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魏家庄 | |||
|
|||
|
|||
听村里老人们讲,我们杨寨村的前身叫杨家寨,如再向前溯源,还叫魏家庄。在我村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魏家庄的称谓应是持续了很长的时间。根据我村已知的村庄发展的相关证物推算,我村的立村年代应该是在唐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村里宝塔寺的千年古塔以及上世纪二十年代出土的“魏家庄陶质酒店招牌”,还有魏家庄的水井,魏家庄的油篓坟,及淄川区地名办公室的文献资料等,都能互相佐证“先有魏家庄,后有杨家寨”的古老传说和历史事实。 魏家庄旧址的传说 关于“先有魏家庄,后有杨家寨”的传说,千百年来,一直被村里人津津乐道,相传至今。并由此而形成共识,深信不移。但是对于魏家庄旧址的探讨,村里却是有两种说法。其一是魏家庄旧址,在现镇政府西侧的地段(原杨寨村老寨墙外的东侧地段)。那时的魏家庄规模不大,人口也不算多,约有几十户人家。后来村庄因故才西迁至宝塔对过的位置;而另一种说法是由原村主任刘免顺提供,他说魏家庄旧址,是一直在老寨墙内宝塔对过向南的地段,而不是从围子墙外迁进来的。其依据是,他小时侯常听家里老人们讲述“庄上”的故事,而且邻居们去东南片办事,都不提东南片,而是提“庄上”,并都十分肯定地说“庄上”就是当年的魏家庄。两种说法虽有不同,但是魏家庄就是杨寨村的前身,是没有异议的。 唐代立村的佐证 关于杨寨村是在唐代立村的证据之一是:1922年在魏家庄的旧址上,曾出土了一块长约1.2米、宽约0.5米的陶质招牌,上书“魏家庄酒店”,并注有“唐开元xxx年建”字样的落款。由于魏家庄是座落于北京至南京的官道边上,交通十分便利,加之有宝塔和围子墙的护佑,村里的酒店和车马店应有尽有。由此我们推断,当年的魏家庄应是比较富裕的村落。另外,我们还从淄川区民政局地名办公室查到了“先有魏家庄,后有杨家寨”的相关信息。其中1989年由区地名办监制的村碑,还屹立在205国道西侧的杨寨路段上,上面就曾注明魏家庄和杨家寨的相关信息。 魏家庄的古井 我村除了巍然屹立的千年古塔,还有魏家井和油篓坟茔等物证。其中那口保存完好的魏家井,就座落于村东首,原供销社院内的偏北位置。那口井很深,井筒是用沙子灰筑成,很牢固,无坍塌,大旱之年也不干枯。供销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解体后,转卖给了村民高庆雷。他为了保护水井,在井上加盖了屋棚,把原来提水的轳辘拆下,安上了潜水泵,为周围的用户供水。当年供销社在井的西侧,还建有约6米高的水塔,如今那水塔还孤独的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魏家井的前世和今生。 魏家庄的油篓坟 听村里的老人讲,当年在魏家庄的北首,即杨寨围子墙东大门外不远处,略偏北侧的位置上,还有一座油篓坟孤独的立在那里,很是显眼。所谓油篓坟,里边一般是葬着比较贫苦,去世后不宜直接下葬的人。油篓坟因平起于地表,其棺材四周是用简易的砖石花叉着垒砌而成。其下部较宽阔,上部次第收口,远看似油篓状,故称为油篓坟。据说这种坟在古时侯较多见,但在魏家庄北侧的地面上却是仅此一座。 魏家庄的石灰窑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村的围子墙东大门向东至孝妇河西岸不远处,曾有一座魏家庄时期的石灰窑遗址。该遗址与六十年代初,我村兴办副业时所建的石灰窑正好是南北对应。那时我们常去河边玩耍,路南侧河西岸那高出于地面的地段上,堆有很厚的炉渣裸露着,有六十年代初的照片为证。那些炉渣和未烧透的红褐色青石鹅卵石,虽然埋层很厚,但是魏家庄的石灰窑,却早已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即便如此,我们也有理由推断,当年的魏家庄人,也就是我们的祖先们,早就有着浓厚的办实体和经商意识。他们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孝妇河里的鹅卵状的青石石子刨出来,再放到窑里煅烧成石灰,卖钱贴补家用。所以说他们的生活应是吃穿不愁。 综上所述,“先有魏家庄,后有杨家寨”的古老传说,不但在村里广为流传,就是在政府部门也是有据可查,况且还有相关的物证相佐,绝非是凭空杜撰。虽然古老的魏家庄早已烟灭于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她却又以更加崭新的风貌和姿态,融入于杨寨村这一大家庭中,继续流淌着她的血脉,张扬着她的风采,讲述着她的故事,焕发着她的青春,成就着她的事业,而继续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作者:高存永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