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苗家窝传说

发布日期: 2024-04-24 15:01:18 浏览次数: 字体:[ ]

  站在城区高处西望,极目处有一群山,最高峰名曰奂山,山正东有一村,名曰苗家窝村。苗家窝村属钟楼街道,距淄川城5公里。原来属于黄家铺镇,后改为钟楼街道。辖区面积5000亩,人口约1500人。

  相传元代建村,最早是苗姓人在此居住,后来又有胡、郑二姓氏,至明代大迁徙时,村中已经无人。赵姓自直隶枣强县迁来此地,陆续又有贾、王、吴、傅、吕、白、袁迁来定居。洪武年间的大迁徙,淄川人有大半是枣强县迁来,淄川邵氏就是,其先祖福杰公自枣强县迁居岭子镇朱家庄(诸葛庄),至今已经繁衍23代。笔者见过赵家、王家的族谱,都是记载枣强县迁来,枣强县应该是一个移民集合点。赵姓刚迁来时,见四面环丘,又见村中还有苗家人的祠堂,遂以“苗家窝”命名。

  早在黄家铺乡时,就有一句顺口溜“贾村没有姓贾,苗家没有姓苗,夏庄没有姓夏。”但是东边邻村苏相桥村就有苗姓人,而且是该村主要姓氏。仅仅是一丘之隔,苗家窝村就再没有苗姓人。

  为什么苗姓人没有再回来住呢?这里有个荒诞的传说,说是因为村南的那两座山。在苗家窝正南有一座山,名曰南山。从村中看去,南山比奂山还高大,有泰山压顶之势。奂山终年香火不断,游人如织,所以草木稀疏;南山则幽辟少人,草木茂盛,离村又近,像一尊玄关立在村南。奂山是淄川的门户,南山却是苗家窝的门户。村民在南山下有山神庙供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山的南面,还有郝家村的一座山,名曰“坟山”。坟山与南山并列,旧时称为:“前苗山后粪山”。站在凤凰台上西望,它们像一对双胞胎。之所以叫坟山是因为,这里是埋死人的乱坟岗。“坟”与“粪”同音,苗家人就叫“粪山”,慢慢周围的村子,都叫它“粪山”。“苗”就是庄稼的幼苗,“庄稼不使粪,就是瞎胡混”,“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苗有了粪当然长得旺,苗姓人从此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渐渐的邻村人不干了,嫌“粪山”不好听,“坟山”也不吉利,见两山并列就叫“双山”,慢慢的大家见“双山”这名字文雅又贴切,于是都认同了这个名字。可是苗家窝的苗姓人,从此灾祸不断,渐渐人丁稀疏,苗姓人发现,“双山”与“霜山”同音,幼苗遭了霜,不死也是伤,就想改回“粪山”,可是山是邻村的山,自己说了不算。再者名称一旦叫响了,怎么可能改呢?无奈之下,苗姓人只能举家搬迁,从此苗家窝村,再无苗姓人。

  这肯定是后人串联想象出来的故事,想来应该是逃避战乱或者文字狱株连九族有关,具体早已无从考证。

  苗家窝是个有山有水的美丽村庄,这在整个黄家铺镇是首屈一指。解放前苗家窝四面有围墙,有四个围子门,各有门楣,镶有匾额。南门“盩厔”,东门“物润”,西门“凝瑞”,北门“天恒”。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山水弯曲的地方曰盩厔,盩厔正是对苗家窝南门的真实写照。

  据母亲回忆,至1958年前,除了南山有山神庙,奂山的那一众寺院外,村中还有两座庙。一座在村正东东头坝,名曰龙王庙。庙旁有水井,现在井还在用,井紧临七星河,每到大水就灌井,所以水质一般,只做洗漱不饮用;村西头有土地庙,比东头坝的庙大,庙前有泉,水质甘甜是村子的主要用水来源。这些庙都在1958年拆除了,随风飘散在岁月的烟尘里。

  一块拆除的还有,奂山顶上的碧霞宫、玉皇殿、白衣阁、药王殿、钟鼓楼,以及变成了炼铁炉的奂山寺院。庙宇寺院不再,只有一块“奂山庙遗址”的石碑,向人们昭示着它曾存在过,辉煌过。但每年的三月十五奂山庙会还如期开,每年桃花盛开时,“十里烟村花似锦,一行春色柳如腰”“游客登山真兴寄,海棠插鬓醉吹箫”,大家若此时来,还能见到当年的盛景。

  村中除了紧邻七星河的几个井和泉,还有赵家井、吴家井,傅家井在村里大街中间。井,是人工雕凿,有数米深,吴家井已经弃用,但赵家井还在使用。每隔几年,大家还自发组织洗井。村外沟壑中有诸泉,泉,是天然形成,比较出名的有馍馍泉、上河头、和尚泉。馍馍泉发源于南山北麓,属于我们四队的地界,所以我最熟悉。记忆中大旱年景干枯过一次,只有一次,其余终年流水潺潺,滋养了我的童年时代。馍馍泉往北,一路还有很多泉,有张家园、瞎老婆湾、闸刀湾、东沟。在遥望山前与七星河交汇,是七星河的主要支流。和尚泉是奂山下最负盛名的“神泉”,蒲松龄的作品中多次提到过和尚泉,是他几十年赴济赶考的见证。山上焚烧炉香火缭绕,山下龙泉沟的和尚泉流水潺潺。上河头是七星河的源头,记忆中没有干枯过,母亲说她幼时去奂山,老远就听见泉水喷涌而出的“咕嘟”声,水柱斜着喷出有二十厘米远。到我爬奂山时,就只有涓涓细流了。唐梦赉有诗:

  《苗家窝至郝家庄诸泉》

  雨余度壑听潺湲,一夏山城近掩关。涧树经秋浮岸长,鸣泉出谷灌畦还。匡庐三叠石屏下,明圣诸峰天竺闲。久埃菟裘占此地,便来消夏亦银湾。

  鸣泉,指的就是上河头发出的响声。唐梦赉说此地是告老还乡,隐居消夏的好地方。一定是这里的美景打动了他。

  有山就有水,有水就一定有桥。龙泉沟上有桥一座,无名。是奂山古道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古道渐次荒芜,只留作上坡才走。东沟河有桥曰“光明桥”,是用红石头、白石头砌成的一拱桥。石头都是就地取材,“光明桥”三个字也是用白石头雕刻的,是阳刻。该桥是出村的主要道路之一。七星河在出村的地方有座桥曰“望仙桥”,也是用白石头砌成的一拱桥,早年有块石碑记载此桥。后来在旁边新建一座可通汽车的水泥桥,曰“星河桥”,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出村主要道路,新桥现在也荒废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由南向北新修一条环村路,七星河上修建一座“兴隆桥”,有年发大水冲垮了,村里立即就修复了。

  村里还有几座无名又简易的石桥,西头庙泉南边有一桥,原先就是一块三米左右石板架在七星河上,石板紧贴河面,此桥通往“小苗家窝”。再往东有一桥,离河二米高,用五块长石条拼成,此桥通往盩厔门。继续往东又是二座紧贴水面的石板桥,只一块石板搭成。东头坝有一座东西向的石桥,紧接着又是一座南北向石桥,此桥转弯过“物润”门通往“小王家庄”。

  小苗家窝在上河头,小王家庄在遥望山北,鬼子占领大苗家窝后,为了便于管理,将三村合并为一村,最终形成今天的苗家窝社区。

  今天的苗家窝社区,南有淄博师专;东临工业园区;西有奂山盛景;村居保留原貌,临水而居。在村两委带领下,正乘着新时代的阳光大步向前!

   作者:邵  波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