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白居易与淄川的二三事

发布日期: 2024-11-27 09:21:52 浏览次数: 字体:[ ]

袁延民

  从现有资料看,在唐代三大诗人中,李白、杜甫虽然都与淄川有一定的联系,比如李白因生活落魄而投奔时任淄川尉的族叔、书法大家李阳冰,杜甫也有与淄州(州治淄川)太守李邕游历下的名诗《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等,但与淄川联系最广泛的还是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本与淄川没有联系,但是在白居易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中,会发现白居易的侄儿白景回时任淄州司兵参军。

  有关白居易的墓文有两篇。一篇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白居易去世后为其撰写的《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并序)》,另一篇是白居易晚年自撰的《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在唐代,墓主生前自撰墓碑文的现象十分普遍,《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就是白居易为自己撰写的墓碑文。虽然这篇碑文曾被现代学者岑仲勉、陈寅恪先生断为伪作,近年在学术界却多认为其确为白居易所作。芳村弘道在《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铭之真伪》一文中,就对岑仲勉所列举的十条证据一一加以批驳,认为墓志非伪,且指出日本内阁文库藏《管见抄》收录墓志下有白居易自注:“开成四年,中风疾后作”,即中风后预备后事时作。

  在这篇墓碑文中白居易在叙述了自己的五代家世后,写道:妻杨氏,弘农郡君。兄幼文,皇浮梁县主簿。弟行简,皇尚书膳部郎中。一女,适监察御史谈弘谟。三侄:长曰味道,庐州巢县丞;次曰景回,淄州司兵参军;次曰晦之,举进士。

  然后,叙述了自己的一生及著述,最后铭曰:乐天乐天,生天地中,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云然,其死也委蜕然。来何因?去何缘?吾性不动,吾形屡迁。已焉已焉!吾安往而不可?又何足厌恋乎其间?

  由此我们知道,白居易的侄子白景回曾任淄州司兵参军,主要掌管军防、烽驿、门禁、田猎、仪仗等事。虽是侄儿,但白居易一生无子,后以侄孙阿新为之后。阿新为何侄之后,没有注明,在白居易这里“侄儿不分”当特别重要。所以白居易来没来过淄川并不重要,我想,他是应该来过的。

  因为以上原因,白居易对淄川的事情特别关心。在《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中,白居易语其妻与侄曰:吾之幸也,寿过七十,官至二品,有名于世,无益于人,褒优之礼,宜自贬损。

  有名无名,有益无益,暂且不论,但是官至二品却不虚。自隋朝实行科举制以来,文人的地位逐渐提高。在诗歌兴盛的唐代,诗人地位非常高,著名诗人不仅在文学界地位崇高,在政界地位也非常显赫,所以,他们中绝大多数并不是书呆子,也不是隐士。作为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的白居易,同样关注着朝廷大事。 比如白居易与淄青镇的恩恩怨怨即是其中的一例。

  所谓淄青镇,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划,而是唐时特有的藩镇,其核心领域即淄州青州一带,名称的来历类似于现在的“淄博”一词。淄青镇拥兵十万余人,先后经历了五位节度使,即侯希逸、李正己、李纳、李师古、李师道,统治山东达半个世纪之久,鼎盛时统治着淄、青、齐、登、莱、兖、海、沂、密、郓、曹、濮等十二个州,最终成为唐十大藩镇之首。

  元和十年(815),唐宪宗李纯一心想要结束藩镇割据,恢复大唐的盛世辉煌,然而战事并不顺利,主战派和主和派也在朝堂上争执不下,这令宪宗皇帝很是恼火。此时,44岁的白居易正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因直言正谏,得罪了许多权臣。这年七月,主战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杀于长安街头,另一位主战宰相裴度幸亏随从王义救护,身负重伤而幸免于难。事发之后,举国骇然,纷纷敦促朝廷尽快追查凶手。最终查明,这些凶手的幕后主谋就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

  武元衡被刺的消息传到朝廷,白居易第一个站出来向宪宗上疏,请求皇帝立刻下旨,限期将刺客缉拿归案,为朝廷雪耻。此事当是正义之为,然而白居易时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因而被当时另外两位宰相张弘靖和韦贯之借机在朝堂上进行了公开指责,说白居易的提议是超越职权的行为。

  越权行为是官场大忌,白居易处境极度不妙。有人指责白居易放浪形骸、不拘礼教,在母亲赏花落水亡故之后,竟然还写了《赏花》和《新井》等诗篇,一时间落井下石之人、之说、之行纷纷出笼。于是朝廷下令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刺史。

  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刺史,仍有人对此不服,中书舍人王涯就是一个。他说,白居易的言行不适合作为一个郡的长官,于是进一步弹劾。因而当淄青镇被平定后,就有了白居易的《贺平淄青表》一文。

  在白居易与淄川的故事中,人们比较熟悉的应该是他的答友人《春夜宴席上戏赠裴淄州》一诗。因为此诗被载入《淄川县志》,近年来编注的《淄川诗抄》也有注述,只是误将裴淄州注为由刑部尚书贬为淄州太守的裴敦复。《春夜宴席上戏赠裴淄州》作于开成二年(837),这时白居易任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全诗如下:

  九十不衰真地仙,

  六旬犹健亦天怜。

  今年相遇莺花月,

  此夜同欢歌酒筵。

  四座齐声和丝竹,

  两家随分斗金钿。

  留君到晓无他意,

  图向君前作少年。

  诗中白居易记述了春夜宴席上的斗酒欢歌,及对九十不老裴淄州的恭贺。裴敦复生于何年不详,故于公元747年。而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那时裴敦复已去世近三十年了。所以裴淄州当为曾任淄州刺史的裴洽。关于这一点,还有两个证据,一个是白居易的《戏赠梦得兼呈思黯》一诗:

  霜鬓莫欺今老矣,

  一杯莫笑便陶然。

  陈郎中处为高户,

  裴使君前作少年。

  顾我独狂多自哂,

  与君同病最相怜。

  月终斋满谁开素,

  须拟奇章置一筵。

  同样在“霜鬓莫欺今老矣”句后,作者自注:“传曰:今老矣,无能为也”。在第二联后,作者自注:“陈商郎中酒户涓滴,裴洽使君年九十余”。再一个就是白居易的《三月三日袚禊洛滨诗并序》:

  三月草萋萋,黄莺歇又啼。

  柳桥晴有絮,沙路润无泥。

  禊事修初半,游人到欲齐。

  金钿耀桃李,丝管骇凫鹥。

  转岸回船尾,临流簇马蹄。

  闹翻扬子渡,蹋破魏王堤。

  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

  舟同李膺泛,醴为穆生携。

  水引春心荡,花牵醉眼迷。

  尘街从鼓动,烟树任鸦栖。

  舞急红腰软,歌迟翠黛低。

  夜归何用烛,新月凤楼西。

  此诗清新而不免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首艳情诗。白居易在序中写道:

  河南尹李待价以人和岁稔,将禊于洛滨。前一日,启留守裴令公。令公明日召太子少傅白居易、太子宾客萧籍李仍叔刘禹锡、前中书舍人郑居中、国子司业裴恽、河南少尹李道枢、仓部郎中崔晋、伺封员外郎张可续、驾部员外郎卢言、虞部员外郎苗愔、和州刺史裴俦、淄州刺史裴洽、检校礼部员外郎杨鲁士、四门博士谈弘谟等一十五人,合宴于舟中。由斗亭,历魏堤,抵津桥,登临溯沿,自晨及暮,簪组交映,歌笑间发,前水嬉而后妓乐,左笔硯而右壶觞,望之若仙,观者如堵。尽风光之赏,极游泛之娱。美景良辰,赏心乐事,尽得于今日矣。

  由于这次“前水嬉而后妓乐”的文会宴,白居易也被后人称为“风流成性的古今第一骚客”。同时,也再次指明了裴洽就是《春夜宴席上戏赠裴淄州》的淄州刺史。

  当然最有传奇色彩的还是宋代著名金石家赵明诚发现白居易所书《楞严经》一事。1124年,赵明诚在莱州任满后,改任淄州太守。淄川历史悠久,名人众多,当然金石也多,也为赵明诚搜寻金石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会。清末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缪荃荪在他的《云自在龛随笔》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淄川有个邢氏人家曾将所藏白居易书写的《楞严经》送给赵明诚,赵明诚便在其上跋云: “淄川邢氏之村,丘地平弥,水林晶淯,墙麓硗确布错,疑有隐君子居焉。问之,兹一村皆邢姓,而邢君有嘉,故潭长,好礼,遂造其庐,院中繁花正发。主人出接,不厌余为兹州守,而重余有素心之馨也。夏首后相经过,遂出乐天所书《楞严经》相示。因上马疾驱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便下笔为之记。赵明诚。”还写了一段自序:“靖康丙午,侯守淄川。”

  从文中可以看到赵明诚为邢氏赠白居易真迹的激动兴奋,也可以看到赵明诚所写这一跋语的文笔生动,简直就是一个小故事。

  缪荃荪在《云自在龛随笔》中还写到:唐白居易书《楞严经》一百幅,三百九十七行,唐笺楷书,系第九卷后半卷。前后有绍兴玺,末幅止角上半印,存“御府”二字。后有“宝庆改元花朝后三日重装于宝易楼,逊志题。”

  白居易生活于中唐,后历经唐末及五代百年战乱,其手书《楞严经》能够得以保存,而其流落四方,最终落于淄州太守赵明诚之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也有人对此手书有所怀疑,然一代金石大家,眼中应无赝品。看其跋“上马疾驱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之描述,自序“靖康丙午,侯守淄川”之庄重,此件当为真迹无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