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渭头河之窑神庙

发布日期: 2023-09-27 11:27:40 浏览次数: 字体:[ ]

  窑神庙,坐落在龙泉镇渭头河村西。

  1819年(清嘉庆二十四年),渭头河窑业形成规模,陶瓷生产厂家发展到六、七家,生意亦兴隆。这年,渭头河开始兴建窑神庙。窑神庙南北长30余米,东西宽20余米,占地700余平方米,分两个院落。南院为庙堂,东西厢房、官厅、碑厅。北院为主持办公用房。庙堂为七阶台式楼阁,重檐斗拱,飞角风铃,雕梁画栋,辉煌壮丽。

  庙内供奉窑神范蠡。庙堂门柱有金字楹联:“范金火土,陶铸五行补造化;食德饮合,俎豆千秋拜免毓。”东西官厅为:“泉声依树落,云影斜山峰。”西官厅为:“流水清且闲,苍松秀而古。”大门匾额为“河边遗风”;中门额为“万古陶宗”,为邵英兰题;里门门额为“器不苦寙”。窑神庙内,有古柏两株,树径为0.6米,高约15米以上,树龄在200多年。西院墙根下,是一长年不断的溪流。岸上绿树成荫,院内古柏参天,风景如画。每年的正月、端午节、中秋节,窑主们上大供,祭神灵,香火鼎盛。

  上世纪六十年代,窑神庙所属淄川窑厂,庙内房屋改为科室、车间办公室,后全部拆除,庙不复存。窑神庙其辉煌、鼎盛之景状自此灰飞烟灭,不见了踪迹。如今一个甲子过去,它又是何景观呢?

  现窑神庙遗址,所属淄博兴利陶瓷有限公司。近年来,公司开发古窑文化,兴建起了“渭头河大缸博物馆”。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窑神庙重新修建,工程已完工,喜迎八方来客。窑神庙重建时,兴利公司总经理司维利几次与我电话和面谈,要我拍些图片,留些资料。期间我多次到这里,并采访了老窑工朱秀清等,听他们讲述了许多窑神庙的有关故事。

  当年,兴建起来的渭头河窑神庙,重檐斗拱,雕梁画栋,十分壮观。窑神庙建起后,不仅是窑工们适逢祭窑、祈求平安的必须,而且成为渭头河一带,人们逢节庙会,唱大戏、扮玩的重要场所。彼时彼景,热闹非凡,窑神庙可谓当时渭头河一道闻名遐迩的靓丽景观。还有那流传至今耐人寻味的有趣的故事。

  窑神庙兴建时的主庙,四边角柱上需各雕刻一“挂珠”。这挂珠代表了庙宇的高超建造艺术。窑主们从外地请来一高级匠工,一个月时间仅雕刻了一个挂珠。窑主厌烦,只嫌太慢。这工匠得知后,第二月一下雕刻了三个。后来,窑神庙建成后,窑工们细细观察对比,还是用工时间长的那个挂珠最佳,玲珑剔透,精致美观,就是好看。窑主们这才后悔莫及。

  庙宇建造时,所有庙顶同时砌筑挂瓦。一天下来,工匠们就砌完了十几行,窑主感到速度之快,满意之极,便好酒好菜伺候,预想不到的是,第二天工匠们只砌了三行。主人再次敬奉款待,反而第三天只砌了一行。主人不解,当面询问。匠工们要来压麦子的石磙,从下向上拉,一天十几行的灰瓦,“趴趴……”就压碎了,一天一行的完好无损。顿时,人们方知原由。由此,农耕百姓们明白了常用的口头语“只要在家做好饭,坡里活路不用看”的道理了。

  相传,这渭头河窑神庙地点流传有“三山并头,必出王侯”的说法。一日,一南方商人来至这里,被这里美景所迷恋,细细观赏,发现这里是世代必出公孙王侯的风水宝地。于是,他想回南方把自己父辈的骨灰用一陶罐带来。夜晚,他与当地一好友酒后吐了实言。没想到,这当地人还没等南方人行动,便把自家父辈的骨灰,在那南方人说的风水宝地,深埋葬好了。待南蛮人回来葬好陶罐骨灰回家,多年后看看几个孩子大了,总不像有出息的样子,便又回到这里,与那好友饮酒。酒过三巡,当地人也道出实情。此时,这南方人才知道当地人抢先占了这风水宝地。于是,南方人回家带来两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让当地人享用。等两个女子中有一个怀孕后,便领其回了南方……以后的事就不知了。

  谈起窑神庙,老窑工朱秀清还讲述了窑神庙东、西山墙上的两幅壁画故事。一幅是“收复台湾”,一幅是“禹王借地”。东山墙上的“收复台湾”,讲述的是,一台湾“水贼”,从东海远涉到这般河源头,夜间出没,在渭头河地区各窑场,捣毁正烧制成的窑炉内产品,使本来完好无损的陶瓷产品全成废品。窑主和窑工们辛辛苦苦几个月,才能烧制一窑的产品毁于一旦,很是气愤。但这水贼,力大无穷,本事巨大,人们无法战胜。后来窑主们得知,原来这水贼的毁窑目的是贪色,大家没办法,只得每年选一年轻美女送入水中,给水贼享用,否则,窑炉很难烧成陶瓷产品。窑神庙的“窑神爷”,对这场景看不下去了,便显了神灵。等窑炉烧成放大火时,便把窑内支撑窑货防止倒塌烧红了的“枪把”窑具取出,只等水贼出水面时的一刹那,推入水中。河水立刻滚烫沸腾,一下便把这水贼煮死于水中,从而保护了当地所有窑厂的平安。西山墙上的壁画叫“禹王借地”。据说这禹王就是“大禹治水”的禹王。禹王在这一带治水成功后,要再为百姓办好事,建立各窑场,农工结合。没有地,便与东海龙王借地使用,并答复龙王,借你一县地,到时还你一线地,龙王便应允了。窑厂建成生产,生意兴隆,富了一方百姓。这时,龙王便要禹王还其一县地。禹王说:你龙王真小气,这一线地你也要。龙王说:一县地怎么不要。禹王说,当时咱俩讲的是借时一县,还时一线。借的县是指一个县城地域大,还时一线是缝衣时的针线那么大。禹王据理相争,一一对证。龙王哑口无言,难以相辩。龙王想,这一线地我还要它干啥。就此,只得按禹王的话了。禹王借地的故事,就这样传流下来了。

  渭头河,千年的陶瓷窑火,生生不熄。窑神庙的重建是渭头河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其重建竣工,与渭头河大缸博物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定会让渭头河风光完美再现,光彩照人!

  刘永春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