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寥哉与聊斋本纪及泉源——知我者,岂在青林黑塞间乎? | |||
|
|||
|
|||
这个暑天,刀郎火的一塌糊涂。 持续狂热的《罗刹海市》引发了国人的强烈共鸣与世界华语乐坛的隆隆震撼,蒲松龄和他的聊斋也再次走进纷纷的街谈巷议中,言次谈欢,快语倾怀。迎来了它的又一高光时刻… 因此火爆的还有蒲松龄故居纪念馆和聊斋园。各地游客蜂拥而至,人流如织,因修缮虽部分开馆开园,仅七天就已超过十万人。浓墨重彩地续写着淄博胸怀、淄川热情。 之前早几个月的春暖花开时节,阎连科的《聊斋本纪》《聊斋的帷幔》和风煦日的将聊斋新编旧故事浸淫开来,且绵绵不绝,引发了港台及内地聊斋爱好者的爱屋及乌。一版告罄,二版再印,彰显了聊斋热的端倪初现。天伦之乐之遑暇,笔记式通读一遍,竟用时二个月。 歌以咏志、书以寄托。兴观群怨、众口纷纭,横看成岭侧成峰。解读者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往浅处读,有人往深处读,还有人莫辨深浅…… 子曰:“诗三百,一言一敝之,曰,思无邪”。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斯世斯时,且受用无边的披萝带荔、柳泉潺潺好了! 一、刀郎和《山歌寥哉》是普罗大众的。 刀郎是带着感情精读聊斋的。情到深处是西海。 一曲《二00二年的第一场雪》而家喻户晓的刀郎,沉寂十数年后又以一曲《罗刹海市》骤掀风云,再度炽热,且引爆网络洪潮而妇孺皆知。 只为那有一条一丘河。 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 再次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刀郎,进入了更高的艺术巅峰期。 《罗刹海市》的播放量据说已达到200亿次。 对刀郎和他的歌自是好评如注: 闲吟浅唱,以为尽是古怪。细品穷思,居然契合心事; 刀郎不仅是位优秀的歌手,也是优秀的词曲作者,还是位明明德、知进退、结善缘之人。据说刀郎买断了自己所有歌的版权,目的就是让大家能免费听。只为惠及那些刀郎音乐的爱好者。如果这样,他的真诚之心、如火的情感比沧桑沙哑的穿透力更会让人肃然起敬; 刀郎是位不可多得的优秀歌手。他有经历有积累有采风有创作,有一颗真诚的心,有炽热如火的情感,有不懈追求的韧性和勇气,他像泥土,质朴坦然。他像生活,万般皆有。 他又像一个小人物,不争也不抢。他属于老百姓,是不可多得的百姓歌手; 十年前的一个微博有这样一段对话,是关于刀郎的: 问:我很忏愧,看的大多数盗版的。 答:慢慢补呗,父母开大货车走南闯北带着不懂事的孩子,车内放的音乐就是盗版刀郎,歌手红到被主流音乐人嫉妒得退圈,穷得吃饭都成问题,只有沉寂,未见怨言。以后要是能开演唱会,替父母补张门票,把父母买盗版磁带的账还了,笑。 终于知道大家喜爱刀郎的原因了! 一个恬淡之人的岁月静好而已。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也不去。” 由此引发了各个版本《罗刹海市》的迎风引吭,各种翻唱层出不穷,戏曲、相声、快板、小品、俚曲等等。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歌来自其新专辑《山歌寥哉》。 专辑简介有言: “书契以来,代有歌谣。自楚骚唐律,争研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之于诗坛,于是别之日“山歌’。 ” “《山歌寥哉》是继《弹词话本》后,结合了聊斋文本与民间曲牌印象的主题概念专辑,此系列尝试构建流行音乐与民间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的音乐生态。”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图样,本专辑的十一首作品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山歌。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闻则命笔, 遂以成编。仙境、鬼域、人间,罗子浮迷途走入仙境,马骥泛海往返于龙宫和罗刹国,朱孝廉入画…冲突与纠葛 在光怪陆离中将人的心灵世界撕开一个小口,于虛拟的异托邦中完成内心的自我重构。” 在荡气回肠的民族传统曲调中,11首歌就是11个故事,或戏谑或凄美或柔情,九州山歌,一呼九野,11段民间曲调从西域到东北到江南。有心的人写了歌词,赞赏的人击节称叹,有故事的人留着泪反复地听了一遍又一遍…… 烈足开胸,柔可荡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偶然耶?必然耶。孤愤耶?共鸣耶。此非独立现象的萤火而是群体本质的洪波。 谭咏麟谭校长、罗大佑罗教父、李宗盛李才子等无疑是慧眼识刀郎的。 蒲松龄在《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又作》最后一句说到:“无聊处,感关情良友,为我唏嘘!”当年沉寂的刀郎,“闷里倾樽,愁中对月,欲击碎王家玉唾壶!”的刀郎,心灰意冷之际,该是有多少关情良友、痴情歌迷为之唏嘘、为之鼓呼而使之欣慰呢? 周杰伦说:“这世上的热闹来自孤单” 高适说:“天下谁人不识君?” 知道刀郎是因了那首歌。那首2004年唱遍大江南北海峡两岸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 听王洛宾的《达坂城的姑娘》等民歌,知道了达坂城的西瓜大又甜,姑娘眼睛真漂亮,知道了大美新疆的广阔、深邃和多样;唱《2002年的第一场雪》,知道了刀郎的情愫、深沉和悠长。那是刀郎的词曲唱原创作品,曲调悠扬,歌词优美,节奏感强,郎朗上口。听这首歌的时候会感到有一种如蜜甜般,溢满全身的思念之情让你沉浸其中,荡漾开来。“像蝴蝶在白雪飘飞的季节摇曳、难舍的情节、体贴让我再次热烈、万种柔情融化冰雪……” 歌词语境和音乐画面,深深勾起了对过往种种美好的画面感回忆,好象每一个音符都在心里跳动,能轻轻地触动某个伤感的神经,情不自禁的低吟高唱。 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与我,何者为物。” 二、《聊斋本纪》《聊斋的帷幔》是广大聊斋迷的。 阎连科是熟读聊斋的。 今年初阎连科有两部于聊斋有关的作品问世:《聊斋本纪》、《聊斋的帷幔》,繁体竖版。天伦之乐遑暇笔记式阅读用时二个月。 《本纪》是以聊斋为源泉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帷幔》则是其从狐妖、书生到人世苦难与乌托邦关系发散性思维的读书心得。 《聊斋本纪》的扉页这样写的:“谨以此书献给为小说开天辟地的蒲先生”。 关于《聊斋志异》,阎连科是这样评价的:“写尽了明清的众生相与生活,堪为一部当时百姓生存生活的博物馆、人间俗世的宝库。 这本聊斋故事新编,自始至终是跟着康熙皇帝一同听济仁公公讲聊斋故事,穿梭于古今、真实与虚幻之中。恣意编排穿插,各篇目间人物关系的重组嫁接改造,孙悟空三打穆桂英,跳跃式思维让人在云山雾罩中不断的探究又不断的去回想原著,竟成了复习原著的助推器,也好,双收获。 “传说,康熙崩去之前,留下那份由雍正继任的诏书右下角,有一行小字的嘱托,是这样写的:读蒲生,读蒲生。” 客观、冷静到极致的叙述和淋漓尽致的描写,让角色去说,去做,让读者去听,去思考,去感受。 近乎诙谐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思维更是体现了阎连科对蒲松龄、对聊斋的珍爱和聊斋的无穷魅力! 《聊斋的帷幔》自序的标题是: “唯《聊斋》能使我们更丰富”。 按篇章顺序摘录部分精句: ——《聊斋志异》不仅是一部科举考试的人生悲愤书,而且还是一部人在悲愤、绝望中的精神得到空幻抚慰的疗愈志。 ——一个盲僧用鼻子嗅嗅卷子点燃后的卷子灰,科举场上的一切恶作、腐朽也就真相大白了。真相大白又能怎样?天下的悲剧不是冤枉和磨难,而是你知道冤枉、磨难的真相而无可奈何。 ——人间的世俗与缭乱,在蒲松龄的写作中,才得到了丰富怪奇、却又如信仰般神圣的描写,使人的日常欢乐与幸福、悲苦与心酸,走向了最具体实在的敬重和崇敬。 ——《聊斋志异》缘于蒲松龄个人的“补偿心态”而产生,但他却填补了整个人世的虚无与绝望,从而使最世俗的日常与梦想,得到了神圣的尊崇与敬拜。让所有活着的欲望和愿念,拥有成为合法的信仰和审美之可能。 ——现实是给现实毁灭的,虚拟是给现实重建的。 ——《聊斋》中,所有的现实都是无可救药的,所有对他的拯救都是来自虚拟和想像,而不是来自现实的力量和存在、不来自人的觉悟、反抗和精神。一如在天空的真实黑暗里,蒲松龄用画出来的太阳照亮了真实的天空一样。 作家方方评说阎连科:近年写了不少反映变形社会、怪诞人生的作品,与卡夫卡气质很相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也是文学艺术的又一繁荣期,新人辈出,才人辈出,各种高水平的文学作品百花齐放。如饥似渴的年龄成了新华书店、图书馆的常客,成了席殊书屋、贝塔斯曼的会员。常常往返于淄博图书城、英雄山图书市场。 阎连科就是当时很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中篇小说《年月日》给我留下了终身不灭的记忆。相信小说中的那年大旱,会成为每个读过此篇人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村庄被旱情毁灭,动物被饥饿毁灭……先爷那固守土地的执拗,那是情结那是寄托,先爷悲壮的渴饿死了,连同他的狗。他的身体成了玉蜀黍苗最后的营养,并且滋养结出了七颗玉米种子,用生命挽救了另一种生命形态的延续……细腻的笔触、精到的心理描写。感慨、感叹! 还有后来的《坚硬如水》。 三、《聊斋志异》是大千世界的。 木心先生说:世界上的书可分两大类:一类宜深读,一类宜浅读。《道德经》要深读,浅读只会讲谋略,老奸巨猾,深读会练成思想上的内家功夫。《离骚》宜浅读,只读到文字的唯美就很好…… 《聊斋志异》宜深读。 冯镇峦在《聊斋杂说》中言道:《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纯正,准理酌情,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愚玩。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读《聊斋》不作文章看,但作故事看,便是呆汉;《聊斋》之妙。同于化工赋物,人各面目,每篇各具局面,排场不一,意境翻新,令读者每至一篇,另长一番精神。如福地洞天,别开世界,如太池未央,万户前门,如武陵桃源,自辟村落。不似他手,黄茅白苇,令人一览而尽。 他还引用了署清令阳湖张安溪的感悟:《聊斋》一书,善读之令人胆壮,不善读之令人入魔。泥其事则魔,领其气则壮。识其文章之妙,窥其用意之微,得其性情之正,服其议论之公。 但明伦评《长亭》:“篇中多凝练之句,亦流利,亦端庄,文笔之当行出色者。”这又何尝不是对整部聊斋的评价呢? 《聊斋志异》,一部反映明清社会形态、自然现象、奇闻轶事的百科全书,如《巩仙》篇所示主旨:一芥纳须弥,袖里乾坤大。 高珩在序中说:“……吾愿读书之士,览此奇文,须深慧业,眼光如电,墙壁皆通,能知作者之意,并能知圣人或雅言、或罕言、或不语之故,则六经之义,三才之统,诸圣之衡,一以贯之。异而同者,忘其异焉可矣。” 唐梦赉在序中说:“留仙蒲子,幼而颖异,长而特达。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载记之言……今观留仙所著,其论断大义,皆本于赏善罚淫与安义命之旨,足以开物而成务……” 深读才能读出他跌宕人生的落寞与孤独,才能读出他幽情苦叙的何其无奈,才能读出他道其仿佛的伤心呐喊。 刘堮说:“几人读书能眼明,解到聊斋用情处?” 毕生精力完成的《聊斋志异》8卷,491篇中,花妖狐魅,幽冥世界,自然现象,野史趣闻都能勾勒的幻异曲折,跌宕起伏,层层递进,叙次井然,充分表达了他的所见所闻、爱憎情感和美好愿望。(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491篇、朱其铠《全本新注聊斋志异》494篇。任笃行《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 494篇,另附补遗4篇。广百宋斋主人的《聊斋志异图咏》444个故事,共有444幅插图。卷册有所不同,篇目位次亦有不同变化。) 较早的版本有《康熙抄本聊斋志异》现存山东省博物馆,4整册、两残册,共250篇,已原貌影印出版; 《铸雪斋抄本聊斋志异》全书十二卷,目录为488篇,实际收入篇目474篇,另有14篇目无正文。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 二十四卷抄本共474篇,齐鲁书社已影印出版; 其它抄本亦多有发现。 手稿本应为一函八册,现仅存四册,计237篇,为辽宁省图书馆镇馆之宝。 青柯亭刻本是《聊斋志异》刻印史上的第一次,共收文431篇。及后,其它刻本层出不穷…… 王渔洋是第一个为《聊斋志异》做点评的人,为它的传播和以后的刊行助推促进,功不可没:“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蒲松龄依韵答诗:“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伟大的作品是没有国界的。《聊斋志异》的艺术魅力不仅让中国的读者为之倾倒,并且跨越国家跨越种族,深深吸引并影响着国外的读者,它是最早被翻译到国外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 纪念馆及有关专家有资料介绍;十八世纪中期《聊斋志异》就已传播到亚洲的日本、朝鲜和越南,而后是欧洲的俄罗斯、英国、法国等国家… 英译本《聊斋志异》最早的外文译本,188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名被翻译成《中国书斋神异故事》,翻译者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曾担任英国驻华领事,在中国生活长达26年。这本书一共选译了164篇聊斋故事,由于翟理斯汉语修养极高,所以他的翻译忠实于原著,在西方流传非常广,被认为是《聊斋志异》“中译英的典范”。 翻译《聊斋志异》最多的国家是日本,谈到日文译本,必谈的定有柴田天马。柴田天马的译本以《青柯亭》本为底本,将《聊斋志异》介绍给日本读者,柴田天马功不可没。 俄文版《聊斋志异》,被翻译成《僧道魔法奇人的故事》,翻译者阿列克谢夫院士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俄国聊斋学专家”,他的翻译忠实于原文,保留了原文的中国味道和蒲松龄的风格特色,读者不但能理解,而且感到其味无穷。 韩语、意大利语、印度泰米尔语、匈牙利语、法语、捷克、世界语……《聊斋志异》的文学造诣和“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的思想魅力超越时空,聊斋志异的粉丝不分地域和种族,也不受时间限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聊斋志异》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100多个版本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拥有外文译本最多、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 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以但明伦点评本《聊斋志异》为底本,选译其中的164篇,以“来自中国书斋的奇异故事”为名,于1880年在英国伦敦出版。这是迄今为止最全的英译本…… 《山歌寥哉》专辑介绍中还这样介绍了《聊斋志异》且颇有见地: ……《聊斋》继承了冯梦龙对于市民伦理的认同观念,描绘了现实之境与理想世界、男与女、善与恶、债与偿、强与弱、神圣与亵渎,充满了对立。虽然现实与幻境都伴随着各种残缺,但《聊斋》绝不是幻灭的悲歌,其中的许多篇章都充满了理想的光辉,是我们得以管窥那个不属于我们的时代之洞眼。 冯镇峦说:“世间只有情难画,谁似先生写状来?” 四、蒲松龄是芸芸众生、山水淄川的。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济南府淄川县仙人乡(正东乡)满井庄(蒲家庄),今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人。生于明朝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公元1640年6月5日)戌时。先生出生是有预兆的。“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檀,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出生的时候他父亲梦见了一个病瘦僧人进入他家,偏袒露胸的一侧乳变有如铜钱般的黑痣,醒来后先生出生,果然如此。 及至“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厅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才真切的感到:“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 先生晚年研读周易,自测时日不久,清醒安顿后事,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廿二(公元1715年2月25日)酉时, “倚窗危坐而卒”。 淄川,为古般阳地。建置始于西汉初,时设般阳县,位于般水之阳而得名;隋开皇十八年为淄川县;唐宋金时期置淄川郡、淄州;元代称淄州路,后改为般阳路,下辖两个州、十二个县:登州、莱州、淄川、新城、蒲台、蓬莱、栖霞、福山、黄县、招远、莱阳、掖县、胶水;明朝洪武九年改为般阳府淄川州,不久又以登莱濒海自治改为淄州,领县四:淄川、长山、新城、蒲台;洪武十二年改淄州为淄川县,割蒲台属滨州,与长山、新城均隶济南府;清沿明制;1956年始称淄川区。 先生生于斯长于斯。 这片天地滋养了蒲松龄,孕育了《聊斋志异》。 先生笔端变化,一生经历所聚,叙事简、说明透、垂戒切。言鬼谈狐,自是款款深情,论及孝悌,每每俱见血性。 《聊斋志异》故事或人物所涉及的地方,除了《罗刹海市》在内的4篇海外奇葩国,还涉及25个如今的省份。山东最多,淄川更是高居80余篇之多。可游可谒,可圈可点。 淄川,“扼沂蒙之咽喉,控胶济之腰脐。” 环山抱水的淄川,星流岳降,代有名贤。“青碧绵亘,纬以泉瀑,上下千古胜迹棋布,名臣钜儒鸿才髙节挺生辈出。”乾隆四十一年山东学政黄叔琳如是言。 这里有《奂山山市》的虚无缥缈,有《秦生》邱行素豹岩观的秋月诗篇。有东山《蛇人》的真诚深笃,有《雹神》唐太史的正气浩然。有《古瓶》袁宣四的冷暖自知、有《犬灯》韩大千的楼阁厦间。有《般河》浅碧映沙清,有《水灾》孝水的澄澈翻篇。有《地震》的众生百态,有《瓜异》的特色农产。《捉鬼射狐》李著明,高季文拜会《上仙》。《考城隍》的孝,《折狱》的贤名流传…… 这里有留仙谷的洞天福地,潭溪山的仙界人间。牛记庵的天上村落、万米山洞的人定胜天。太河水库的感天动地、德日建筑群内外革命火种的播传。李清照的寻寻觅觅,赵明诚的靖康元年。鬼谷子的梓潼山传说,独峰黉山的儒家经典。苏秦庞涓的茔冢,青云寺的梵呗僧榻、影青灯寒。豹山的天门宫观巨石,苍龙峡的石势水流蜿蜒。隋唐古窑遗址、明清古楼官道、历史传统村落,留仙湖公园、湿地公园、鲁泰公园、森林公园的人文自然景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君子以朋友讲习,把酒临风。 到聊斋邂逅美丽吧:有马骥的美丰标、少倜傥,袁大用的宫绢单衣、丝履乌带、意甚都雅。安大业的韶秀、顾影无俦,真生的风度潇洒。新郑令的恂恂雅饬,白于玉的细腰长爪;《鸦头》的秋波倾顾,眉目含情,《西湖主》的腰细惊风、玉蕊琼英。《青梅》的长而慧、貌韶秀,《婴宁》的荣华绝代、可掬笑容。《青凤》的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娇娜》的娇波流慧、细柳生姿、芳气胜兰。《邵九娘》的溢目光艳,《阿纤》的风致嫣然。《连城》的鸳鸯碧荷,《宦娘》的蹙损春山…… 到聊斋寻找先生的心路历程吧:从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郭子仪的广陵长安大漠塞北,到华夏三万里、巨著五百篇。从高珩、沈润、邱璐、唐梦赉、毕际友、孙蕙的惺惺相惜因缘际会,到狐鬼花妖、长工觅汉、俚曲长短。从《诗经》《楚辞》《离骚》、干宝、李贺、苏东坡的笔触,到张笃庆、李希梅、王鹿瞻、沈天祥的相劘切、同灯火、共笔砚…… 到聊斋找寻心灵慰藉吧:珊瑚的孝、张诚的爱,柳秀才的大功德,嫣然而笑的狐狸新娘。别错过那一念即至的宛然秀色,还有魂从知己竟忘死的悲凉。西河柳堤边的葵花灯,悬想容辉,苦不自己,废卷痴坐,无复聊赖的忧伤。俗不可耐的《沂水秀才》,《嘉平公子》的金玉其外,草包皮囊。昭昭之祸即冥冥之罚可勿惧哉的《僧孽》《蹇偿债》,饮啄有定、不可妄求的《禄数》《库官》《李八缸》…… 《诗经》有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孔子有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先生说:知我者,岂在青林黑塞间乎? 五、历史过往对蒲松龄及《聊斋志异》是众口褒扬的。 知君者,五州四海;知君者,庙堂江湖;知君者,妇孺老幼。 毛泽东说:蒲松龄是真圣人。 毛泽东批注《细候》 “资本主义萌芽”;读完《小谢》后,做如下批注:“一篇好文章。反映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民主的和平等的。” 1942年4月,毛泽东在“鲁艺”与严文井、何其芳等人的谈话中曾说到《席方平》:“……这是一部社会小说,可以当清朝的历史来读。” 还曾说:“小鬼同情席方平故意锯偏,这个细节写的好”、“《席方平》应该选进中学课本”、“老实人,虽然历经磨难,只要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敢于斗争,问题终会弄清楚,冤案终能昭雪。” 1962年9月,毛泽东主席南巡至济南时,曾问陪同人员山东有几位圣人,当听到孔子孟子后,毛泽东说到:“山东还有一位圣人,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真圣人。” 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的理论,就是在他阅读了《秀才驱怪》后形成的。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聊斋志异》:“《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该弦,别叙崎人异行,出于幻灭,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鲁迅的作品大多受俄国文学的影响,学果戈理、学陀思妥耶夫斯基,但他的《狂人日记》《论资本家的丧家的乏走狗》等篇目都有聊斋创作手法的影子。聊斋的笔意写作手法对鲁迅的影响也是较深的。 莫言曾说他的文学创作受《聊斋志异》影响很大:“我写的《红高粱》一书中,‘我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因为看了《聊斋志异》才有了灵感。《生死疲劳》框架就是从《席方平》中汲取的灵感。” 《罗生门》的作者,日本明治时期的作家芥川龙之介的《酒虫》就是改编了蒲松龄的《酒虫》篇,题目亦未变。他的许多作品的布局构思也是模仿蒲松龄的。 叶圣陶说: 幼年颇读聊斋,垂老犹能不怕鬼; 译本遍传异域,奇文共赏固宜然。 侯宝林说:前辈著书谈口技,后人研究乃相声。 黄苗子说:借酒浇胸臆,燃犀照鬼狐。 姚雪银说: 生逢乱世心怀孤愤善恶难言,神仙妖总不忘灯下著裨史; 隐居穷乡目注尘寰是非混淆,人狐鬼最可敬笔端绽鲜花。 六、世事变迁,白云苍狗。 《聊斋志异》这一经典,历经了三百多年的时代变迁,愈来愈显现出它的璀璨瑰丽,也一定能经受住未来岁月的洗礼,成为持久永恒的存在,从淄川这片热土上发散开来,触动我们的灵魂,历久弥新。 刀郎、阎连科们,虔诚的把聊斋故事传承下去,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也一定会像蒲松龄先生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异史氏曰:“聊斋之笔墨有光荣矣!” (作者 李涌)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