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建筑老街区—— 蒲家庄:游蒲翁故里 感悟聊斋神韵 | |||
|
|||
|
|||
在蒲家庄古街的青石板路上听一段聊斋俚曲,在蒲松龄故居里读一段《聊斋志异》,在聊斋园景区里追寻狐仙踪迹……近日,记者探访洪山镇蒲家庄古村落,感受一砖一石、一房一瓦、一街一巷留下的光阴故事。 古建筑老街区,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也是外乡人眼里的风景。蒲家庄约建于宋代,建村之初因村内有古槐三株而得名“三槐庄”,明朝初年因村东有井,井水常溢,被称为“满井”,村名又改称“满井庄”,明代中期,以姓氏改称“蒲家庄”,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 蒲家庄现今仍保存着完整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百年以上的建筑 6座,五十至一百年间的建筑 14座,村庄原有土围墙,并建有4个村寨门。淄川区洪山镇蒲家村党委委员蒲先勤向记者介绍,这四个寨门东门名仙乡、西门名平康、南门名葵阳、北门名景徵,从西门进东门的这条古街还保留着古朴的样子,对游客来说很有看头。蒲家庄还有个老围墙,虽然围墙南边已经没有了,但北门那边保留的这段围墙是明朝时期所建,大街上也有不少古建筑,吸引着游客驻足参观。 从平康门进入村落,是一条贯穿东西的青石板路,狭长的道路两旁栽种着古槐和垂柳,两旁的农舍或高或矮,或明或暗,青砖门楼、灰瓦房,虽有不同程度损坏,却依旧透着古朴和沧桑。 蒲松龄故居坐落在大街的中心位置,一株巨大的垂柳从院子里探出身来,好似迎接远道的来客。故居的门洞为典型的中式风格,有檐有角,青砖灰瓦;门楣上方悬挂着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整个院子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内瓦舍茅屋,花丛瓜架,既有书屋情趣,又有农舍野味。穿越百年,现在的故居已成为一处初具规模的蒲学研究阵地和闻名的旅游点。 蒲松龄纪念馆宣教文创科副科长韩琳丽告诉记者,蒲松龄纪念馆与整个村子的格局和风格还是很统一的,就是明清时期的北方四合院。纪念馆跟蒲松龄故居馆居一体,有七个院落,十间展厅,是聊斋文化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展示中心,致力于聊斋文化思想内涵的挖掘、宣传和传承教育。 “聊斋热”以来,蒲松龄第十一世孙、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和他的团队或在聊斋园里的柳泉边、或在蒲松龄纪念馆、或在蒲家庄村的文化广场定期免费为游客表演《银纽丝》《玉娥郎》等聊斋俚曲剧目。伴着俚曲宛转悠扬的曲调,古村落平添了不少韵味,游客们对于聊斋文化的理解也增加了新的维度。 天津游客李先生表示,来到蒲家庄感到这里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当年老先生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创作,留下这么多故事和传说,这对读者来说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财富。 初夏又至,聊斋宫、聊斋惊梦、聊斋夜游等厚重如醇、鲜活可亲的文旅新场景正蓄势待放,蒲家庄是古朴的,也是崭新的,它将继续用文化和热情充盈游人的诗和远方,继续讲述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相融共生、文化遗产保护与城乡建设相得益彰的动人故事。 作者:白晓燕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