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峨庄的乡音和方言

发布日期: 2024-03-12 09:12:50 浏览次数: 字体:[ ]

  张波

  一

  乡音,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一个地方人们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语言交流习惯,它又是可以烙在一个人生命里的语言印记。有的人一辈子乡音不改,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无改鬓毛衰。两个身处异地的同乡人,一听对方的口音,就知道碰见了老乡。你要常年在外地生活,一回到家乡,身边那浓浓的家乡话,像醇和的老酒,像动情的音乐,让人沉醉其中。

  峨庄嵧这个山谷里的人,因为地处偏僻,现代文化和语言的介入相对迟缓,所以保留了许多旧时的语言习惯和元素。翻看蒲松龄的俚曲和《日用俗字》等著作,现在淄川城一带的人,对诸如驴驹嘴、湿葛拉蔓、水瓦笟菜等词汇,可能不知所云。而这山谷里人家,大人小孩,对这些野花野草,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清代地方志物产中提到匣匣子、鹂头子等鸟类,在这里还是这么叫。语言习惯,一定区域内的人从前的相似度是很高的,因为改变或坚守,才有了差异。

  这里的乡音,与博山、淄川话有区别。语音上,没有博山、淄川话尾音把“子”的“呃”化。发尾音的“子”时,声母把Z改成了D,韵母i改成e,发音似“的”。语气助词,博山、淄川多Liao、Lian;峨庄话多Lao、Lan。

  用一句对话就能区别其中的差异:

  书面:“你吃了么?”“我吃了。”

  淄川博山:“你吃Liao么?”“我吃Lian。”

  峨庄:“你吃Lao么?”“我吃Lan。”

  当地人讲话(特别是女性)还有个显明的特点,就是把该强调的词汇,拖长了音节来表达,以加重语气:

  “他这个人这~~是咋着回事?”(对某人的行为不理解)

  “你这个人刚~~着犟唻。”(强调对方的执拗)

  拖长的音节,又带着起伏,听起来有戏剧道白的韵味。这也许就是古风所遗了。

  从前淄川洪山一带瞧不起东山里人,说他们说话“山”、艮。然而让外地人听起来,把“子”音“呃”化的淄川博山话,也是土得掉渣!所以,乡音不能用高雅和粗俗来区分。它只不过就是一种带有地域特点的交流方式和表达习惯。

  二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历史存留,是民俗的活化石。它能体现生活形态和表达方式。

  说到淄博方言,不得不提到这几本书:孟庆泰、罗福腾的《淄川方言志》,钱曾怡先生的《博山方言研究》,于中的《淄博乡音乡俗》。前者是聊斋俚曲研究的阶段成果,极具权威性,收入方言两三千条。钱于两位则都曾长期研究地方语言,钱曾怡先生是山东大学的教授,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成为地方语言文化的宝贵财富。这几本著作中收录的方言,涵盖了淄博大部分地区,读来让人非常亲切。

  淄博方言许多是古风盈盈的北方官话方言。比方说,把男孩叫“小厮”,把吃的东西叫“饭食”,把等等的、一类的叫“伍的”,把屋墙上放东西的小阁窝叫“磕坛”……但十里不同俗。峨庄嵧-夹桑谷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方言和淄川博山又有些许差别。山里人固守了更多前朝的语言遗产,将其保留到现在。或者说,有些老一辈的语言,城里人、大地方的人放弃了,他们还在沿用。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媒体的引导,年青一代正在逐渐淘汰方言,他们要么掌握的方言词汇越来越少,要么有意识地选择不说方言。也许再过多少年,方言就成了逝去的时空里的东西。

  这里收集几例前边提到的几本书没有收入(或收入过、相似但有异议)的峨庄方言,权作玩味。

  鹞鹰:指小孩子顽皮、不听话,像鹞子和鹰一样自由自在,难以驯服。如:这孩子真鹞鹰,跑满庄。

  尾(读Yi)巴连子:伙伴、整天在一块玩的好朋友,像有尾巴连在一起一样,形影不离。如:他们这几个人,都是尾巴连子。《博山方言研究》作“一把连”。

  冗过:有空、有时间。冗就是忙,冗过就是繁忙过后。如:等我冗过了,就去找你玩。《淄博乡音乡俗》写作“笼过”,《博山方言研究》《淄川方言志》写作“拢过”,都不恰当。淄博话声母R和L不分,“笼”“拢”,当为“冗”之误。这是一个古意浓浓的词汇。

  刚着(读Zhuo):很、非常:这辣椒刚着辣来。博山、张店说“刚”。

  丁霎霎:很短的时间。如:你在这里等等,我丁霎霎就回来。也作“一霎霎”。

  安偎的、安偎偎:多形容小孩子或动物老老实实不闹动静。如:他安偎偎地坐在那里。博山、淄川话则讲“安稳稳”。

  愁烦:忧愁和烦恼。如:看病没有钱,怪愁烦得慌。京剧《野猪林》林冲夜奔有“往事萦怀难派遣,荒村沽酒慰愁烦”的唱句,想来这也是一个古词汇。

  巧烦:比喻人巧嘴,会说话、能说话,以致有些讨人嫌。如:这小孩嘴还真巧烦来。

  收收:把东西藏起来,不让人看见。如:来了人了,你把钱收收起来。

  藏藏:藏起来。如:你藏藏起来,别让他看见(用于人)。你把炮仗藏藏了那高处(用于物)。

  妙相:身体在运动时灵活、协调。如:他爬树真妙相。

  演恣:捉弄别人获得乐趣。如:你这么大了,别演恣小孩。

  老家仙(千):戏指家族里年龄大的人。如:这果子,俺那老家仙没吃一回,叫他尝尝。

  澡洗:下水洗澡、游泳。如:走,咱下河澡洗澡洗。古人有“澡雪”“澡身浴德”之说。乡人不说洗澡而说澡洗,意蕴高古。

  打堵门:有理却说不出话来。如:她那一句话,气得我打堵门。

  倒漉:频频用器具盛水倒水。如:小孩喜欢水,他倒漉一下晌了。

  猫食:老鼠。人们厌恶老鼠,这称谓有诅咒的意思。

  乌擦擦:天刚要黑,或天刚要明。如:(傍晚)这天都乌擦擦了,咱该回家了。(黎明)这天才乌擦擦,再睡一觉。

  张么着(平声韵):这样。如:你跟着我学,就张么着干。

  张么着(上声韵):赶快。如:人家在前头走远了,你张么着走。

  证果的:真的、被验证了的。这应该是从佛教化来的词语。如:这糖证果的刚着甜来。淄川话讲“真果的”。

  顿昏:寻思、琢磨。如:他那句话,叫我顿昏了半天。

  裹闹:柴草屑类的垃圾。如:他屋门口净些裹闹。

  仰日翻天:指物品置放无规律不整洁,环境很乱。如:他家里仰日翻天的,从不拾掇。

  磨把棍、碾棍:推磨推碾用的木棍。

  狐脂狗油:拿不上台面的东西。如:家里来客了,得弄两个好菜,不能狐脂狗油的。《博山方言研究》作胡之狗由,不准确。

  轰轰:头晕。如:喝了两盅酒,就试着轰轰了。

  漥(Wa)冻:把肉、骨头、鱼等熬汤,冷成冻。

  遵矩:行为拘谨,不越规矩。如:这个小孩,很听话,到人家里很遵矩。

  燊炉子:用木柴把煤炭引燃,点着炉子。

  搿伙计:处朋友。如:他这个人喜欢搿伙计。

  搿伙:搞暧昧关系。

  掐索:在一个方面习惯性地捞好处。如:儿子不争气,光来掐索他爹那两个退休金。

  抠茬:一是形容动作,即抠。如:这棵树根大,挪的时候大往下抠茬抠茬。二是形容行为,近似“掐索”。如:他儿子常回来,就是想抠茬两个钱。

  捞摸:捞取、攫取。如:那个老婆上坡,猪草、药材、瓜果,啥都捞摸。

  上前:帮忙打架。如:哥哥和人打架,弟弟去上前。

  朝不住:面对面打架打不过。如:他那么壮,你朝不住他。

  朝住:打架打得过。如:你别看他个子高,我蛮朝住他了。

  啕叫:叫唤,哀嚎。如:那狗断了腿,啕叫了一宿。也指有些过火的要求。如:他整天啕叫着要吃韭菜盒子。

  脓灌:伤口化脓或瓜果内部已腐烂。如:他受伤的指头,都脓灌了。这瓜都脓灌了,不能吃了。

  犯误或犯了大误:言语或行动引起别人不愉快或极不愉快。如:上人家里别乱摸东西,人家犯误。他一听这话,犯了大误!

  直实:直爽诚实。如:他这个人说话办事很直实。

  显怀:女人怀孕已能看出来。如:她都怀孕好几个月了,还不显怀。

  嫌巴:怪记、讨厌、嫌弃。如:你随便坐,别嫌巴俺家里乱。

  攮悠:用锐利的东西慢慢钻开物体的表面。如:拿锥子在葫芦上攮悠两个眼眼。

  跷二古董:跷蹊,罕见。如:他就爱玩乜些跷二古董的东西。

  邪二古董:形容人脾气或行为古怪。如:他就是邪二古董的个人。

  跷蹊铃铛行:稀奇古怪的(东西)。如:他就爱玩乜些跷蹊铃铛行。

  上邪:犯脾气,闹情绪。如:这孩子,还不来吃饭,光顾着上邪了。

  方滚热:东西烫人。如:这地瓜方滚热,你别烫着嘴。

  咧拉巴酸:非常酸。如:这杏还不熟,咧拉巴酸。

  活过不的:生活艰难,要过不下去。如:从前,一有灾害,老百姓就活过不的。

  妄昏识度:老年人记忆、识别等出现障碍。如:人上了年纪,就妄昏识度的。

  惹治:招惹,戏弄。如:那老汉子就好惹治小孩。

  浆饱:种到地里的种子因为水分过于充足,腐烂不能发芽。如:下了着这几天雨,天又冷,种的黄瓜都浆饱了。

  薄板台:光滑平整的山岩石(表面)。如:我在山上薄板台上睡了一觉。

  上嵧:山谷的上段。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口语是传达人类情感的一种形式,而文字则是语言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多姿多彩的方言,是人们交流和表达情感的日常方式,它们许多词汇无法落成标准的文字。因此,只有使用它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它的妙处。如果幅员广大的国土上没有了千差万别、千奇百怪的乡音和方言,我们的语言会多么单调乏味!

  ——你别犯误,别嫌巴,别撇撇嘴,俺山嵧里人家说话,就是刚着直实!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