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淄川党史史志>地方党史>党史人物

谭克平
(1906—1942)

发布日期: 2023-04-20 09:46:33 浏览次数: 字体:[ ]

谭克平,原名谭庆信,字立民,又名谭柯平。山东省博山县西石门村(现属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人。

1906年,谭克平出生在西石门村一户较殷实的家庭里。192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32月,中共山东省立一师第一个地下党支部诞生。支部里的年轻人奔波于校园内外,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党团组织。1924年,支部在校内建立“书报介绍社”,新文学、新思想如雨后春笋,革命空气相当活跃,一师成为当时济南学生运动的中心和大本营。

1925年,由于思想进步,表现积极,谭克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北伐革命正在兴起,根据中共山东区执委指示,一师和济南各校进步同学100多人,于1925年冬至1927年春,分批离开济南,秘密南下武汉,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洪流。

19277月底,谭克平到达南昌,参加了起义。起义后,谭克平随部南下,准备攻打广州。部队在潮汕地区遭围截,最终被打散。谭克平辗转多方,回到山东,继续开展革命活动。与谭克平一批南下的大部分同学,则在叶剑英的带领下,直奔广州。参加了1211日的广州起义,大部壮烈牺牲。

南昌起义归来后,谭克平奉党组织指示,回到家乡,参加当地活动。他不停地奔波于济南、淄博之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这时,他老家的北套间成为秘密联络点,同志们经常在这里聚会,研究如何革命,如何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中共博山支部成立中共四乡特别党小组后,谭克平任党小组长。

谭克平的活动,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注意,对谭克平进行搜捕。在屡次脱险后,谭克平的父母千方百计托亲戚办好去法国的护照,卖房卖地凑钱让谭克平出国。结果,谭克平口中应承,却把钱带到济南做了革命活动经费。

1929年后,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多次遭到破坏。一天夜里,谭克平等几名青年聚会时,被敌人逮捕,关进山东省第一监狱。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始终没有暴露身份。在狱中,敌人以“政治嫌疑犯”的罪名判处他九年半徒刑。

1933年7月经组织营救出狱,任《山东日报》湖光副刊主编。1937年七七事变后,山东省委响应中央号召,陆续派出党员、干部到各地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武装。谭克平受组织派遣,回老家组建抗日游击队。

19382月,谭克平与博山工委负责人张敬焘等人取得联系,在莱芜响水湾村建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六方面军总队。谭克平任政治部主任。两个月后,该部编入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谭克平调任四支队政治部民运科长,负责做群众工作和地方工作。

19395月,根据山东分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在四支队的支持下,泰莱历章四县抗敌联防办事处在莱芜成立。谭克平调任四县抗敌联防办事处主任。

四县抗敌联防办事处相当于政权机构,统领泰安、莱芜、历城、章丘四县的抗战统一事务。谭克平听从党的指示,将莱芜的党组织、抗日群众团体率先蓬勃发展起来,青壮年自愿参军参战的日渐增多,党政部门也大幅增加。

19398月,国民党莱芜县长李长依,在敌人“扫荡”时,不战而逃。在民众无所适从时,泰莱历章联合办事处召开全莱各界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70余人,决议恢复抗日政权,民选县长。

88日,在中共莱芜县委和四支队的大力支持下,遵照山东省委关于“必须迅速建立抗日政权”的指示,在朱家庄召开了由170多人参加的全县各界代表大会,选举谭克平为莱芜县县长。820日,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又在城子县举行了成立庆祝大会。四支队主要领导,莱芜县委、县政府成员,各区委书记、区长,有声望的民主人士和会议所在地的乡、村干部共1000余人参加了大会。

谭克平在会上宣誓就任莱芜县县长。四支队司令员廖容标、莱芜县委书记刘子正及各界代表在会上发言。大会号召全县人民要联合起来,实行整体抗战。莱芜县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对全县的抗日斗争起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1939年秋,莱芜、新泰、泰安等县先后成立县大队(独立营),所用的枪支大都是旧式的,损坏较多。谭克平找到莱芜七区朱家庄的小铁匠朱乐山说:“现在是你出山的时候了,带上你的武器(铁匠工具)和人马(徒弟)出来吧!县政府决定成立修械所,主要任务是为抗日武装力量修理武器。”

1940年的一天,谭克平来到修械所对朱乐山说:“现在部队武器很缺乏,不少同志都还背着土枪和鸟枪,有的只背着四个手榴弹。部队急需武器,你不是会造枪吗,干脆把人员分分工,一部分人搞修械,一部分人造枪吧!”

修械所制造的枪取名马步枪。因为一次可压五发子弹,也叫土压五。经试打完全合乎要求。当朱乐山背着用手工制造的第一支枪送到县委时,谭克平高兴地把枪从上到下用手抚摸了个遍,连声赞“好”,并希望抓紧造出更多的枪装备部队。

谭克平在任职期间,善于组织发动群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使莱芜县成为“有据点无敌区的县”,他被评为抗日模范县长。1941年调任鲁中区民政处副处长。

1942118日,谭克平带着警卫员去西石门村东邻的马鞍山,看望那里坚守着的战友们。

在山上守卫的,只有一个班的正式武装,其他都是伤病员和家属。八路军山东纵队原12团副团长王凤麟,在莱芜茶业口遭遇战中负伤,锯掉右腿后,仍要求一边疗养,一边守山。

谭克平上山后,发现山上武器很少,除王凤麟带的一支狙击枪和匣子枪、子弹较多外,只有8支“章丘造”,每枪也只有十几发子弹,另外还有手榴弹40多枚。

那时,日军“扫荡”回撤,有汉奸告密,说马鞍山有八路的兵工厂,这是日军的大忌,必须要彻底打掉。所以,马鞍山成了敌人最想啃掉的硬骨头。日军攻山前夜,富有战斗经验的王凤麟调整防守力量,谭克平、李成式等守南天门,并对南天门的胸墙重修加固。调整弹药,山在人在,做好了残酷斗争的准备。

119日清晨,敌人猛烈的炮火倾泻到马鞍山东西两峰上,两架飞机进行轮番轰炸。王凤麟嘱咐大家,注意有效地提高有限弹药的杀伤力。

日军进攻马鞍山打了一天,夜晚在周围山头上宿营并点起一堆堆篝火。家住东石门村的谭庆多后来回忆说:“我受父母嘱托,乘夜色避开敌人沿小路爬上马鞍山,谭克平正与王凤麟等人研究战事。得知我是来劝他悄悄下山的,谭克平长叹一声说,我知道这次凶多吉少,很可能咱兄弟是最后一次见面了。请告诉叔婶谢谢他们,我现在下山就是临阵脱逃!”

9日夜里,王凤麟、谭克平等人抢修被破坏的工事,重新组织战斗力量,并敲钟击鼓通知山下同志。

第二天一开始,敌人有了增援,火力更加猛烈。到下午时,山上的子弹和手榴弹全部耗尽,石块成了唯一武器。用石块作战,使得战斗的节奏减缓。敌人趁机在南天门丢下两枚炸弹。

只见胸墙倒塌了,敌人的火力还严密封锁着这个地方,谭克平和李成式等勇士血肉模糊地倒在炸弹坑旁边的碎石堆里。

马鞍山之战非常壮烈,守山的谭克平与战友们、伤病员及家属40余人,却抗击了3000余名装备精良的日伪军。两天苦战,敌人死了100余人,消耗了大量弹药,最后只不过取得了一个空山头。

谭克平牺牲了,年仅36岁。他参加革命后,家庭先后有4人为革命献出生命。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