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淄川窑头庄的明清碑碣

发布日期: 2024-10-23 14:23:38 浏览次数: 字体:[ ]

韩其芳

  近日,笔者在淄城东南般阳河北侧的窑头庄一古“观音堂”庙中,发现有自明隆庆三年(1569)至清嘉庆十四年(1809)的古碑碣五方,青石石质,大小不一,最大者为立于院中的“重修”碑,高有148公分,宽70公分,厚24公分。碑石上的刻字多风蚀斑驳,难以识认,亟待保护。

  据一碑文记载:窑头庄早年亦有“观音堂”庙一座,但“是堂也,不知创自何年”,早在明嘉靖时,此庙堂便有庙宇屋堂,而无住持者,至清嘉庆年间,有邑中善施者黄冕、贾桂、李太等人,带头捐资买了十二亩七分地作庙资赡田,从而可供住持费用,才有道人常驻堂内。经查明崇祯版《黄氏族谱》,黄冕,字延周,号东鲁,此“公疏财好施,赏修南关外三官庙、窑头庄观音堂,各置地数亩,为香火资。”旧县志亦如是说,从而证明碑文记载真实。观音堂曾多次修葺,据碑文载:自明隆庆前建置以来,已于明隆庆三年(1569年)、清顺治八年(1651年)、嘉庆壬戍(1802年)、己巳(1809年)等多次大小修缮。当年,该堂观内有大殿、道房、鐘楼、捲棚及墙垣,大殿中塑有观音菩萨神像供奉。总体建筑工巧,装饰富丽,望之奂美,成一方景胜。

  查史籍,窑头庄立庄很早,最晚当在金元时,亦有人在此建窑烧砖瓦,故以庄名。明清之季,此处暨般河之畔,一路清泉无数,为淄之奥区,沿河上下,自然景色秀美,人文景观多盛,仅淄城近郊,沿河便有“淄川韩氏”的石隐园、高氏的栖云阁、唐氏的五亩园、南关外的三官庙、窑头的观音堂、官坝、后崖的关帝庙等,皆傍河畔,比邻争妍,而其自然景色,远山近水,樵牧影照,更是迷人。清人高珩先生曾有文曰:“沿溪昂首而四望,则群峰如髻髬,石花如绣,崟岑附缀者如崩云,如怒虬,如猿狖,蹲踞而欲下饮,物色百出……及登山而下窥之,则长溪百走,村曲林薄,断续掩映,加以斜阳灭隐见殊姿,凫鸥午浴,照影清溪,樵牧晚归,濯足空涧,风而来而万玉鸣,渔梁照而千峰夕,此固出入汤浴邑也。”(清本《淄川县志·序》)清初另一大家唐梦赉先生亦有《饮窑头庄劝公瑜种树》诗曰:“渔藕池塘花竹居,与公位置欲何如。香来半顷风和雨,云覆千竿密复疏。”又:“神仙不就不封侯,闭户聊为八口谋。暇日自携笻竹杖,清秋宜上采莲舟。”斯时文人蒲松龄也有诗曰:“般河浅碧映沙清,芦荻萧骚雁鹜鸣。细柳常依官路发,夕阳多向乱流明。来从远树仍穿郭,去作长溪更绕城。村舍开门全近水,谁家修竹傍墙生?”(《般河》)

  窑头庄南临般河岸边,有泉若干,最名者曰“白泉”,清泓一汪,芦萧雁雪,确如一隅江南水乡,渔藕花竹,物我浑然,世外桃源矣!

  窑头庄观音堂,现只有旧时一座南朝北的观音堂,其东西长有4.8米,南北宽4.2米,一间,全为石垒(传为鲁班所造),建造奇特,朴拙坚固,其拱顶为券式石砌,外起脊顶复小青板瓦,高三米多,十分壮观。其后墙外地板下,为一半地下窟洞,洞深约三米,洞口朝南,洞口额墙上镶一刻石,长60公分,宽35公分,石上线刻“朝阳洞”三楷体字,两端有小字已无从认出。另外四块碑石,分别竖于院中一块,东南院墙上垒有三块,中有明隆庆年间一块,刻字苍劲洒脱,很有保藏价值。现院中还有村人于2005年修葺时新竖的三通捐款人名碑,观音堂前的捲棚也是新接修的,后边的观音堂内有新装塑的观音像及些许童子像,定有每年的古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为庙会。

  观音菩萨灵不灵莫论,单只五六百年前的一座奇特古建筑和五方古碑石,留存至今不毁不朽,其历史文化价值亦谓珍贵,亦一历史人文景观,故应加以保护,为新时代的文化文明建设服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