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这个“七一” 在马鞍山追寻红色记忆

发布日期: 2024-07-02 11:01:51 浏览次数: 字体:[ ]

听风雨飘摇,看沧桑巨变,一个民族的崛起、强盛离不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奋斗与牺牲。党的103岁生日,让我们走进淄川马鞍山,踏上一段“红色”之旅,追溯历史足迹,汲取精神力量,传承优良传统。




马鞍山位于淄川区淄河上游,主峰海拔618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分东、西两个峰顶,周围峰峦起伏,中间以狭长的山脊相连,因形似马鞍而得名。马鞍山旅游区是国家AAA级景区,有保存完整的齐长城兵营遗址,以1942年那场气壮山河的抗日保卫战名扬神州大地,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马鞍山位居山东腹地,山脚西面淄河蜿蜒北去,大道纵横交汇,谁占据了它,谁就扼住了南北交通要道,控制了淄河流域,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抗战时期,这里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通往渤海区、胶东区的交通要道,敌我双方在此展开了反复争夺。

1942年秋,日伪军纠集5万兵力,对鲁中区实行了残酷的“拉网合围式”大扫荡。我主力部队为粉碎敌人扫荡,暂时撤离了马鞍山地区,致使马鞍山成了暴露在敌人腹地的前哨阵地。




由于马鞍山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我军的小后方,所以一些行动不便的伤病员、干部家属陆续被安置在山上。当时,守山的伤病员和家属总共只有40多人。据马鞍山抗战纪念馆讲解员郎凤萍介绍,当时山上缺粮少水,打仗用的步枪性能很差,每支枪上只有十几发子弹,手榴弹也只有40多枚,战斗力量十分薄弱。

1942年11月9日,几千名日军扫荡沂蒙山返回时,包围了马鞍山,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时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一旅二团副团长王凤麟,因之前负伤被锯掉了右腿,在山上休养,担负了守山任务。

敌人在孟良台、东坡和后峪岭等山上架起大炮直轰南天门和峰顶,数架敌机配合轮番俯冲轰炸,在飞机、大炮、重机枪掩护下,大批日伪军向山上不停冲击。在王凤麟的指挥下,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都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枝枪阻击敌人,战斗到傍晚,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第二天,战斗更加残酷。敌人调用30多辆汽车,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日伪军3000多人和大量弹药,加强了攻山力量。在附近几个山头上,增加了大炮、重机枪,飞机也增加了架次,不惜血本向马鞍山开始了狂轰滥炸。马鞍山山顶阵地上,工事大部分被毁,房屋坍塌起火,但守山的伤病员和家属仍然顽强坚守。

经过两天一夜的激战,敌人以付出100多条性命的代价,只夺得了一座空山。除被俘遇难的数人外,牺牲且可查到名或姓的烈士共有27人,幸存10余人。

日军为攻打马鞍山抽调了附近各县大部分兵力,为八路军主力部队突围转移争取了难得的战机。

马鞍山保卫战气壮山河,威振敌胆,打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在淄博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作者:钟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