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走进渭头河 诗一样的典范

发布日期: 2023-06-09 07:58:14 浏览次数: 字体:[ ]


王秉忠

   旧体诗词的创作,向来是一个独立而又自在的艺术天地。我区有一个十分活跃的老年诗词协会,它有一支日益壮大的诗词爱好者队伍,它有一大批热情呼应的阅读群。协会团结、联系着广大诗词爱好者,创作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品,大家互相传唱、互相切磋、互相激发、其乐融融,构成了淄川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一个特别的景观。它与李金孝先生率领的区老年书画协会一道,以它们独特的创作、交流、传播方式,在这自有奇观的天地里,构成了淄川文化世界缤纷美丽、激荡呼应的洋洋大观。

  “诗人兴会更无前”,老年诗词协会的活动异彩纷呈,几乎每周都有一次赋有主题颇具规模的采风。我是怀着浓郁的兴味,持着研探学习的态度,仔细阅读了《走进典范渭头河采风》的作品,得获和感触很多。

  殷殷耕耘地,切切怀思情。阅读这些诗词,我好像回到了已离开近二十年的龙泉,在绿水青山、市井乡风之中神游了一番,重新把袂了许多久违的熟人,认识了许多闻名而未谋面的乡贤,还有不少新起的一代俊彦,深感温暖亲切。这里的社会风貌、百姓生活、自然风光、人文环境、经济常态在诗人的吟唱中,都有强烈的表现和汇映。“龙泉故里多趣事,溯本寻源逸兴生”(丁乃玉《冒雨观景》)“濛濛细雨似乡愁,骚客兴浓思探幽”(吕学玲《渭头河访古》)“忽来阵阵多情雨,清扫台阶迎客宾”(杨广旭《游志公山》)“春暖飘香蜂鸟舞,秋寒送果幼翁馋”(岳崇刚《咏六百年酸枣树》)“缸坛碗罐大花瓶,百样千般眼下呈”(赵玉霞《大缸博物馆》)“水弦楼集传名赋,才子状元天上星”(许永兴《渭头河采风》)“历经岁月存遗韵,文脉传承万阙诗”(车云《参观渭头河古窑》)“金句玉篇雕印象,编书存史忆先贤”(王连强《印象 渭头河》)......这些诗句,或颂先贤、或颂今人;质朴谐和,句工情真;意兴淋漓,思贯古今。“脚下徜徉,心内思量。隐约现、当日繁忙”(赵玉霞《观渭头河古窑遗址》)“整合资源办食堂,斋食平温饱,顿顿菜肴鲜,个个都呼好”(车云《参观渭二长者食堂》)“曾经历锦瑟流年,目睹些聚散悲欢。承传,辛劳浴火愈光鲜,血汗流漓更灿烂”(王维坤《渭头河大缸博物馆感怀》)“富钙山,般河岸,古道平房换新颜,闻名远近人称赞。底蕴丰,工贸繁,民众安”(李振雷《印象渭头河》)......这些长短句,气势飞动,跌宕有致,节奏铿锵,颇可吟诵。真个是篇篇有佳句,章章是佳篇,每一颗丰沛的灵魂都值得品读。

  王谋鑫先生是我青年时代交往甚密的师友,我在龙泉镇政务党务工作十年间,他曾给过我不少的教益,看到他的诗作,唤起了我久远的回忆和美好的情愫。今年四月我参加龙泉中学诗韵诗社成立大会时,他曾赠我诗一首:“聆听‘龙吟’返龙乡,再酿泉韵续泉章。曾绘宏图舒壮志,立意高远惠一方。几多去岁同心谣,化作今朝诗千行。春歌一曲存感念,故地有梦日月长”。我十分感动,诗中似有写我“投身革命即为家”的留痕,情真意挚,格调清新,立意高远,深惬我心。

  王谋鑫先生不仅有格律精严的旧体诗,也有稳健沉着、浑和连贯的新诗长韵,看看他的从容吟唱:“风云把村庄折叠成故事/一笔笔/一划划/镌刻在岁月的走廊上/渭头河之魂/牵着一长串多彩的梦/化作了一缕出神入化的书香/般水夜以继日的诉说/大瓮厚积薄发的演讲/烫伤过多少赤子的自尊/今日终于拥抱了久存的梦想/捡拾起多少年散落的记忆/梳理好所有的珍藏/一腔热血澎湃在字里行间/不朽让每一帧图片熠熠生光/民企精英乡梓贤良/悟透了中国窑与渭头河的深沉酝酿/献出一颗火热的心/放飞一种精气神游走四方/从此儿孙们不再陌生曾经的家园/知识的宝库里增添了般源的咏唱。”(《致敬,渭头河》)这样的诗读起来,有情调,启哲思,让人兴致盎然。这样的诗,充满具体深切的生活感受,饱经沧桑,激情洋溢,一念之诚,便与天地感通,岂是常人之可比。

  在诗词创作队伍中,分会的邵启金会长是引我注目的,他在组织诗词分会的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种奉献是令人敬佩的;他一贯坚持,身体力行,在创作实践中也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还有区协会的许永兴会长、赵玉霞先生、蒲先河先生、丁乃玉先生等许许多多不俗的大咖,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盛世兴艺事,人间要好诗。“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深厚的文化情怀,以高度的历史自信、坚定的文化自觉,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淄川这些诗作不就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倡扬吗?!淄川定会有一部部的诗集,它存在着、向往着、伸展着、丰富着,把我们的气质、智慧、审美、灵气、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彰显在这些创作中。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它的原始性、原真性、文献性、整体性、资源性都是无可比拟的。我说,它就是淄川乡土上的另一部《诗经》,或者说是若干部《诗经》,25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国风”和“小雅”不就是当时的采风吗!

  (《淄川诗词学会诗友走进渭头河采风作品集》序)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