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青瓷传承 淄韵流芳——淄川大地上的青瓷辉煌

发布日期: 2023-05-11 15:12:22 浏览次数: 字体:[ ]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陶瓷古国,而瓷器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中华民族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创造力,为人类文化增添了无数熠熠生辉的瓷艺瑰宝。这其中自然包含着淄川先民们在般阳这块钟灵毓秀的大地上创造出的无数陶瓷精品。

  数千年来,我国的瓷器品种和类别不断地产生和丰富,这其中最古老而又最负盛名的,就是施以青釉的青瓷。

  青瓷是在中国最早产生的色釉瓷种,它奠定了中国色釉瓷烧造的基础。青瓷又是生产时间最长的瓷种,它几乎贯穿了中国陶瓷生产的全部历史。

  淄川陶瓷生产历史源远流长。最迟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境内口头一带先民们就开始抟土制器,掘地筑窑,焚柴而陶。到南北朝时,富有聪明智慧的淄川陶瓷工匠已经从技术上完成了由陶向瓷的历史性飞跃,淄川寨里窑成为中国北方最早的青瓷产地。

  寨里窑的青瓷生产,一直延续到隋唐五代时的淄川磁村窑。此时,磁村窑场规模宏大,官府在此设“务” 管理贸易和收税,由此,磁村改称磁窑务。

  新中国成立后,淄川陶瓷业迅速发展,境内的陶瓷生产此起彼伏,高潮迭出,声名远播。

  位于淄川城区西南部八公里的昆仑山东麓、孝妇河西岸的山东淄博瓷厂,是在山东近代陶瓷发展史上创立了赫赫功绩的大型国营陶瓷知名企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淄博瓷厂发明创烧出了斐声中外的“鲁青瓷”,一经向世,便以其庄重素雅、色泽如玉的品格惊艳世界,成为当时瓷苑一绝。轰动北方瓷坛。

  进入21世纪,位于城区南部的将军路七里店村的淄博汉青陶瓷有限公司,以传承历史上的淄川青瓷为己任,在尊重历史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领域的科学手段,创造发明了“汉青瓷”与“天青瓷”。让淄川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青瓷历史得以传承、发扬、光大,并发展创新到一个可以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媲美的高度。使得享有历史盛誉的“青瓷淄韵”不但代代流芳,而且不断放射出新的、更加灿烂的光芒!

  北方瓷器第一青

  青瓷是釉色最美丽的瓷种之一。由于青瓷的釉色是以铁为着色剂,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的犹如初春生长时的青草和庄稼未成熟时的青绿色,非常适应人们的审美习惯需求,更暗合了中国古人“敬天尚青”的风尚。比如我们常说的抬头见青天,青天大老爷等口语,青天就是“正义”的化身,就是自己心目中的“上帝”。 由此也可见中华民族,“敬天尚青”人文情结之一斑。正是青瓷的这种天人合一、自然大气的青翠色调对应了人们的感情世界,所以千百年来,青瓷始终倍受人们的欢迎与赞赏。

  寨里窑青瓷是目前淄博乃至山东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釉瓷器。被誉为中国北方瓷器第一青。

  《中国陶瓷史》记载:“寨里窑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北方青瓷产地之一。年代上限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至北齐,下限至唐代(公元386年-907年)。发展较早,持续时间颇长,是我国北方青瓷的一个重要产地”。

  寨里窑瓷器都是施以青釉,颜色有青灰、青黄、青绿等几种。其出土的精品瓷器釉色晶莹纯净,可用类冰似玉来形容。

  寨里青瓷釉属高温石灰釉,是以石灰石为主要熔剂的釉。经测定釉中氧化钙含量在8%以上。釉面硬度大,光泽强,透明度高,高温粘度较小,易于流动,所以釉层较薄。其熔融温度范围较窄,故烧成难度较大。

  寨里窑址,位于寨里镇寨里村以南、大张村以北两村地带结合部,地处汉代名儒、大司农、一代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创建【般阳书院】的巍峨的黉山南麓,境内河沟交错,北边丘岭连绵,林木茂密,青土、五花土等瓷土资源蕴藏丰富,道路四通八达,运输方便。窑址主要分布在寨里村与大张村交界的高地上,耕土层下就是瓷片堆积层,文化层厚约40-100厘米。窑址东西长约480米,南北宽约470米,总面积为22万平方米。1957年文物普查中首被发现,1973年又进一步发现窑炉遗址,1976年-1977年由淄博市博物馆、淄博市《山东陶瓷史编写组》在东北角处重点选择局部进行了试掘,发现两处青瓷窑址。近年来,在寨里窑遗址及其附近发现了不少完整的青瓷器物,特别是临淄辛店电厂北魏崔献墓(公元493年,即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出土的被专家鉴定为寨里窑烧制的6件青瓷碗和杯,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解、研究探索和欣赏寨里窑青瓷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物资料。

  众所周知的已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青瓷莲花尊,是产自于淄博寨里窑的国宝,整体施釉满匀,釉色青中泛黄,清澈晶莹,光晕明亮。体形端庄典雅,高大奇伟,霸气十足。由于有外层的莲瓣纹装饰的高足衬托,更显得尊高体稳,给人以富丽肃穆的感觉。特别是借助莲瓣丰腴的形态,一覆一仰,构成了优美的造型,更使人赏心悦目。此尊整体装饰集雕刻、堆塑、印贴、划花等工艺技法于一身,工艺复杂,颇具匠心,是南北朝时期北方青瓷的代表性作品。显示了初露头角的淄博制瓷业的高超技艺。

  光华朗润鲁青瓷 

  鲁青瓷属高档精细瓷器。精细瓷器又称高级细瓷,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内仅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等少数地区生产。1972年,山东淄博瓷厂开始研制。80年代后期,先后研制成功并投产了滑石质瓷、高石英质瓷和骨质瓷,在国内陶瓷行业中独步一时。其中,滑石质瓷、高石英质瓷获国家发明奖。从而结束了中国名窑、名瓷出南方的历史。开创了淄川历史上生产高档瓷器的先河。

  滑石质瓷是以滑石为主要原料生产的一种精细瓷器。因滑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镁,故也称镁质瓷。由于滑石瓷强度特别高,在商贸中多称为强化瓷。当时国际上只有日本等少数国家生产。国内为淄博瓷厂首创。

  鲁青瓷就是在这种滑石质瓷胎器上施以含铁、钡、长石的鲁青釉而烧成的瓷器。色泽青中带粉,淡雅浑厚。釉面光润,晶莹翠嫩,既有中国传统青瓷的特色,又有莹绿明快的独到之处。一经问世,便以其庄重素雅的品格惊艳世界,成为当代瓷苑一绝。

  鲁青釉是一种适合滑石瓷质的高温青釉,其成分组成突破了中国传统青釉的范围,形成国内独一无二的长石-滑石-碳酸钡青釉。由淄博瓷厂发明并开始独家生产,因由山东地区独创,故名“鲁青瓷”。

  该瓷生产工艺极为严格,需挂釉二至三遍,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刻瓷等多种装饰。以用釉下白色丝网印刷花纸效果最佳,具有画面线条纤秀,粉润柔和的特点。当时,滑石瓷、鲁青釉、絲网漏印花是鲁青瓷的三大典型特征。产品有各种餐具、茶具、酒具、文具、挂盘、雕塑及其它工艺美术瓷,胎薄轻巧,质地温婉浸润,宛如美玉。由于生产工艺复杂,需要多个熟练工紧密配合,在还原焰气氛中三次烧成。所以产量不是很大,1993年生产仅30余万件。

  1982年,淄博瓷厂青年工艺美术师李梓源用该鲁青瓷刻制的五头文具,荣获德国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陶瓷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1987年,鲁青瓷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三十六届“尤里卞”国际发明会上再度荣获金牌。

  1979年9月,鲁青瓷产品参加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的淄博陶瓷赴京汇报展览。其间,在京的著名美术家们应邀出席,各自以不同的欣赏角度或书或画或诗,表达了对鲁青瓷的赞誉。如:啓功先生的书法“艺广甄陶”、李可染先生的提字“传统新花,匠心别具”、董寿平先生的国画“雨后墨竹”、李苦禅先生的墨宝“瓷超琳琅”等等。七十三岁高龄的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诗人,书法家赵朴初参观淄博瓷厂鲁青瓷时,伫立良久,为之惊讶和赞赏,随以把笔濡墨,书写下了足以让淄川人(尤以陶瓷人)引为荣耀的、传唱吟咏至今的诗篇:“光华朗润鲁青瓷,疑有天人捧玉卮。雪沫乳花浮午盏,静参禅味吃茶时。”书体俊朗神秀,是他唯一描写“瓷”的诗作,可谓字字珠玑。特别诗中第二句用了“疑有”二字,明明白白地告诉今人,这天人捧玉卮就是这群勤劳睿智的淄川陶瓷技术工们创造的——虽为人造,宛若天开!可谓点睛之句。此后,鲁青瓷名声更是大振,斐声中外。这个瓷种也着实“火”了起来。北京饭店、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宾馆、广州白天鹅宾馆等纷至杳来定制或常年增补。从此,它不再是一般喝茶用的壶和杯,更不再是一般餐桌上的碗和碟,而华丽转身成了博古架上的艺术品和收藏家手里的珍藏品。先后被国内五星级宾馆争相使用,并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馈赠收藏之佳品。

  天光云影在汉青

  汉青的创始人黄兴远,出生在七里店村的一个陶瓷世家。其曾祖父黄庆和,在清代同治年间,便在村东“孝川”门外偏北的孝妇河边的荒滩上,筑坝开荒,填土植桑,逐渐形成了有几十亩地远近闻名的“黄桑园”。黃家靠养蚕卖茧、卖桑叶,家庭开始富裕起来。有了一定经济能力的黄庆和,利用七里店村是淄川至博山的”官道”的有利条件,在村中大道边开设了一个“窑货栏子”,又经营起了陶瓷生意,从博山进货,主要是盆、罐、盘、碗日用陶瓷产品,经济实力越来越好。至光绪初年,经济实力雄厚的黄庆和,在黄桑园的东边孝妇河崖头边,开始自己建窑炉,创建“庆和”号大窑一座,聘请龙泉乡谓头河村的戚姓师傅加盟,开办手工陶瓷器作坊,烧制民间日用陶瓷,其产品以其卓越的工艺造型和烧制质量而闻名于当时。至光绪二十三年,生意越做越大的“庆和”号窑场经名人指点改号名“蓝泰坊”,从此,名气更大,生意更加红火。黄庆和成为黄氏家族第一代制瓷人。“蓝泰坊” 陶瓷生产一直延续到清末。由于时局的战乱与时代的更迭,家族作坊停止生产。但极富创造力的制瓷工艺记忆及完美的勤俭家风得以一代代传承与保留,让黄氏家族始终坚守。一个世纪过去了,第四代传承人黄兴远重新点燃了家族制瓷的历史烟火。

  退伍军人出身的黄兴远,1980年转业到山东淄博瓷厂工作,一干就是八年。这其间,他在学习钻研各种陶瓷工艺技术的同时,对淄博瓷厂发明创烧的鲁青瓷情有独钟,几乎用上了全部的业余时间进行观摩、请教、研究,甚至到了迷恋不舍的程度。

  2009年,黄兴远创建汉青制瓷公司。为企业取名“汉青”,是黄氏家族两代制瓷人黄兴远、黄少晨父子缜密思考的结果。取名‘汉青’,就是致敬经典,传承祖业,将淄川地域创烧的寨里青瓷、鲁青瓷承继下来并发扬光大,并让其不断渙发出新的生机作为奋斗目标。

  黄兴远父子认为,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和挪移,而是要充分利用现代高速发展的高端科学技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突破,不断创新。为此黄兴远父子广聘人才,建立了它的汉青中国北方青瓷创新技术研发团队。他们决心要创烧出一种北方独有的青色瓷器,改变长期以来人们传统的“南青北白”的老观念,让南北青瓷齐头并进,互相媲美!

  那么,这个青瓷应该具体到什么色调呢?他们联想到了历史上五代的后周皇帝柴荣在位时,主持烧造瓷器的大臣向他请示拟烧瓷器的颜色,柴荣挥笔批道:“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雨过天晴云破处,这是一个多么充裕的颜色想象空间,又是一个多么令人陶醉的青色世界。那么,这雨过天晴云破处时的颜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颜色呢?黄兴远和他的技术团队开始了漫长的实践观察和实验探索,终于敲定了这抹“天青”色,“绿水青山,水天一色”。将天青这一有点浪漫和理想化的传奇色彩用一种具体色彩色调固定了下来。

  在实践中他们还遇到一个难题,“天青瓷”作为一种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 其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但由于配料的质量差异和烧成气氛与温度的差异,色调便呈现一种不完全一致的青色。甚至一批量一个青色调。虽然大部分人肉眼不仔细看也分辨不出来,但在色调上这毕竟是个缺陷。这也是青瓷创烧以来历史上从未解决的难点。黄氏父子下决心要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经过长期反复实验攻关,汉青突破了传统工艺的束缚,运用了独有的无缝贴花技艺,用高科技含量的创新型花纸替代了古老的传统青釉施釉工艺,配合全程以数字化操控的电能源创新型窑炉,再加上独创的天青花纸颜料与釉面结合的特殊工艺技巧,获得了巨大成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似玉非玉更胜玉”、色彩素净天华的汉青的“天青瓷”诞生了!

  “只此青緑人间美,天光云影在汉青”。千恣百色丶万紫千红的瓷器大世界又多了一束精彩。

  这是淄川历史上青瓷的新辉煌,这是东方美学的新时尚!更是对“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淄博名牌的重大贡献!

  魏传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