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千年科举第一榜上的淄川进士梁师孟

发布日期: 2024-07-25 09:29:08 浏览次数: 字体:[ ]

  科举制,从隋朝设立到清末结束,基本上是每四年一次,大约延续了一千三百年的时间。在众多科考中,由已达知天命之年出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欧阳修主考的北宋嘉佑二年(1057)科考最为著名。在这一榜中,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等一大批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家、理学家和官宦横空出世,有着千年科举第一榜的美誉。无论是在文学界、思想界,还是在政治乃至军事多个领域都对后世,尤其是宋朝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梁师孟就是有史记载的这一届淄川籍进士。

  第一次知道梁师孟,是从宋代刘挚所撰的《忠肃集》上知道的,一篇《朝奉大夫致仕梁公墓志铭》就载于其第十三卷。

  梁师孟,字醇之,出身于北宋淄川的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梁邈是秘书省校书郎,父亲梁肃是大理寺丞,并赠中大夫,曾有惠政于福建,一直被福建当地百姓思念。梁师孟童年的时候就英俊而有才华,后来出任北宋宰相卒后谥“文肃”的吴奎,第一次见到梁师孟就看出了他的与众不同,尝试让他做诗,结果梁师孟“顷刻辄成”,大有七步成诗之才。十八岁那年,梁师孟在乡举中夺冠,名声也是越来越大。嘉祐二年(1057),梁师孟成为进士,走了仕途之路。其后,他先后任沂州费县主簿、邢州龙冈县令、相州汤阴县令等职。

  也许是怜为后辈,也许是怜其才华,吴奎一直没有忘记梁师孟,就推荐他做了国子监直讲,熙宁二年,又改秘书省著作佐郎。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直讲是辅助博士讲授经学的官职,熙宁四年(1071),规定直讲以十人为额,二人共讲一经。元丰三年(1080)改太学博士。秘书省著作佐郎,就是起草文书的官员。无论是国子监直讲,还是秘书省著作佐郎,虽然品级不高,甚至有的是寄禄官,但却是中央官员,尤其是在重文轻武的宋代,都是在京服职的文官。因此,梁师孟的仕途从此应当是用“亨通”二字形容了。

  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梁师孟虽才华出众,却又书生意气。据有关考证,梁师孟这一届科举仅同榜就有四百名左右之多,还不说其父老乡宦,但他在京城七年,从不肯同流合污。当初,在转运司刚刚设立管勾文字官时,许多人欲邀请他担任此职,他没干。后来有御史中丞听闻梁师孟之才名,就想招揽他为其属下,许多好友就劝其依附于此人,他仍旧不从。他说:做为一士却去卖身,这是不对的啊。(“士而自鬻,何义”)后来,皇帝多次遍搜天下人才,以求治国方略,有才之人争先恐后,唯独梁师孟对此淡然处置,甚至有六七人要同时争着推荐他,他最后只能说:吾与世不谐,老矣。

  梁师孟不仅有书生意气更有文士气节。当初他担任秘书省著作佐郎时,正值王安石变法之初,各种思潮风起云涌,争论不休。一向性格直率的梁师孟,在太学讲学时,多次诟病新法。史料记载:直讲官颜复,用王莽变法和后周宇文氏变法为题,策问学生,借此借古讽今,讥刺新法。学生苏嘉在试策里反对新法,直讲官就把他评为上等。为此,王安石大怒,认为这些直讲官是“宿学,不足教导多士”。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对讲官进行大清洗,撤换了焦千之、王汝翼、梁师孟、颜复、卢侗等五人,另外委派陆佃、龚原、黎宗孟、叶涛、曾肇、沈季长等做直讲(《续通鉴长编卷二二八》),这也是梁师孟在正史中留下的不多的事迹。于是,在拥护新法的大臣排挤下,梁师孟“补外郡签书淮南节度判官事,转秘书丞太常博士。”元丰改制后,还干了一个实差:承议郎通判隰州(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赐绯服,然后转朝奉郎。“今上即位,恩迁朝散郎,遂致仕。”一辈子的仕途就这样结束了。那年,他六十四岁,还不到“告老还乡”的年纪。

  据墓志记载,梁师孟为人笃实、强毅,小时候学习勤奋,到老来也没有荒废于学。告老还乡后,自号般阳居士,过着读书赋诗、萧散自得的生活,并以此为乐事,其论议,以忠义为主,其文词,雄深有气,著有文集二十巻,深受乡邻的尊重与亲近。而这行为也成为后人评价宋代文人官宦退休生活的典范。于是识者知其非苟为异,以取髙当世者晚节。

  总结梁师孟一生经历和道德操行,曾与尚书左仆射吕大防同时执政的尚书右仆射宋挚深深为之感动,为之铭曰:“呜呼梁君,学无所不知也,行无所不修也,谓无心于世乎?服膺降色,其见善也;挼手齚齿,其闻恶也,谓有心于仕乎?不搀乎上,未老而归也。呜呼!士之于世,合则从,不合则去,进退之正也。然是犹为在人者也。乃若时可以行而自止招之以道而不来,非在我者,重盖不能也。呜呼!梁君刚不屈者也,能行其志者也。”

  就是这样一位文人名宦,现存《淄川县志》却没有留下其只言片语,甚至其二十卷诗文也没有留下一篇。更有宋代登科考一书直言他的事迹不见于任何方志。尽管如此,但还是有一件轶事、一首诗留了下来。一轶事是熙宁五年时,梁师孟劝好友苏东坡,一定要戒言语,防止祸从嘴出。

  这时苏东坡还没有因言惹祸,其后不久,苏东坡就“自密守徐,自徐守湖,自湖逮赴御史狱,坡聪明了不知自,子由也未之知”。然而梁师孟却早有预见,“可谓见远察微之士矣”(转引李国文的《走近苏东坡》)。一首诗是苏轼的《欲往湖州,见孙莘老,别公辅、希元、彦远、醇之、穆仲》,原诗如下:“秋来欲见紫髯翁,待得梅花细萼红。记取上元灯火夜,道人犹在水晶宫。”醇之,应当就是梁师孟吧。

  另外还有《韶州乐昌县主簿兼县尉事梁师孟可太常寺奉礼郎》,是宋代沈括的从叔所著《西溪集》中的一篇文章,原文如下:“勅某,天下之货聚于三司,三司之法能任事者赏之,岂务于多取哉?足国经费而已。今其言尔前采韶山之鈆以赡铸钱,其利岁倍,于法当赏,故升尔太常之属,以答尔劳,其往祗服可……”至于此梁师孟是否为彼梁师孟,就不得而知了

  尽管如此,梁师孟的最后结局还是不错,他以子登“朝经两郊,恩为朝奉大夫阶护军。”朝奉大夫,宋文散官名,正五品,文官第十一阶。元丰改制用以代后行郎中。护军,勋级名。北宋为十二勋级之第九转,从三品。只是这些都是他儿子给挣的,与他已经无关了。

  元佑六年十月十八日,梁师孟以疾终,寿七十二。第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葬于万年乡零召村(即现在的淄川经济开区灵沼村)之原。

  作者:袁延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