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淄川党史史志>地方党史>党史人物

王凤麟
(1911—1942)

发布日期: 2023-06-27 17:00:53 浏览次数: 字体:[ ]

王凤麟,原名李芳,号凌阁,化名傅合。黑龙江省宁安县卧龙河村(现属牡丹江市宁安市)人。

王凤麟少年时曾上过四年小学,后在家务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两个哥哥参加了东北抗联第五军。不久,他也参加了地方上的抗日工作,加入了共青团。1932年,奉党组织派遣,打入马海山部做兵运工作,不久升任连长。马海山投敌后,他主动团结、教育士兵,启发他们的爱国思想,收效很大。19335月,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攻打马海山部,他趁机发动一个营起义,被任命为抗联第四军军直特务连连长。

王凤麟多次率部队同敌人作战,善于使用土地雷、手榴弹爆破敌人的军事设施,还练就了一手好枪法。1935年底,他作为抗日有功人员被派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工兵班深造,学习革命理论、工兵课程和爆破技术。

1937年冬,王凤麟申请回国到延安,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193811月,经中共中央派遣,随张经武等领导人辗转来山东,到达沂水县王庄。1939年初,他奉命开办爆破训练班,传授爆破知识,并带领学员自制黑色炸药,研究用石雷、踏雷、蹚雷杀伤敌人。训练班办了两期,因日军“扫荡”而停止。19395月底,王凤麟调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第3营营长。

19404月,王凤麟任第四支队12团副团长。这时,盘踞在泰安崅峪的反动道会门“红枪会”头子方长瑞,纠合莱(芜)新(泰)肥(城)东(平)宁(阳)等县的反动道会门公然投敌,残害抗日军民,气焰嚣张。王凤麟受命率部队攻进崅峪镇,炸开敌大院围墙,击毙匪首方长瑞,迫使大部匪徒投降。随之,又打下碾庄和石峪关两个道会门据点,并乘机发动政治攻势,争取了泰安、莱芜、新泰等6个县的“红枪会”道徒群众。这一仗,彻底瓦解了当地反动道会门势力,巩固了泰莱新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16月下旬,王凤麟调任1团副团长。他总结推广了2团的爆破经验。之后,又在鲁中军区及全军部队中推广爆破技术。1942年春,王凤麟调回2团。8月,2团调归鲁中军区。有一天,他带领一支部队去执行任务,在莱芜、章丘边界的吉山宿营时与日伪军遭遇,不幸右腿负伤。因当时医疗设备条件差,只好做了截肢手术。时逢敌人“扫荡”,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县联合办事处负责人冯毅之到鲁中专署开会,王凤麟详细打听了淄河地区对敌斗争情况,遂决定上马鞍山养伤。

19429月,王凤麟告别了领导和同志们,带着几名警卫人员和一支从沂水王庄教堂缴获的德国狙击枪离开了部队。10月,登上了马鞍山,他向山上的同志们介绍反“扫荡”的形势,动员大家搞好战备,组织大家下山挑水、运粮,并修筑该山南天门两侧的胸墙。

11月初,“扫荡”沂蒙山区的一路敌人从马鞍山下经过。日军早就把马鞍山视为眼中钉,当地汉奸头子唐云三又怂恿说山上有八路军鲁中军区的负责人,还有八路军的兵工厂,储存了很多贵重的物资。日军遂决定攻打马鞍山。

119日晨,敌人凭借其优势兵力向马鞍山发起猛攻。当时山上共有40多人,总共有9支长枪和少量子弹,手榴弹也不多。战斗一开始,敌人便围住了马鞍山,还在对面的孟良台和后峪岭上架起了大炮,炮弹直轰马鞍山的南天门和东山顶。4架飞机轮番俯冲轰炸,大批日军冲到青石峰脚下,先头的二三十人爬上了南天门下的石阶小道。山上枪鸣石滚,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黄昏时,敌人懊丧地撤回山下。入夜,王凤麟命战士按预定的信号击鼓鸣钟,告知周围地方上的同志:马鞍山还在我们手里。晚饭后,他召集大家,分析了战斗形势,并讨论下一步的对策。哨兵领来了两名公安局的股长。他们说,山下村村有敌人,道路全部封锁,下了山也突不出去。于是,大家提出了“人在山在”的战斗口号。王凤麟调整了战斗部署,并把老人、妇女、小孩安排在东顶屋子里。接着,他带领大家冒着寒风加固了南天门的胸墙。

第二天清晨,敌人的进攻又开始了。他们用30多辆汽车运来了部队和弹药,增加了飞机、大炮、重机枪,加强了攻山力量。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山上的工事大部倒塌,房屋被摧毁,燃起了大火。有的同志倒下了,王凤麟额角也负了伤,冯旭臣老先生的女儿冯文秀撕下一块衣襟给他包好。他端着狙击枪,继续向强攻南天门的敌人射击。战斗到中午,敌人死伤惨重,指挥“扫荡”鲁中区的日军师团参谋长恼羞成怒,气冲冲地往山上走,来到半山腰,正举起望远镜观察山头时,被王凤麟一枪击毙。日军发疯似地发起了猛攻。南天门左右的胸墙被炸塌,守卫的同志有的牺牲了。守后山的刘厥兰跑过去,朝着快要爬到南天门的日军扔去一颗手榴弹,回身摸起牺牲者的枪,可是子弹已经打光了。冯文秀从上面扔下一个小白布包,上写“石头也很宝贵,节省使用”,大家便轮番用石头打击敌人。

临近黄昏,王凤麟趴着指挥战斗,向敌人射击,并命令通讯员小张用绑腿布拧成绳子,趁天黑从后山下去,向团部和军区司令部汇报。小张走后,他让大家把做军衣的布拿出来,撕成宽布条,拧成绳子,一头拴在后山松树上,拽着它下山。去后山的人们,一个接一个地抓着布条向山下滑。不幸,到半山腰时布绳断了,他们大都牺牲。

王凤麟在前山忍着伤痛战斗,被一颗子弹射中了胸部。这时,南天门已经失守了。敌人像一群恶狼扑向王凤麟,他举起手枪对着自己开枪,壮烈殉国!刘厥兰、冯文秀一转身跳下悬崖。刘厥兰被山腰的树枝托挂住,幸免于难。王得善等人从后崖扳着树丛,抠着石缝下山,死里逃生。马鞍山战斗幸存下来的共10余人,在山上牺牲的共27人。

19457月,为纪念马鞍山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抗日烈士,博山县政府在马鞍山建立抗日烈士纪念碑,鲁山专员公署专员徐化鲁为纪念碑题写了“气壮山河”四个大字。

20158月,王凤麟被民政部公布为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