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河官坝话今昔(上) | |||
|
|||
|
|||
白富远 再走般河重游官坝,更加激起我对般河官坝的热爱、回忆、了解与期盼。般河在我心中更加厚重,并充满了希望与幸福感。诉说般河官坝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如今的般河官坝已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 从解放初到现在的70多年里,般河、官坝的变化在我心中的记忆是永远忘不掉的。因我从小家住在县府西墙外,从童年到般河岸边玩水,到上学来往于淄城大街上,引般河水入城水渠上玩水。从参加农业生产用般水浇地灌田到带领村民在般河上建拦河坝、建抽水泵站、埋设抽水地下管道,打机井、修水渠的几十年里,尤其是后来搬迁到般河岸边居住至今。在退休的20多年里,我参与了般河官坝及两岸的改造建设走访,调查,建言,始终心系般河及官坝的变化,并绘制了般河流域示意图,生活在岸边的我和般河官坝的感情太深太深。 “般河官坝话今昔”一文,主要是向大家推荐介绍般河下游与官坝的前世今生的变化。共分五个部分:一、般河之水源远流长;二、历史遗产般河官坝的兴建;三、解放后加固加高官坝,引般河水入城的奇迹;四、引般河水入小李水库工程;五、二十一世纪般河官坝旧貌换新颜。文稿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 一、般河之水源远流长 般河是淄川的源泉,是般阳古城的根脉 ,般水从远古走来创造了般阳古城的历史,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养育了般阳儿女。县志记载:“淄川古称般阳,因筑城在般水之阳而得名。”古般阳县城来源于般河。 般河干流长达28.8公里,流域面积达123.2平方公里,属山溪性河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千百年来般河两岸百姓引般水浇地,取水劳作,生活,从西河、龙泉、洪山、城外,就有众多引水渠、塘坝,从原始的人力提水,水车井鸳鸯罐到以后的泵站,管道,建拦河坝,人们饮用着般水而生活。自古般水润般阳,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般河为淄川的社会经济文化,城市乡村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她养育了两岸儿女,造福于淄川人民。 般河位于淄川中南部,为东南西北走向,主要水源来自“龙泉镇志公山渭头河般源桥附近群泉”,干流源头发源于“西河镇薛家峪龙凤山齐长城脚下的峡谷内神泉处。”此处东南峡谷深山密林山峦起伏灌木丛生,夏秋季节雨量充沛,多条山涧滴水成泉,小泉汇大泉,大泉成小溪,小溪变支流汇流成河,一路往西北奔流而下。先后汇天晴湾泉群、谭家泉群、羊沟泉群等众多泉群,在志公山下般源桥处,数里河道中百泉齐涌,大如趵突泉,小泉无数从地下涌出,日夜不停,长年不断汇流成河。 般河一路往北,汇集来自龙湾峪苍龙峡的支流。在天台山脚下,汇龙西湖群泉。沿文峰山后经尚庄、北旺、麓村又汇集大土屋、小韩庄的支流。往北又来到前来、马家庄、涧北崖、三角对立的高突坡下庵子崖。又与来自洪山五松山南部省庄、土峪、小田庄的般河支流,形成了般河流域中的“般河湾”。般河往西一路奔流跌入官坝下,低5米的断层形成瀑布,又穿越窑头庄南,往东急转又西东北下的神仙府泉群,水流量巨增,此处古人称是神仙住过的地方。窑头庄不大,四面环水,绿树成荫,处处喷泉水,河边庄南有观音堂,南北又有大小神仙府。那坚如磐石的石硼直插河中心,水面下是3-5米的深湾,哗哗的急水声日夜不停,盛夏清凉湿润,四里八乡百姓来此烧香拜佛、取水、游玩,以此窑头庄闻名于古城。 般河从窑头庄往西入古城南穿越灵虹桥,直奔龙湾。县志记载:灵虹桥西北岸有“山泉”一处,桥南路东有“三官庙”一处,曾因般河洪水冲走了三官庙的神像,多年后而庙消失。龙湾崖处西岸是高高的石硼崖,崖上是古城墙龟头东的一个城墙角,二十多米高的角楼,十分险要,看上去像似长城的老龙头。般水激流南折跌入低5-6米的龙湾形成瀑布而水声震天。龙湾下有深湾,东有长达近百米的石硼崖,硼下纵深达7-8米到处泉水急涌出。邑人高珩称赞龙湾水声“如雷霆”。自古龙湾神奇险要,古时东崖上有座“龙王庙”,西崖有古城角楼,城墙内有“兴龙寺”,都与龙湾有关。般水从龙湾奔西南300多米,在叉河桥西一处高大突出的石硼下汇入孝妇河又往北汇入小青河后流入莱州湾。 美丽的般河虽不是大江大河,但她是我们淄川地区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她创造了淄川丰厚的历史文化,留下了说不完写不完的般河文化历史故事,养育了一代代般阳儿女,为创造和改变淄川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明创造了条件。 二、历史遗产般河官坝的兴建 官坝是淄川地区乃至淄博地区的历史上建立最早的水利遗产工程。位于古城东南方,距城约一公里多,官坝南北方向建在般河断层的河中心,河底与两岸上高低差10米以上,深处可达15米,两岸边上有平坦的可耕地3000多亩。 县志记载:“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知县侯居艮相度地势,于邑南三里许般河上游,筑石为堰障水绕东郭,折北而下,经东关又北门外,西注入孝水。居民灌圃种树,俗称官坝,为邑胜概。”官坝建成后百姓赞侯知县是为民好官。邑人高珩咏诗赞:“自古百年以来,井得甘泉,人饱菜蔬,利已普矣。而水绕城诸贤登第,缙绅蔚起,海岱增辉,则又诸士大夫之功臣,而文昌帝君之灵贶也。” 建官坝处断层岩石与河底断层下岩石高差5-6米,断层下南岸高突的石硼崖,有众多泉水流出,河两岸是较平坦的岩石及厚厚的土地。如今在坝外河底断层岩石上,还留有若干深半米以上的圆形直孔,据老人们讲是古人在河中打木桩,拦水引水灌田的桩孔,现在仍然清晰可见。若干年前我们的祖先早已引般水灌溉农田菜园,岩石上的桩孔是打木桩用的,访当地老人讲若干年前证明了这一点,当年的百姓建言,为侯知县建官坝为民造福提供了条件。 古城官坝引般水绕城首先是为了浇灌古城外的耕地菜田,其次又能为护城起到作用。当时建官坝筑坝障水后水位提升,首先在坝外设立坚固的分水闸,该分水闸现在仍存在。往西北沿窑头庄东南筑水渠部分砌石渠,往北挖渠到窑头庄北翟家台处分流。一条经翟家台挖深沟往北拐西绕城墙外南关片菜田,水渠过城南门外往西流入般河北菜田,在龙湾北流入般河。一条往北顺势急流过开河庄又过城东门外,经石砌的水打磨水渠,沿东城墙外到东北城墙角下,(现中医院南门处)沿北城墙下往西过城北门外,在菜园村西入孝妇河。该水渠古人们也叫东关河和北关河,实际上是一条引水渠。 绕城水渠水从官坝流出受闸门水渠阻挡,被迫由高到低顺流而下。水渠在东关建单孔迎仙桥,在北关建单孔济川桥,引水渠底宽约1.5米,顶宽2米,两渠边高宽不足1米。水渠距城墙外基约30-50米不等。 引水渠建成后,沿途各庄先后又修建了若干小水渠,城张及菜园村建了多条石砌沿街入园引般水。周边从明嘉靖至清末的几百年间,官坝引水渠都在发挥着它的作用,浇地、灌田为百姓所用。东关在小王庄西、建了在后沟北往东过水的木水槽水渠,浇菜田约30多亩。 到清朝末年,泉龙庄“田公”(田旭臣)(在清光绪12年)公元1886年间,带头捐款在城东北城墙角外,苇沟河上建一座上下两用的石桥引般水入泉龙村南。该桥南北向桥下洞过东关苇沟河水,桥上南北引般水入泉龙,桥名“灵雨桥”(现中医院南门附近)。般水浇灌了泉龙村内外的耕地及菜田300多亩,并在村内顺南北铺石路,又往西皆全村流般水。还建水池水湾,使泉龙村呈现小桥流水的盛景,这景色一直到上世纪末才消失,成为泉龙村的一个亮点,并记入淄城镇志。引般水绕城水渠,总长约6000多米,灌溉农田、菜田达千亩左右。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还利用水渠附近高低差的优势,依水为生,与水相伴。分别在窑头、开河、东关、城张、北关、菜园建大小不同的水打磨,用来磨粮,弹棉,服务于民。春夏秋季城外,处处小桥流水,杨清柳绿,鸟儿枝头叫,鱼虾河中游,水磨呀呀响,好一派田园风光。更有的户开门引水入院建起了若干庭院、竹园、小花园等,成为嘉靖年间的佳话,邑人将官坝引水渠列入了古城“二十四景”之一。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先生咏诗赞:“般河前碧映沙清,芦获潇骚雁鹜鸣。细柳常依宫如发,夕阳多处乱流明。来丛远树仍穿郭,去作长溪更绕城。村舍开门全进水,谁家修竹傍墙生。”几百年来,引般水绕城的水渠,始终为民造福,百姓称赞。至今引水渠做出的贡献仍然铭记在一代代百姓的心中。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