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寺:先有石佛后有寺 | |||
|
|||
|
|||
普照寺古佛像 普照寺陀罗经幢 普照寺,俗称大佛寺,原位于淄川城里东北隅(今淄博弘扬石油设备有限公司院内)。 相传,早年间,在淄川城里东北隅曾有一露天石佛,有邑人前来供奉,石佛便常年接受人间香火。说是石佛附近住着一个泥瓦匠,不忍心看着石佛常年经受风吹雨淋,就想为石佛建一座大殿。于是,准备好了建筑材料,便在石佛四周清好场地开始盖大殿。不几日,大殿墙体已与石佛齐头高了,准备第二天就可起脊盖顶了。可是,第二天早晨起来动工时,却发现石佛比昨天砌好的墙体又高出了一截,大殿不能成顶,只好把大殿墙体再加高一截。可第三天准备成顶时,石佛又高出了一截,无奈,只得又加高墙体。接连几天,石佛在不断长高,大殿的墙体只好不断加高。到石佛和殿墙增长到三丈多高时,泥瓦匠想,石佛不断的长高,这佛殿啥时能盖到顶?他一气之下,举起瓦刀砍在石佛头上,口中念道:“我叫你再长。”顿时,石佛头前额上长出了一个大疙瘩。这就是后来人们看到佛像前额有一个大疙瘩的缘故。从此,石佛不再长高,不日大殿便建成完工。由于以前石佛不断长高,大殿建成后,人在殿外、殿内都难看到石佛的面目,泥瓦匠只好在大殿前加盖前檐,建成二层,在大殿东边砌上楼梯,通过登楼阶梯转到殿前二层檐下,仰脸观赏石佛。这就是淄川普照寺先有石佛后有寺的传说。 相传,石佛座下有一泉眼,夜深人静之时,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泉眼直通东海。进入大殿一层后面,有着阴森的感觉,年龄小的孩子就是大白天也不敢进入大殿后面。 据淄川有关史料记载:普照寺约建于北齐年间,寺内有大佛一尊,身高10.2米,重100余吨,其头部、上肢为木刻、泥塑,其余部位为巨石雕成,面南而坐,卷发似帽,殿堂为砖瓦结构,前为二层,后为一层,房高11.3米,长12.15米,宽9.8米,长方形底座,斜坡尖顶出檐,一层有四根砖柱,二层四根木柱支檐,东面有楼梯,登梯至二层檐下可观佛上部,屋内有壁画。寺内还有石幢、塔、钟鼓楼等。 唐时为法相宗大师慧沼弘法处。慧沼,唐代僧人(公元650—714年),淄川人,十五岁出家,如法修身不违戒律。初从玄奘受学,后转依窥基习学唯识,能深入堂奥,得其真传,世称“淄州大师”。唐僧于公元631年西域取经,进入天竺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后,于公元645年携带600多部佛典返回长安(即西安),此行往返历时17年,跋涉5万多里,历经千辛万苦,取回了佛教经典。此后唐僧与弟子(说慧沼法师亦参加其中)共同将74部梵文佛典译为汉文。译典结束后,慧沼法师告别唐僧来到淄川普照寺弘法。这时期正值普照寺鼎盛时期。 几经风雨,普照寺逐渐败落,清顺治7年(公元1650年)和雍正2年(公元1724年)及新中国建国初期均有重修记载。该寺佛像毁于“文革”初期,大殿于1989年9月经有关部门批准拆除。仅存的清顺治7年、雍正2年两块重修碑记,现移至新建普照寺天王殿前展存。 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淄川普照寺由城一村(现称淄川区般阳路街道城一社区)于1992年6月异地重建。新建的普照寺位于淄川城南关吉祥路西、城一社区般河南岸地方,占地20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该寺由南向北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露天石佛为主体,左右配以厢房,形成一组古朴典雅的民族寺庙建筑群体。寺内有大小佛像43尊,造型庄重、形神各异。石佛则按照旧时传说仍建在露天,坐像面南,高10.2米,重100多吨,由墨玉石精雕而成。该寺于1992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 千年古寺,重放异彩,为人们进行佛事活动,传播佛教文化提供了活动场所。 (搜集整理 戚志鸿)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