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钓鱼台的传说

发布日期: 2024-10-18 14:49:13 浏览次数: 字体:[ ]

韩其芳

  在太河水库中心,有一处显露峥嵘的黄土高地,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姜太公“钓鱼台”。

  姜太公,字子牙。传说他的前大半生很不得志,可说是怀才不遇,事事不顺。为谋生计,子牙做起了买卖。起初他先是卖肉,每当他摆开肉摊,都竟然无人光顾,肉摆臭了,更无人来买。后来,子牙又转行做卖面的生意,结果他挑起面担窜满街市,也无人问津。一日,子牙眼巴巴好不容易盼来了一个买者,竟是个寒贫老叟,说要买二两面用来打浆糊,回家糊窗户挡风寒。说罢,正要为老叟称面,忽然间刮来一阵狂风,将子牙的面担子刮倒,呼啦啦掀了个底朝天。这时,买面的老叟也随风不见踪影。就这样,子牙深感自己太不走运,竟是做啥啥不成,卖啥啥赔本,真是喝口凉水也要塞牙,心中不由顿生茫然。于是乎,便仰天长叹,啊!难道老天也要负我不成?正仰叹间,天空飞来一只乌鸦,一泡鸦屎正巧落入子牙口中,子牙对此又气又恼,愤然间寻得一块砖头,刚要伸手拿起砖头打那乌鸦时,恰恰砖头下面有个蝎子,冷不防向他伸出的手狠狠蛰了一蠹(du)子。……哎!这子牙可真是霉运到顶了。无奈何,子牙便愤然空空而回,只得因命守时,独到淄水岸畔的河边去垂钓,日复一日,子牙都是空手而归,其妻诧异万分,心想丈夫每日出钓,为何竟无收获一鱼。于是抽空到河边想看个究竟,老远便见丈夫正在凝神垂钓,走近前便听到丈夫口中不住的念念说道:快上钩啊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上钩!其妻这才看了个明白。心想,怪不得丈夫无一收获,原来他用的钓鱼钩是直的,无钩也无饵,而且高离水面三尺,这岂能钓得鱼来。便埋怨丈夫说,看我来钓,急忙夺过子牙手中鱼竿,弯上鱼钩挂上饵,不一会儿,就大鱼小鱼钓上来一堆。子牙急忙近前,手抚鱼儿,叹息道:这条大的命该活,那条小的不该死,……边说边往水里抛,一条条都给放生了。其妻见状怒不可遏,言道:你这等人,不可救药,跟你还有何为?说罢,愤愤弃他而去。子牙对此也不以为然,心想去吧!去吧!像我这等命运不济,免的跟我再受苦。尔后,子牙落得单身一人,仍独守在淄水岸边垂钓。

  据说,古时的淄河流域,不像现在这样深谷荒滩。而是现今看到的两岸土崖相连的一马平川,平坦广阔,树茂林密。当时的淄水,只是这广袤绿川上的一条溪流。传说,溪边常有牧羊人隔河传递食物吃,可见那时的淄水河沟是浅而不宽。直到清朝顺治四年和雍正八年两次暴雨洪水,才拉开了淄水河道,成为今天这样一阔两岸,土崖高危的现状。就在这片古时的密林秀水之间,百鸟走兽繁衍,常有人到此围猎。一日,有一老一少父子带领随从驾车马到此打猎,行到此便见子牙独在河边垂钓,而且口中还在不断念道:愿上钩的快来上钩,这愿者上钩的可来了!这打猎的长者,见此心中为之一振,眼前豁然一亮,大惊道:这面前不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奇人贤才吗?急忙下马上前施礼搭话。原来这狩猎者,正是励志灭商、求贤若渴的文王父子。相叙间,文王、子牙双手相挽,话语若逢知己,倍感相见恨晚,什么立国大业,话个海阔不绝。文王得遇子牙,心中大喜,拜请恭迎,子牙便舒心上车,遂同欲求的明主文王而去。回得府来,文王立拜子牙为相,此时子牙得志,施展文韬武略,辅佐文王父子伐纣灭商,成就了周朝大业,因其功高而被尊称为姜太公。后来,子牙封地为“齐”,凭自己当年于淄水岸边游钓,相就的齐峰双崮风脉,选定建都临淄,鼎成齐国霸业,享年百四十高寿。后来,人们便把子牙曾在淄水岸边垂钓过的地方,称名为“钓鱼台”,至今盛传。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