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手稿保存者介绍 | |||
|
|||
|
|||
蒲先和 将《聊斋志异》手稿带到东北的蒲价人,是否蒲松龄的后裔?杨海儒先生《聊斋手稿何以流落辽宁》一文已有阐述:“其乃蒲松龄的八世族孙无疑”。兹根据《蒲氏世谱》所载,将蒲价人及其后代介绍如下。 (一)蒲价人,字藩侯,邑庠生。配孙氏,子四:长子英灏,次子英瀚,三子英润,四子英芳。族兄生于道光八年戊子。性颖悟,帖括一见即造精遂(髓,笔者注)。然不好读,亦不好封殖,酷乐名山大川。往尝借枪手蝇头利作游历资。曾随学台考青州,落棚。宗师视为柳泉公裔,释之,赠以金归。应济属试,始补博士弟子员。后因出嗣胞叔锦堂无嗣过继堂侄,兄恐妻子争差,立券第二日即尽室偕行,赴辽东矣。时同治庚午。及光绪己卯,闻讣音,夫妇同奔丧。是岁修谱,并作撰。乙酉乃赴沈。久无音。丁未,善馆历下,始有邮政局孙生即宗代(带,笔者注)书一函。二月十七日寄,六月初八按复函,时兄仙逝已久,嫂羽化,七十六岁。己酉冬合葬于西丰县自买地内。今辛亥修谱,念及兄洒落清风,惆怅者久,况马鬣尘封,万隔苍(沧,笔者注)海。 (二)蒲英灏,配贾、郭氏。官印步瀛。子四。光绪六年庚子,擢用花翎,尽先补用都司,帮带三营,节制五营。至光绪三十一年丙午,改新法,奉天聪(总,笔者注)制徐菊人派为分董,随办奉天三省渔业。公司委员与日本争,大赔。至宣统三年始有基础。至诰封三代,俟函再序。族叔治善暂记 蒲步瀛,配贾、郭氏。子五:长子文琛,次子文琳,三子少亡,四子文瑜,五子文珊。女二:长女文彦,次女文君。字仙洲,号步瀛。 蒲步瀛,字仙洲,原(名)英灏,山东淄川人。幼业儒未成,去而入伍。光绪甲午年来奉,历充哨官、帮统等职,兼任营务处、交涉局、筹济局委员等差。爰经军民长官鲍庆裕、宋依定增名大宪,依次保花翎三品都司。光绪二十六年带队来丰,奉令镇守,遂家焉。公对于县境治安尤为注意。如东击股匪、西拒俄人,又剿刘永和(即刘单子)之忠义军,不使入境,地方赖以安全。公送有“一乡安全”“德洽军心”匾额二方,用志其功。迨后改(致,笔者注)仕归田,寓居城内,毫无蓄积,惟一襟明月、两袖清风而已。士绅感念,因会请大总统褒以匾额、银章。子二,以家境寒微,均令其习武。一充参谋,一充副官,皆英勇有父风。孙辈从事畎亩,以安农业。公常谓淄川留仙为其所自出。家藏有当日改削七才原稿四部,珍密,不轻视人。至晚年耐守清贫,大有乃祖风范。寿八十,无疾而终。 (三)蒲文珊,字佩珩。妻常日新。子二:长子惠章,次子鸿章。女二:长女延章,次女沅章。蒲延章自述情况说: “家父文珊,一八九五年生于沈阳,一九八三年卒于内蒙包头。他为人耿直,勤奋好学。而立之年即任西丰县图书馆馆长。在敌伪时期,历尽艰辛保护先祖遗墨《聊斋志异》原稿廿余年。 《聊斋志异》原稿系曾祖价人从山东携来沈阳。曾祖逝世,由祖父英灏保管,曾被其上司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借去半部。依氏因事进京,客死北京。时值连年战乱,这半部原稿遂杳无音讯,甚为痛惜。不久,祖父职调西丰,全家随迁。祖父晚年,大伯父欲私售原稿,被祖父发现追回。祖父逝世前亲将尚存的《聊斋志异》原稿交五子文珊,谆嘱其善为保管。 先父文珊对原稿尤为珍视。民国廿年,奉天国立图书馆长袁金凯通过西丰县县长冯广民商借原稿欲选印,先父为慎重计,亲携原稿赴沈,同袁氏面议选印之事,将原稿存入奉天银行保存。由于“九一八”事变,选印之事一度搁置。直到民国廿二年,才由遵化史锡化总司选印校勘之事。共选出刻印本未编入或有讹误者二十四篇,由东三省名流出资影印出版。此时袁氏已任满洲国参议,又欲由银行出钱购买原稿。汉奸陈漱六、伪中央银行行长和日本人也垂涎欲得,极力插手。先父深知如将原稿卖给他们,不仅可得巨款,还可借以飞黄腾达;如拒绝他们,打击迫害也将接踵而至。但是绝不能让先祖遗墨落入日寇和汉奸之手,他毅然回绝了。先父在给袁氏的信中说:‘仅此《志异》稿幸存,虽欲购者,但贫不卖书,古训昭然,又何忍先世保存苦心也!’袁氏也不得不承认此,说‘卓有见地,生人钦敬。’原稿终得以安然取回。但不久,先父便失去了西丰县图书馆馆长的职务。即是如此,袁氏等辈仍不死心。其子袁庆泽就任西丰县长后,向先父再三示意,其父等文吏要出重价购买原稿。更有日本人频施威胁利诱。先父不顾安危,均以已送回山东力拒之。直至光复,原稿未被日本和汉奸夺走,实乃先祖之幸也,也是家父之大幸。 一九四七年秋,西丰县解放。一九四八年初正值土改后期,农村刮起了一股农民进城挖浮财风。结果浮财无几,家中藏书却被全部拉到农村,原稿也在其中。所幸被到该地农村检查工作的县政府秘书,后升任县长、县委书记的刘伯涛同志及时发现。刘为了弄清原稿的真伪,先后八次找先父谈话,宣讲党的政策。先父感激刘伯涛救了原稿,认识到政府对文化遗产的重视。鉴于保存原稿所经历的种种风险,为长久保障原稿的安全,光大祖德,先父慨然同意将原稿交给国家保管。同时写了《聊斋原稿》和《聊斋流源考》两篇短文,以供研究家参考,并将尚存的《农桑经》残稿一并交给国家。 一九五一年春,西丰县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将原稿送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经专家鉴定,确认《聊斋志异》原稿是蒲松龄真迹,极其珍贵,遂将原稿原样加衬,用蓝绢绫包皮,装裱一新。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枫、高崇民批示:交东北图书馆保存,奖励保存者东北币五百万元(折人民币五百元)。现在原稿仍在辽宁省图书馆珍藏。一九五五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将原稿影印出版。一九八六年,辽宁省辽沈书社又影印出版了《聊斋杂记》,即《农桑经》残稿。遗憾的是,先父并未得到原稿影印本。在影印本前言中只写原稿是土改时在东北某农村发现的,没有写明由家父保管并交给国家。一九七八年,家父应刘伯涛要求,在他写的《〈聊斋志异〉原稿保存经过》一文中提出两点要求:一是要求原稿保存单位承认原稿是由蒲氏家族保管,并由蒲氏后裔上交给国家的;二是要求得到一份原稿影印本以传示子孙。可惜没有得到答复,即于一九八三年与世长辞了。在他逝世后不久,辽宁省图书馆在开馆三十五周年纪念文集中发表了康尔平撰写的《馆藏两部〈聊斋志异〉原稿的流传及入藏经过》。一九八八年,该馆刊又登载了《蒲文珊与聊斋半部手稿》一文,西丰县文化局也将先父事迹编入《西丰县文化名人录》中。”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