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西周村围子

发布日期: 2024-12-10 09:05:36 浏览次数: 字体:[ ]

李先进 马运昌 

  《淄川地名志》载:西周村约建于元代。据考,周姓于明代以前在此地居住,以烧砖瓦命名周瓦庄,村南曾发现古窑址,清代各版《淄川县志》均载称“周家庄”。清末以其大、小取名大周瓦庄。1912年以村中小桥为界,分为东、西周瓦庄。该村居西称西周瓦庄。1988年后改称西周。

  据该村老书记杨众泉介绍,西周村西南邻淄川城,南邻青州经寨里达淄川的古道。清代社会动荡,战乱频发,盗匪趁机横行。起义军多次攻打、最终占据淄川城,清军调重兵增援围攻淄川城,并不断在城外清剿义军。西周村南的古道上清军、义军、盗匪、散兵游勇来往不断,时常殃及村民。全村人心惶惶,天天提心吊胆。

  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为保全村人生命财产安全,村人共议,效仿其他村庄的做法,动员全体村民按户出钱,在村外圈建围墙。围墙占到谁家的地,给他一定的补助。围墙用灰土,夯筑灰土坯,砌筑围墙。这样村上组织劳力,就地挖土,就近到村东北2里余的殷家山沟里挖沙,在当地购买石灰就可开工。这是最简便、最省时、省力、省钱比较经济划算,便于操作的方案。全村人都拥护这个方案,开明的绅士、大户、富商都愿为修围子这一有利于全体村民的公益事业出把力,积极捐钱、捐物、捐地。大家都期盼早日建成村围子,确保生命财产安全,早一天过上安稳日子。于是推举村上德高望重的长辈负责修建围子事宜。成立办事小组、画出围子范围、准备材料和工具。

  修筑围墙是关乎全村人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要想修好围墙,首先就要拌合好灰土;其次是严把夯筑质量。负责的长辈特意挑选一名建筑技术好,责任心强的泥瓦匠专门负责控制灰土的标准和检查夯筑质量。灰土就是黄土、石灰、沙子按比例掺合在一起。先把灰土过筛拌匀,加上适量的水,均匀拌合的不干不湿。太湿,墙体太软,达不到硬度,墙会坍塌;太干,灰土粘结不到一块,夯越打越碎,没法做成墙体。灰土的质量由负责人检测后方可使用,即用手抓起拌合好的灰土,用力攥一下,灰土能成为结实的一团,松开手不会散了;将手中灰土团扔到地上能摔散了,就可以用来夯筑灰土坯了。将灰土装入长80公分,宽60公分,高40公分的模具中,用夯锤(杵头)夯实。打开模具,将灰土坯搬出,再按好模具,继续夯打下一个灰土坯。

  为了抢时间,采取分组分段,利用农闲的时机,几个组同时开工。全村人齐心协力,起早贪黑抢时间,克服一切艰难困苦,一段段,一层层,一锤一锤夯筑按标准施工,终于在村周围修起了围墙。

  在调查西周村围子的过程中,西周村人马运昌先生给与了鼎力支持,他是个人热心人,注重挖掘该村的历史文化,一心要给村里和后人留下点历史资料。专门组织村上的老同学和年长者对村围墙的材质、尺寸、修筑方法、走向、门的位置做了实地勘察、丈量,绘制了草图。整个村围子是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东北角、西南角分别向里缩进。东西长284米(南墙)—304米(北墙),南北宽217米(东墙)—220米(西墙)。围墙周长1025米,占地面积59139平方米。在南门东侧围墙遗址处发现风化了的灰土块,高约0.8米,宽1米余,上下中间有缝,可以看出灰土块的成分是石灰、黄土和沙子。

  该村65岁的马洪平说:1973年他家盖房子,拆了途经他家的一段围墙,他家盖的房子后墙就坐在围墙的根基上。他清楚地记得围墙上拆下来的夹灰坯长约0.8米,宽约0.6米,厚约0.4米。

  该村88岁的翟慎平老师说:1941—1942年间,从他家地里取土,拌灰土打坯,维修小北门的围墙。围墙高5米,厚0.8米。村人有说围墙重点加固的地段墙厚1米、1.5米、2米不等。

  翟慎平老师还说:南围墙靠河边的低洼地段,为了防止河内发大水冲击,围墙根基用庶石砌筑,上面用灰土坯砌筑。围墙设有7个门: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小东门、小西门、北便门。四个大门是进出村的主要通道,都是砖石结构的高大门楼,高7米,宽4.5米。石砌约1米的根基,上面砖砌到顶。门楼为上下两层:下层是门洞,供人车通行。圆拱形门洞高3.5米,宽3米,进深2.5米。门洞内有两扇门。

  上层是一间起脊的房子,用作守卫的望楼。房子朝向围墙外面的墙上有两个瞭望孔。在围墙里面,门楼一侧有一斜坡可登上门楼二层上的望楼,以便值守人员防风避雨。小东门、小西门、北便门都是敞口门,门上没有遮盖。小东门、小西门门口宽约2.5米。门两侧各有一个垛子,垛子上各有一扇门。北便门最小,门口宽1.5米多,最多不足2米宽。方便村人进出上坡劳作。

  围子墙里面,北门西侧约80米处,靠近围墙,用木棍架起了4米多高,长宽各2米的瞭望台,瞭望台矮于围墙,从外面往里看不见瞭望台,人站在台上刚好看到围墙外面,以加强瞭望防守。

  村上把各家各户的青壮年组织起来,以7个门口、瞭望台为值守点,制作成值守牌。就近分组划片,户户轮牌,轮流日夜上岗防守。每组至少两人,这一户的青壮年持牌上岗,下岗后将牌传到下一个有青壮年的户,依次相传。

  遇到战乱、匪患,关闭所有的门,村民登上门楼上层的望楼和瞭望台、围墙顶巡逻防守,保村卫家。

  西周河自村东向南,至村西南折向西,经南门外,向西流入孝妇河。西周河成为西周村外的一道天然屏障。为方便群众过河,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南门外河上修桥,长10米,宽3米,高1.5米,3孔。同年,在东门外河上修桥,长10米,宽3米,高3米,1孔。村人习惯的叫东门桥。因桥旁有夏姓居住,故又叫夏家桥。

  靠一村之力,夯坯砌筑1025米的围墙,近5000多立方米的夯筑体,筑起了坚固的防御屏障,俨然像一座城堡,等于给村上建了一道小长城。没有机械,全靠人力,非常不容易。

  西周村用夯筑的灰土坯砌筑得围墙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是先人的智慧、创造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该村先人们在战乱年代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

  建围墙的方法和所使用的材料材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居住地用围墙自卫防御,最早追溯到距今6000年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

  石灰是一种人类最早使用的胶凝材料。在公元前7世纪,中国开始广泛使用石灰。公元前5000—3000年之间,从仰韶文化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使用人工烧制的石灰石。

  至少在西汉早期,就已经使用类似后称“三合土”(石灰、粘土、沙子)的石灰混合材料,加固效果很好,成为古代版的“混凝土”。至明代将三合土使用于建筑,清代得到广泛普及。

  用石灰、沙子、黄土加适量的水,作为建筑材料,有特殊的效果。黄土质地疏松,空隙多,含水量大,承载能力差。掺上沙子能增加强度。生石灰是氢氧化钙,属碱性。遇水会变成熟石灰。黄土含有腐殖酸,与石灰拌合后在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作用下生成碳酸钙。能提高土壤的固结性和抗冲击性。经过夯实增加了密实度,获得较高的强度。具有坚固耐久,防潮,不易风化的特点。而且三合土越在阴凉潮湿的的地方阴干了,越坚固结实。

  两边夹上木板,中间填上三合土,分层夯筑围墙的技术,在古代叫“版筑”,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筑墙技术,有悠久的历史。现已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记载: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已经出现了夯打的居住面,有了夯土,应用到地面上,就发明了“版筑”。同一时期,北非和西亚却只有泥砖,而没有版筑。

  版筑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中之独特的长项。版筑技术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商代得到广泛传播,战国时期最终形成完整的版筑技术体系。

  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记载:版筑施工,需先立两边挡土的长板,堵在两边的木柱则名桢。为了防止挡土板移动,在板外立桩,名榦,并绕过两边的桩用绳子将挡土板缚紧,此绳名缩。夯完以后,砍断缩绳,这道工序叫斩板。明代《天工开物》中专门对版筑场面有图。

  夯筑灰土坯建造围墙,比版筑施工更方便操作,是板筑技术的延续和发展。版筑在各个时期使用的夯具各有不同。

  最早使用的是木夯。在东、西周时期广泛使用,但随着石质和铁质夯具的出现,木夯逐渐减少。

  石夯在战国秦汉时期数量最多,应用最广泛。在仰韶时期的半坡遗址周围已有使用,证明当时已掌握了夯筑技术。

  铁夯,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秦汉时期逐渐大量使用铁夯。铁质夯具的使用使得夯筑更为高效和有力。 

  淄川地区至清代夯筑墙体基本使用的是石夯。有单人使用的石质夯锤,当地人叫杵头。夯锤有圆形或方形,朝下的夯面是平的,顶面有孔装一竖杆,杆顶端装一横杆,双手提起,用力摔下夯筑。用来打坯,铺地,筑墙。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材料、建筑工具、建筑技术都有了更新和发展。土坯房都变成了砖瓦房和楼房;三合土逐渐被钢筋混凝土所替代;人工夯锤被机械电夯所淘汰。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

  进入和平年代,人们过上了安稳日子,村围子失去了当年的作用,成为历史的见证物。

  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村上人口不断增长,需要扩建住房,围墙逐步被拆除,但村人依然口口相传历史上修围子的故事和佳话。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