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长城:消逝的防线 | |||
|
|||
|
|||
马鞍山齐兵营 瓮口道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完成于战国,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比欧洲的雅典壁垒早近千年,堪称“世界长城之父”。 ——题记 2023年7月8日,时令小暑。“走文化廊道,看山东发展”齐长城主题文化创作活动在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启动。济南、临沂、淄博三市作家顶骄阳,浴热浪,在四十余度高温中沿村内千年古道步出北关,来到俗称“关沟”的“瓮口道”,怀古思幽。 青石关原为齐鲁要道咽喉,处于双峰对峙、中仅一线的谷口制高点,素有“齐鲁第一关”盛名,历为兵家必争之地。这样的关隘,用途有二,一是军事驻守,二便商旅通行。青石关是齐长城重要关隘。横亘齐鲁的齐长城西起黄河,东至大海,雄踞泰沂山脉至胶南高地及其分水岭之上,烽火台、防门、兵营等设施完备,是齐国依山就势构筑的重要防线。 生死鏖战 《管子》载:“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齐鲁春秋比邻,齐居东北,鲁据西南。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其弟公子小白与公子纠分别逃至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齐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亦亲自护送公子纠回国。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桓公逼庄公杀死公子纠。庄公十年春,齐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记载了这场战役。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长勺地处鲁国边境,自国都曲阜沿汶河而上,过长勺,顺淄河,经莱芜谷,即可到达齐都临淄。杓山前的大河,河床平缓而阔长,适合大规模车战。继位不久的齐桓公锐气正盛,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随 军出战,以政治上取信于民、战略上后发制人的策略大败齐国,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鼓作气”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 数百年间,齐与鲁、晋、吴、楚等国于边境附近展开生死鏖战。烽火狼烟,在蜿蜒千里的长城内外不息绵延,生民流离,饱经涂炭。 关山商旅 长勺战后,齐桓公不甘失败,又于当年夏天联宋攻鲁,鲁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败宋国,桓公无功而返。齐国战事屡败,遂用管仲改革,励精图治,富国强兵。 《管子》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为征服鲁国,桓公采用管仲计策,以上率下,穿着鲁绨织就的衣裳,于是鲁绨价格飞涨,鲁人弃粮从绨以谋暴利。一年后,桓公改穿帛衣,同时禁止两国贸易,鲁国粮价涨至齐国百倍,百姓纷纷越过边关归附齐国。随着人口丧失,鲁国国力大衰,鲁主动与齐言和,请求臣服。 这种“轻重术”与“官山海”一起,成为齐国财政改革的两大支柱。管仲推行盐铁官营和优惠工商,大力发展手工业。“通齐国之鱼盐东莱,使关市几而不征,廛而不税,以为诸侯之利,诸侯称宽焉”。“为诸侯之商贾立客舍,一乘者有食,三乘者有刍菽,五乘者有伍养”。“关者,诸侯之随遂也,此外财之门户也,万人之通行也。明道以告之,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为促进商业发展,视贸易车辆货物多少提供等次不同服务的同时,齐国明确规定,在齐长城关口和市场经销中不得重复征税,空车免征,背负肩挑手提者除盐铁专卖等物免税放行。于是,各国商人“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一时间,“天下商贾归齐者若流水”,“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辇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齐都临淄成为海岱之间一大都会,繁华持续千年。 通过控制加强边塞要隘,开展经贸战争奠定的经济基础,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距长勺战场东北10公里,即为著名关隘——青石关。 站在仅存的北关门外,只见两侧山峰壁立如削,进关口处是一道长长的陡坡,它与沟底呈45度,三条并排车道,一百多级在青石上开凿的台阶依旧光滑,最后进入关口门洞,只有一道车辙,深达10厘米,正是当年车轮碾压形成的辙沟。据介绍,这样的车辙,独轮碾过百年方有厘米之深,而要维持通行,车辙两旁就需随之凿平。如今,关沟两旁,凿平的青石已近两米之高,昔日繁荣可见一斑。 青石关以其独特的魅力,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咏叹。 1670年,31岁的蒲松龄应淄川同乡、宝应县令孙蕙之聘南游作幕,途经青石关,写下五言古诗一首:“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度。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句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同年秋,蒲松龄北返回乡,到青石关夜行遇雨,狼狈不堪。他在诗中写道:“日暮驰投青石关,山尘横卷云漫天……下关暝黑闻风雷,倒峡翻盆山雨来。潦水崩腾没马膝,激石擂炮鸣相摧。水猛石乱马蹄破,动骨骇心欲倾堕。人马不惜同时饥,颠蹶还愁丧身祸。来时当道僵尸横,我行至此马腾惊。云是虎噬远行客,髑髅啮绝断股肱。念此毛寒肌粟起,心急行难步不咫……”两首诗作,写出蒲老先生不同境遇的同时,足证当年青石关之险要难行。 咸丰年间,僧格林沁亲王为镇压刘德培,统率大军自南向北登临,在关城避雨过夜。日本学者马场春吉在《山东的史迹与史谈》记载:大清同治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博邑乡民李麟书敬题:圣王所栖处。修关总局勒石,青石关乡民立。可见至清朝,青石关仍是兵家必争的险关要隘。 如今,济青高速南线从此跨越,天堑早成通途。 天下大同 如果说把富民作为社会安定之基础,是齐国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那么“开放、包容、变革、务实”的齐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多年的碰撞、交流中,齐长城成为沟通南北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中华文明的融合提升。 吕尚建齐,标志着齐文化诞生。太公被尊为兵学始祖,儒、道、法、纵横等家皆对他推崇备至,尊之为百家宗师。《管子》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尊贤尚功”的人本主义思想。《论语·宪问》中说:“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孔子认为,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华夏族人就要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齐鲁夹谷会盟时,孔子作为鲁国大司寇担任傧相,与齐国据“礼”力争,为鲁争取利益。据不完全统计,仅春秋时期,即有“盟一百有九”“会九十七”。如今,世界最早的官办大学——稷下学宫遗址已经开掘。当年,孟子、荀子都曾经由古莱芜谷长城之间,到齐都临淄参与这场光照千秋的学术论战“百家争鸣”,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大繁荣的黄金时代,对秦汉以后中国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光进入二十世纪。共产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打赢莱芜战役乃至淮海战役,最终取得解放战争全面胜利,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民主共和。陈毅元帅说,淮海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毛泽东同志确定党的群众路线,号召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巨大转变的苦难辉煌,正是包含齐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得又一次胜利的生动实践。 两千多年间,齐长城沿线险要异常、飞鸟罕至的地势,让百姓生活异常艰辛。“齐长城,弯又弯,一条长龙卧云间。摩云山,霹雳尖,不带干粮难回还。”在莱芜区茶业口镇卧云铺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段民谣。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齐长城沿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周边村民生活早已日月换新天。从2015年开始,当地围绕“一线五村”开发旅游,一条9.7公里的山路从山脚修到山顶,让封闭数百年的五个穷山村焕发新生。逯家岭是茶业口镇地势最高的村,横亘村北的齐长城东西延绵数公里。这段长城的风门道关,因关隘位于山口、四季多风得名。因地势险峻、奇峰矗立,逯家岭又被称为“悬崖上的村庄”。随着交通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古老村庄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热播电视剧《安家》让逯家岭更加火爆,目前已经有5部影视剧来此取景。 2019年,从昔日长勺战场——马杓湾村走出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博士袁周邀请清华大学、华侨大学等校同学,在马杓湾村建起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在其带动下,马杓湾村不仅发展乡村旅游,也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这里,人文与自然,古老与现代,山、水、湾、田、庙、洞、桥、村等元素融合共生,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农耕文化符号,堪称齐长城沿线农耕文化活化石。 六十万年前,即有人类栖居泰沂山脉沂源土门一带活动。如今,沂河源头的龙子峪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现集体增收,在助力文旅产业的同时反哺民生,实现65岁以上老人就餐、洗澡、理发、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全免。龙子峪村还将闲置废旧房屋变身“艺术文创房”,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大师量身打造方案,对乡村风貌进行艺术改造和重塑,目前已建成“编织系结”等各类艺术场馆21座、艺术民宿10余座,囊括现代装置艺术、乡土文学、红色文化、传统雕塑、音乐、书画等艺术品类,让游客在寻根溯源中感受文化气息。他们借鉴日本直岛改造经验,在不破坏原有自然人文基础上,将村内桃花岛自然环境与文化艺术相融,建成国内首个以艺术产业旅游为主题,世界顶级建筑大师、艺术家共同参与,国际公益财团鼎力支持的世界级艺术田园社区。 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淄河一带,涌泉村建起“最美山谷露营地”; 曾经驻扎齐兵营的马鞍山,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艺术与乡村同生,文化与生活共融,一幅幸福田园的大美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提出大同世界构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 传为太公吕尚所著、中国最早的兵书《六韬》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可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有形的壁垒渐渐消逝,但由此生发、升华的中华文明却成为坚不可摧的无形之城、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带领人类守护和美,走向大同! 李红蕾/文 孙伟庆 石光明/图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