歇宿,备办爬山过关细节,另日才好出发;而南来鲁人,入关下山后,惟一能歇脚处,亦是般阳古城。所以,般阳城早已是齐鲁交通的要衡官道,为北去之达第一站,是南去必经之终点。据考证,最晚至元、明时,从淄川境内南去泰、兖的道路还有二,一是来自鲁北东边各地的人,从金岭、罗村、寨里,再沿般河上溯,一直南去龙泉、西河、福山、万山、颜神,再趋青石关。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是鲁北各地南去,从周村经池子头、商家,一直沿范阳河水道上溯,刘瓦、焦庄、颜神而上青石关。这一路的重要性不亚于沿孝妇河一路,其在商家庄之稍西,正与旧济青路交叉,形成淄西一重要枢纽“十字路”。

  鲁中腹地的交通要道,除经般阳、青石关的南北主线,据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考证,东西大道则是沿鲁中山地北麓的一条大道,即今胶济铁路方向的路径。这是很早很古的情况。但是,从西晋永嘉五年(311)后,也就是自任青州刺史的曹嶷认为治所“临淄城大,地平难守”,遂另移地,筑广固城为治所,临淄从此“如为下邑”,不是州郡治所而只成县治了。广固城,即今之益都城前身,此城与济南郡治所济南正成东西相望之势,而之间的般阳县城正当两地之中,济南东来至此180余里,从此再东去青州城亦150余里,般阳成两地间的惟一中转驿站。故此,从济南东来沿今历城、郭店、平陵城、明水,入般阳地王村、冶头,达般阳城再东去顺寨里、佛村,入青州地廖坞、庙子、五里,直达青州。千百年来,此一路线因径直、近便,一直为官道,成两州郡的最好捷径。至而后来有了铁路,此路也从未断行,仍是行人、车马络绎不绝。在商家庄西的十字路口,由于南来北往、东去西达的旅人繁多,这里曾形成规模可观的市肆旅舍,接待来往旅人吃饭、住宿、消遣,再奔前程。当然,最大的“十字路”还是般阳城。唐人岑参送来淄州赴太守任的裴敦复诗曰:“尚书东出守,爱子向青(淄)州。一路通关树,孤城近海楼。怀中江桔熟,几处戟门秋。更奉轻轩去,知君无客愁。”表达了对古般阳的称赞与祝颂。韩翃写得般阳地更美更壮:“平陵车马客,海上见旌旗。旧驿千山下,残花一路时。春衣过水冷,暮雨出关迟。莫道青州客,迢迢在梦思。”古般阳西关曾设有专门接待过路官吏的孙氏“官店”,专门为来往达官贵人服务。

  在古在今,般阳城在地理交通上的枢纽重要地位,其对古今社会,尤其对促进齐鲁文明进步的影响、作用,是有目共睹、铭记于世的。

  四

  般阳城缘于地理位置的优势重要,攻守兼备,进退自如,历为兵家相中,成争夺地,极富军事意义。经查旧方籍,般阳城头几曾战旗飘荡,特别宋、元以来,有记载者多不可数。扼其要者如:

  五代十国·后晋天福八年(943),平卢节度使杨光远起事,攻克淄州,刺史翟进宗被执去益都杀害。

  南宋建炎元年(1127),金右副帅陷淄州,宋守将 李成败。

  嘉定五年(1212),泰安起义领袖刘二祖,率众破青石关攻陷 淄州。

  嘉定六年(1213),元太祖攻陷淄州,淄州军事通判齐鹰扬战死。

  嘉定七年(1214),潍州红袄军领袖李全率众入淄州,不久即去。

  嘉定十年(1217),四月,济南、泰安、兖州农民起义围攻淄州,官方遣总领提控王廷玉率兵来救,义军退。

  元至正十八年(1358),红领军将领毛贵率义军陷般阳城,杀般阳路总管张明德。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颜神镇王唐造反,境中矿工、农民响应大闹县城。

  嘉靖二十五年(1546),颜神镇姚世清造反,境内骚然。

  崇祯十四年(1641),历城佛峪民造反,攻淄城,官军士王茂德叛随反民,进城杀死县丞詹日觐。

  崇祯十七年(1644),叛军王茂德率数万义军于三、六月两次攻打淄城,未克。

  清顺治四年(1647),六月,高苑义军领袖谢迁率众攻打淄城,夜潜城内兵垂绳引军上,城遂破。义军在城内“称号封官属”,作长久计。清军旋集大兵围之,凡两月从地道引火轰城,谢迁兵被剿灭。

  咸丰十一年(1861),捻军数十万人,由青石关入境,分两股北下。一般循范阳河西畔,经蕉庄、刘瓦庄、三台庄、红薄板台等,乡勇接战不支,捻军直到十字路,焚十字路店房,直扑周村。一路循焕山东孝妇河北下,直犯淄城,城固守未 破,亦在西关恣掠一宿去。

  同治元年(1862),纸坊村人、庠生刘德培“闹漕”起事,并与捻军联合,掀动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义师占据淄城,立“大汉德主”,战官军、杀县令,欲“伐暴除残再见尧天日月”,后被清军镇压——般阳历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两次争战就是谢迁和刘德培两次农民起义斗争,那是震动朝野的大事件,般阳城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当然,般阳城也因此而更名扬天下,永垂青史。

  官军与“草寇”们所以选择般阳城作为较量的舞台,究其因由第一,这里有兵家最重最利的地理条件,胜可速进,守若金汤 ,败则急避山林中。第二,般阳古今富疆,粮草丰足,兵不少食,马不缺草,战之基本可保,只胜在谋,运动战、持久战,战无不胜矣。第三,时势造英雄。封建社会是一极权专制、矛盾重重、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冷死骨”的人吃人社会,阶级斗争、权力倾轧,九州大地何处无征战无反抗,不过般阳“地利”、官民斗争得更酷烈更数多,并将其“战斗”得更响名更扬名,历史永不忘。

  般阳城里早年就有很大的城隍庙,庙里塑有威严的城隍神,城隍爷是为一城人“剪恶除凶、护国保邦”的,而其看到的却是两千年兵戈的争与斗、胜与败、血与火、情与仇,般阳城真是一齣人间正剧的大舞台!

  以上般阳城诸多自然的天时、地利条件,遂伴随酿造出少有的人文优势:名人来访,设坛讲学,为郡为府,管辖一方,成古今一闻名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重邑。白居易赞吾邑是“九十不衰真地仙”,天下人所向往矣。

  天苍苍兮风雨狂,

  地茫茫兮万物莽。

  吾眷眷兮般阳地,

  望迢迢兮路畅昌。

  两千多年来,般阳城巍蔚壮观,峙立在天地间、青史中、般阳人心里,长在长存长青,渐强渐美渐火。人说天地造般阳,我说人心人和铸般阳,古城何不倒,只要你我志壮壮爱长长,激情澎湃,青春永驻!

   韩其芳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