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花雨沟村” | |||
|
|||
|
|||
淄川东南40华里处。有一个秀丽的山村曰“花雨沟”。据史料记载,花雨沟村建于元代。起初,先有于姓居住,村东有“于家顶子”的遗址,村西有于家茔,现全村仅有一户于姓人家。随后,马氏迁来居住,在村中二门里建有马家楼,现仍有楼底遗址;村南有马家谕葬,“文革”时曾挖掘出明代瓷器和墓志铭,记载马氏谕葬。 该村最初叫“花雨沟”。因村西紧邻一条河沟,河床南北向,长达千余米,常年流水不断。此河自南至北分为三大段(大堰、二堰、三堰),每段河床宽阔,水流平稳,宜于荷花生长,鱼虾繁殖,两岸鲜花茂盛,杂草丛生,宜耕宜农。最初于姓人家迁来岸东定居后,便起名叫“花鱼沟村”。 明朝宣德三年(1428年),有个叫孙豹的人,由淄西孙家小庄迁来花雨沟村,开荒种地,繁衍生息,亦耕亦读,人丁兴旺,日渐兴隆。发展至清朝,孙氏族人中考中秀才、举人者共6名,其中孙守珍官为知县,政绩卓著,道光十年,御赐匾额“忠贞廉洁”,光宗耀祖。现有“孙氏翰宅”三进院落(俗称孙家大门)遗存。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又有孙氏讳存志者,由般河之泉头村迁来定居,生七子,人丁繁衍较快,亦农亦商,善于经营,是村中大户。其祖系大庄孙氏,与小庄孙氏同宗,同为般阳孙氏。此后,谭姓、艾姓、苏姓及李姓、鲍姓、司姓等相继迁来定居,使全村人口增至160余户700余人。全村各姓村民和睦相处,人寿年丰。 明朝后期,时因天旱无雨,河水断流,鱼虾渐次绝迹。但河道两岸仍然灌木葱茏,山花烂漫,村人便将“花鱼沟村”改名“花峪沟村”, 《淄川县志》各版也均载村名为“花峪沟村”。迨至清康熙年间(1662—1723)鼓励扩大耕地,发展农业,村人便将河道开垦成良田,将低洼处修成河沟,便雨季山水和山泉之水流淌。后来,因经常天旱无雨,庄稼枯死,甚至人畜用水困难,人们盼雨心切,有因“峪”、“雨”谐音关系,便改“花峪沟村”为“花雨沟村”了。并在下庄建了关帝庙,村南建了观音庙,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富裕。现庄南观音庙内遗存民国十八年(1929年)所立石碑,便载村名为“花雨沟村”,至今沿用未改。 花雨沟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过去。它曾是河流、交通之要冲。就说早先村西那条河吧,因为流经三段大堰,顺势落差,可称堰河,夏季发水时,次递形成三段瀑布群,颇为壮观。村东紧靠的东山,三山之雨水和山泉之水会合后,经苍龙峡流入般河,注入孝妇河。该村紧靠的东山上有大、小泉子各一,大湾一个,形成水源群,仅小泉流水常年不断,再旱的天也有泉水。东山大湾南北两侧由大、小泉分别流出两条溪水,像飘带一样分绕村南和村北,系在堰河上,使花雨沟村好似水晶中的宝石,在夕阳的照射下光彩夺目。 位于村西北200米处,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6)建在苍龙峡咽喉上的花雨沟桥,就是有史料记载的淄川名桥之一。 它既是博山通青州的古道,又是东南山里的乡民去往淄城的必经之路,过去被老人们称为“官商大道”,至清末民初,还有山里人挑着山货或赶着牛、马、驴、骡等大牲畜到淄川大集上交易,时仍络绎不绝。因而花雨沟村便成了他们歇脚寄宿的好地方。当时,花雨沟村设有“三店”、“六门头”(铺),既有供客商吃饭住店的“(思楷)上店”、“(仲珠)中店”和“(振笃)下店”,又有“泰盛隆”(百货店)、“益盛隆”(羊肉、馍馍店)、“复兴隆”(布匹店)、“聚盛永”(杂货店)、“人和堂”(药店)和“仲英饭店”等,为人们吃饭、购物提供了方便。在南门外的小溪边还设有“二、七”花雨沟集,逢集过节或庙会时,村民便在小溪南沿的阔地上就堰扎成戏台,有本村的京剧、梆子戏,还有西河村的京剧、北乡的吕剧、东坪村的周花姑子戏等草台班子,便纷纷登台演出,场景十分热闹。 清同治六年(1867年),为防御捻军或当地土匪侵扰,保护村民安全,村民公议修石围墙。村民就近开山取石,家家户户义务出工,不到一年的时间,一丈八尺高的村围墙便拔地而起。上庄和下庄各建有东门和南门。上庄东门曰“稷生”南门曰“甘露”;下庄东门曰“迎宾”,南门曰“三阳”。夜间有青壮年轮流在门楼上站岗,并沿着围墙巡逻。白天则有老者、儿童在门外休闲玩耍兼作放哨观察过往行人。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 花雨沟的乡亲如今是幸福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小山村后,乡亲们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讲究科学种田,发展有机农业,有的自办企业,有的进城务工挣钱,还在城里买了楼房,开上了轿车。淄川至张庄的公路穿村而过,四通八达。乡亲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搜集整理 孙发全)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