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冬季酥锅香

发布日期: 2024-12-03 09:15:24 浏览次数: 字体:[ ]

宋玉谋

  酥锅是淄博当地一道传统名菜,过去多在立冬后或春节期间制作食用。

  淄博酥锅主要时兴于博山和淄川一带,只是博山更传统些,且博山大多会放入鱼,多以鲅鱼为主,名曰酥鱼锅。而淄川一带做的酥锅大多不放鱼,也许那时候淄川没有博山工业发达,生活水平没有博山家庭条件好的缘故。有句俗语:“穷也酥锅,富也酥锅,没有酥锅不叫过年”。又有“家家做酥锅,一家一个味”,不论家庭条件如何,春节前,博山、淄川一带大多数家庭都会做上一锅酥锅,只是酥锅的食材原料不一样罢了,但海带、莲藕、冻豆腐、白菜帮,这些食材还是必须的。而家庭条件不同,大都体现在猪肉、猪蹄、排骨、鸡鱼这些食材上。家庭富裕的,就放入猪蹄、排骨或鸡肉等;条件差点的,即使不放猪蹄、排骨等,也会放上几块大棒骨或肉皮,不然做出来的酥锅油水少,没有肉香味。

  小时候,我家里有一口很大的砂锅,每年春节前,父亲都用这个大砂锅做一锅酥锅。那时候没有冰箱,赶在春节前做好的酥锅大都放在闲置的一间西屋里,似乎那个时候的天气比现在要冷的多,那酥锅在冷屋里放上十天半月也不会坏。这一大锅酥锅加上父亲提前做下的炸菜,全家七口人对付半月二十天绰绰有余。因为那时候的经济条件有限,父亲做的酥锅大都用大棒骨平铺垫在锅底,这样能够起到一个支撑作用,以免糊锅。其它就是海带、莲藕、冻豆腐或炸过的豆腐,再把肉皮切成小块放入,放些葱姜。父亲还会用一块蚊帐布做成一个小布袋,装入花椒、八角、茴香之类的香料放入锅中。这些食材堆的满满一大砂锅,再沿砂锅的内沿围上一圈白菜帮子,最后把提前兑好的酱油、醋、料酒、白糖和盐倒入锅中,几乎不用加水。因为加入的汤料,还有经过煮炖后白菜会渗出一些汤汁,这些汤汁已经足够保证不会干锅,甚至刚开锅时汤汁会从锅中溢出来。这时候可用勺子把汤汁撇到一个盆里,并改为慢火、文火,待锅里的汤汁熬的差不多时,再把盆中撇出来的汤汁慢慢倒回到锅中,用文火把所有汤汁都熬到那一锅菜中,这样做出来的酥锅才够香、够味。

  过去做酥锅,尤其在农村,春节期间既是方便招待客人,也是为了解决一家人就菜吃饭的问题,所以那时候做的酥锅大都偏咸。父亲做酥锅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会轮流帮着续柴烧火。开始先用急火烧开锅,然后转入文火慢慢熬汤,直到父亲把撇出来的汤汁慢慢倒回到锅中后,我们才会完成烧火的任务。此时,父亲便把木柴往炉膛中续添一些,再把炉子周围的柴火收拾干净,人才能离开一会,中间也会过来看一看,以免柴火掉到炉膛外面。待那炉膛中的木柴自个烧完,这一大锅酥锅也就做好了,前后三五个小时甚至是一宿。如此酥锅中的食材又酥又烂,香味很浓。放凉后再吃,更是别有一番味道。

  现在条件好了,做酥锅用的食材不再像过去那样“清淡”了,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口味放入排骨、鸡或鱼。也许从小没有吃过酥鱼锅的缘故,一直以来我对放入鱼的酥鱼锅很反感,主要不习惯那个“腥”味。因为酥锅大都凉了吃,而放了鱼的酥锅凉了后腥味更浓。有一年,做酥锅从来不放鱼的父亲,竟然破天荒地买了鲅鱼做了酥鱼锅,而我们姊妹五人没有一个愿意吃那个腥味。为此,娘和我们几个轮番对父亲数落。父亲只是似笑非笑,说,不愿意吃,下次不放了。因为大家都不愿意吃,看着那一锅酥锅,父亲又怕浪费,只好一个人天天吃酥锅,从那之后,我们家做酥锅从不放鱼。至今我做酥锅也不放鱼,而且在外面吃饭,有人点了酥锅,我都会看一下是否有鱼,有鱼的我基本上不吃,偶尔夹一块莲藕和海带吃,也就那么一丁点。也许这是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口味吧。

  现在做酥锅,已不再守在土灶旁续柴烧火,而是用煤气灶,且大多用高压锅。虽然比过去做酥锅方便得多,但总觉得少了一些味道。也许少的是土灶的柴火香味,或许是蹲在土灶旁那份期盼吃上酥锅的心情。每次做酥锅时,感觉不仅仅是在做一道菜,而是小时候守在土灶旁续柴烧火的烟火情和亲情的回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