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早期农民运动 | |||
|
|||
|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即把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放到重要位置,有组织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民运动。特别是在湘赣闽粤等南方各省,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反抗斗争中,党领导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这种影响也波及到了淄川。当时,淄川农村地租率高达60%以上,并且连年发生旱涝灾和蝗灾,广大农民同淄川的工人阶级一样,深受日本帝国主义和新旧军阀及封建势力的剥削、压迫之苦,生活困苦不堪,对反动派强烈的反抗情绪与日俱进。在地方党组织和农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日益蓬勃发展起来。 1926年3月7日,中共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济南召开农民运动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农民问题、组织问题、党的策略等方面决议,淄川、张店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同月,淄川县洪沟村(现属张店区)参加全省农民运动扩大会议的共产党员孟俊生,与共产党员邹光中组织成立了洪沟农民协会。农民协会通过举办夜校帮助农民学识字、学文化,介绍各地农民运动情况,启发农民觉悟,同时还为乡邻办理红白公事,以此联络会员和农民群众,会员一度发展至40余人,并配发“会员证”。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洪沟农民协会自行解体。 1926年秋后,孟俊生受淄博矿区党组织的派遣,以省农民运动员的身份,到淄川东部解庄领导农民运动,很快成立了解庄农民协会,并任协会负责人。不久,参加农民协会者达三四十人,每人发了会员证。为了遮人耳目,便于开展活动,协会对外称“戒赌会”。 农民协会开展的活动主要是:(1)娱乐。协会买了胡琴、锣鼓、象棋等娱乐用品,组织农民、工人搞娱乐活动,过年时组织会员办杂耍、玩十五、跑龙灯等。(2)宣传。利用娱乐活动的机会,组织会员学习,进行诸如禁止赌博、抗粮、抗税、打倒军阀政府、打倒土豪劣绅、实行耕者有其田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会员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精神。(3)调查。协会组织带领会员到附近农村开展工作,深入农户调查农民生活状况,散发油印小册子,宣传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 由于当时党组织及其领导的工人运动尚处在“星星之火”的状态,因此,农民运动的规模和影响,与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它却是工人运动的有力支持和有效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和震慑了农村中的反动势力。1928年下半年,白色恐怖笼罩淄川,矿区党、团组织被破坏,农民协会随之也停止了活动。 1927年暑假期间,共产党员阎康侯参加了省委在东圣水庄举办的学生党员训练班,学习了党的基本理论和青年运动的情况,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1928年3月的一天,博山县第七区党的负责人谭克平(又名谭立民)找到阎康侯,两人进行了彻夜长谈,交流了各自的斗争经验和切身体会。谭克平深有感触地说:“蒋介石已经彻底背叛革命,仇杀共产党,所到之处,与地方势力、封建上层人物勾结,狼狈为奸,已经成了新军阀。看来,国民党的军队可能很快即到我省。如果他们来到我们家乡,我们的同志能在当地隐蔽的就隐蔽下来,做些公开合法的工作,如农民协会、文化教育事业等,如不能隐蔽就干脆远离本乡,暂避风险。”受谭克平一席话的启发,也是为了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3月,阎康侯按照党支部的部署,以小学教员的身份,在本村及邻村联系了几个上层知识分子、回乡学生和稍有文化而在群众中有影响的农民六七人,发起成立了东下册农民自治会,阎康侯为负责人。自治会以兴办公益事业,提倡平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为宗旨。他们一面在附近几个村宣传自治会宗旨,一面脚踏实地为农民做好事。首先在东下册村成立了农民夜校,教农民识字、唱歌;发动组织农民整修被大雨冲毁的道路桥涵。同时,还在本村开办了“烟柳宅”阅书社,集资购置通俗读物和“普罗文学”等进步书刊,如“左联”出版的《拓荒者》《蒋光慈小说集》等,让青年农民和农村知识分子阅读。 自治会的所作所为,符合农民的利益,受到了附近乡村农民的赞许,有几个村也相继组织成立了农民自治会。1928年5月,国民党军队来到淄博一带,他们仇视农民自治会,竭力破坏自治会的活动。为了遮敌耳目,使该会在“合法”条件下继续保持下去,农民自治会改为农民协会。6月,东下册村召开了农民协会正式成立大会,负责人仍是阎康侯。7月,阎康侯参加了博山区农协领导工作。首先改革太河集市上的官斗、官秤。所谓官斗、官秤是当地豪绅为盘剥农民的劳动果实,以官府名义设立的。农民在集市上卖粮卖物时,价格商定好之后,必须经官斗、官秤重新计量后才能成交。尤其是卖粮时必须多一二斤才能卖出一斗,农民备受剥削,敢怒不敢言。官斗、官秤宣布改革后,大受农民欢迎,都说农民协会真为农民办好事。 农民协会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但却引起国民党县党部的警觉,他们表面上对农民协会表示赞许,实际上恨之入骨,极力限制农协发展。为挤垮农民协会,国民党县党部把阎康侯调至县教育局工作,以此来削弱农民协会的领导。加之时局变化,东下册农民协会随即停止活动。 各个农民协会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利用协会的阵地,联络、团结、教育了农民群众,扩大了党在广大农村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