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龙家庄的人和事

发布日期: 2024-07-23 08:35:30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大昆仑东南一公里处有个村,古时候叫“龙家庄”。东依大奎山,西邻孝妇河。该村约建于元代,村人初以村庄地形似龙,又有两角分别伸向东西,而称龙家庄。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淄川县志》载称“龙角庄”。建国后以方位分为两村,居西的叫西龙角,居东的称东龙角。

  传说很早以前,龙家庄一带是一片大海。村东南的大堆山(大奎山)在当时的海面上只露着山尖。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载:“大堆山,县南二十五里,或作大圭山,又曰大奎山,山上往往拾有海螺,峭壁间有大铁环,故老相传,洪水时系船处。”有一条黄龙,见此处海域东南有山,海中有大奎山岛,岛上树木葱茂,花草遍地。可在海里游玩,可在岛上栖息。黄龙非常喜爱这片海域的环境,就在此定居。黄龙时常从海里出来,为人们预告风雨天灾;帮人们打渔、农田劳作;旱了,黄龙就吸海水降雨;遇大风海浪,黄龙就救船、救人。定居时间长了,和当地的农、牧、渔民都很熟悉,相处得非常融洽。当地百姓也都非常喜欢黄龙。沧海巨变,海水退去,逐渐干涸,成为陆地。黄龙卧在地上,舍不得离开久居多年的老地方。没有了海水,黄龙不久就死了。黄龙的身体成了一道土石岗,远看酷似一条龙卧在地上,有龙头、龙角、龙脊、龙尾。龙家庄自古流传至今的地名有“龙头地”“龙腰地”“龙尾地”。

  村内的郑公庙系明宣德年间(1426—1435)所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淄川县志》、清乾隆八年(1743)、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地图都载有龙家庄。孙、赵、王诸姓于明朝前、中期迁来定居。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人们都想沾一点龙的祥瑞之气。所以,迁来早的人家,就抢先到龙头的位置定居,龙头的位置很快就被占满了。迁来晚的人家只好到龙角的位置定居。居住在龙头、龙角上,就沾了龙的祥瑞之气,就会出人才。

  传说清康熙年间,西龙角村出了一个姓张的贡生。在京城与文人墨客的朋友聚会,酒酣之际,为炫耀家乡胜景之奇美,张贡生根据自己老家周围相邻的村庄和山水景致,就说:“钱(前)有一大堆(村前有大堆山),后有一万山(村后是博山的万山村),踩着龙头望海眼(龙头指该村的龙头地和博山的海眼村),此乃吾村也。”此语说罢,胜景出奇,满堂震惊。但因有“踩龙头”,传入皇宫,触怒皇上,被打入死牢。刑场问斩时张贡生高喊:“冤枉”,并说:“诗句是据家乡四周景致所作,句句实言,恳请皇上明查。”监斩官如是奏明皇上,康熙帝说:我大清能有如此宝地?”即派人巡查,结果确有此景此地。康熙龙颜大悦,我大清江山竟处处是宝地!遂免张贡生死罪,并赐官升三级。

  清末东龙角村出了一个王希贤。清·宣统《淄川县志》载:王希贤,原名王勤贤,字伯举,号东庄。同治九年(1870)中举,光绪六年(1880)逢朝廷六年一度的大挑,他意外地荣获大挑一等。按惯例,大挑一等者作知县用,于是,王希贤被分发直隶,署理隆平县知县。仅仅三个月,就博得一片颂扬之声,于是,代理柏乡知县,又获得如隆平一样的颂扬之声。不久,特授曲周县知县,尚未赴任,适逢鸡泽县知县出缺,而此职被官府视为畏途,无人继任。省里只好委任王希贤署理鸡泽县知县。王希贤慨然就任,适值滏河决口,洪水泛滥。王希贤遂恳请缓征当年的赋税,老百姓的困穷生活得以慢慢缓解,经济也渐渐复苏。一年之后,王希贤赴任曲周,尽管他再三辞别,但鸡泽县百姓仍一直饯送到曲周境内,方依依惜别。曲周是一山区小县,与山东接壤,盗匪出没,地方上极不平静。王希贤刚刚抵任,便捐出官俸,招募乡勇,严行缉捕。凡逢饥馑之年,他都出常平仓的存粮借贷,极大地方便了百姓。每有闲暇,他都亲临县学,给秀才们讲课;有时候则微服出城,与乡亲父老杂坐叙家常,如同一家人诉说家庭琐事,所以详尽地了解了民俗、民情。他勤政爱民,除暴安良,终于成为一代循吏,诰封奉政大夫。王希贤在曲周任职四年,后以母亲年老需要奉养而辞官,曲周百姓闻讯后,聚集到衙门里恳切挽留。他离开曲周的时候,父老们攀住车辕不肯放行,许多人泣不成声。王希贤回到家中,一心服侍母亲,从来不到城里去。其母周氏死后,服期满,有人劝他再次出山,被他婉言谢绝。

  东龙角村北有一条大沟,称作北沟,沟北的聂村称南沟。

  古时候,孝妇河东岸淄川至博山的大道从北沟通过,最初北沟上没有桥。北沟是东龙角和聂村土地的分界,北沟南的地是王家的,沟北的地是聂村的。因沟内有水,雨汛期水大流急,出行不便。东龙角和聂村商议,东龙角王家出钱买石头,聂村出工,在北沟上建了一座简易的小石桥。即在沟内安上石块,石块上担上一行石条做桥面。小石桥又矮又窄,只容一人通过。车辆无法从桥通过,依然要走沟底,雨汛期水大漫过了小桥,车马行人时常受阻。

  至清光绪六年(1880)王希贤任曲周知县后,其四弟希英与希贤的二子王乃礼首倡在北沟上建一座较大的桥。通过东龙角翟秀才和聂村聂秀才联系,王家出大部分资金,翟、聂二秀才也分别捐了部分资金,东龙角、聂村群众及西龙角部分群众也捐了款,于是在北沟上修建了一座较大的桥。因跨北沟且比小迈桥大而故名北大桥。

  北大桥用沙石砌成,南北向跨北沟而建,为一孔石台墩石拱桥,两侧拱眉石厚约10公分,拱圈石宽约30公分,上有凸起的两条线。东侧拱顶石上有一镇水兽,张着大口,瞪着双眼,栩栩如生。桥长13米,宽3米,跨径4米,原高约4米,今已淤得只有不到两米高。大堆山流域的水,经耩沟、俺子沟汇成一河,由东南向西北穿村而过,经北大桥下流入孝妇河。

  村上人说,原在桥东北边上有一块青石碑,约一米见方,今已荡然无存。古时候是淄川至博山的大道经此桥。至今桥基本完好,仍是孝妇河东岸南北的乡村道路从此桥经过。

  搜集整理 李先进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