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史话城二村 故老说沧桑(中)

发布日期: 2024-08-27 10:06:15 浏览次数: 字体:[ ]

白富远

  山泉

  山泉位于般河北岸灵虹桥北往西约三十米(现山泉处已建坝修路),其泉水已淹没在留仙湖之中。山泉又名秋叶泉,泉深50公分,形状如秋叶,泉内有三道泉水从石缝中喷涌而出,入莲花秋叶池内后流入般河。泉水甘甜可口,自古百姓用泉水做豆腐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山泉上有青石雕刻的花边,上悬砌一块长70公分、高40公分的石碑,上刻“山泉”二字,是某知县所书。

  古城中心牌坊群

  史料记载:自明清两代,因淄川县在朝廷任职官员较多有名望,朝廷准予建立牌坊。称“旌善国之大典,孝有义坊,贞节有坊,科第有坊”。又称“往昔淄之坊,独夥多壮丽,他郡不及”,是山东乃至全国比较有名气的历史古县城之一。

  在城二村范围内的牌坊如淄城大街的四牌坊,有四圆柱支撑的方形飞檐尖顶的木结构建筑,建于明弘历十一年(公元1498年),上有四匾东西为“悬荣”,南有“桂林”,北有“宰相”。东列历科进士,西列历科乡举,南列名宦乡贤,北列历代名人。

  县前街的宣化坊、登云坊、通政坊、进士坊、举人坊。育英街的天恩存问坊、天赐元辅坊、帝简端揆坊、节孝坊。南街绣豸承恩坊、四世承恩坊、观光坊、宾贤坊,东华门的圣域坊、西华门的贤关坊等。故邑贤曰:“上属贤尝观坊表,益知我国家历世之典至隆也。”

  除上属牌坊群之外,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西华门西的关帝庙、灵虹桥南的三官庙、风云雷雨山川坛、古城墙南段及雄伟庄严的南城门。西南角的龙王庙及龙湾,更有东西华门南侧的万绿园,创建于明末清初,是古代淄川城内最大的绿地花园。般阳古城的古迹,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发展,已大部流失,留下的是人们对古城的记忆和讲不完的历史故事。

  历史名人

  张至发(公元1573-1642),字圣鹄,号宪松,淄川城内南巷人。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少年家境清贫,十三岁丧父,笃志力学,(1597)中举人,(1601)成进士,(1602)授冀州玉田知县。玉田县多池沼,雨季多发洪山,淹没良田,他亲自体察民情,勘察地形,建筑堤,变害为利,百姓称堤为“张公堤”。遇灾年亲自制药为民治病,号召绅士捐赈,救济灾民,维护治安,受到百姓拥护。(1610)行取赴部拟升礼部主事,后改候补监察御史。1612年授云南道监察御史,1614年巡按河南。制约太监骚扰百姓之行为,按律制裁抢劫杀人的匪首苗之硕,并将王妃之弟熊朝会绳之于法。张至发说:“职为朝廷守三尺公案耳!” 

  1615年,河南冰雹灾民饥荒,他题请以税捐赈济灾民,并用自己积蓄购买棉衣万件发给灾民。1617年,回都察院。1620年,调应天府巡按。1621年,升大理寺右寺丞。崇祯元年(1628),升大理寺左丞,崇祯二年(1629),因母去世丁忧家居。崇祯五年(1632)起任顺天府丞,次年升光禄寺卿。崇祯八年(1635),升刑部右侍郎。崇祯九年(1636),进礼部尚书。冬又加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晋光禄大夫,给四代新衔诰命。崇祯十年(1637),任会试正主考,录取皆海内名士。崇祯十一年(1638)以病请假上书得准,卸政归里。

  张至发卸政归里之后,崇祯十二年(1639),捐资建淄川石城、义仓,代输丁银,捐俸供给百姓。崇祯十五年(1642)病故,享年七十岁。抚臣表闻,皇上震惊,悲切悼念,赠少保荫子,赐御葬,在育英街立“帝简端揆”“天赐元辅”两牌坊表彰四世。

  革命烈士韩峰。1974年生于城二村,是城二板纸厂职工。1993年6月28日下午,在抢救因清理浆池而中毒的他人时不幸光荣牺牲,年仅19岁。

  韩峰同志牺牲后城二村作出向“舍己救人,英勇献身”好青年韩峰同志学习的决定,《淄川日报》《淄博日报》《山东工人报》先后刊登了韩峰同志的事迹。中共淄川区委、淄川区人民政府,授予韩峰同志“舍己救人好青年”的光荣称号。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文明办、区人武部发出向韩峰同志学习的通知,淄博军分区为韩峰同志追记二等功,团省委根据韩峰同志生前志愿追认其为“共青团员”,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韩峰同志为“革命烈士”。

  传统名吃

  般阳古城中从四牌楼至县衙门前,历来是商铺林立,到明清时期已发展到有酒坊、油坊、调味品、到烧饼、火烧、点心、馒头、油条、饭店、肉铺、车行、百货等三十多家,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兴旺发达,并出现了几家有代表性的传统名吃,深受百姓喜欢,而传承至今,徐氏肉烧饼就是最有代表性。

  淄川肉烧饼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在淄博及省城济南等地区已有多家连锁店,而且享有盛名,名称淄川倒贴烧饼。

  淄川肉烧饼是古代烧制陶瓷烧窑师傅为解决日夜劳作之苦,在窑上烧烤面饼而起,他们从单一烤面饼到饼内加菜、加肉在窑口烧饼吃。后来人们盘一个四面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炉,下面用焦炭或木柴烧,上顶用铁鏊子,然后将加工好的面饼贴上去,烧烤而成为烧饼,形成了淄川烧饼这一传统食品。

  在淄川城里大街中部有徐氏家族,本来是做面食的,从他们的祖先开始研究做烧饼,从炉形到制作工艺都很讲究,从发面配制馅子,再外加芝麻,造型为圆形,有素的、肉的,并在馅子上加花椒面、葱、肉,发酵,对火候、选用锯末等,都有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从城里大街还有西关口、四牌楼。从明末清初到新中国成立,已形成规模。上世纪六十年代后,他们又把淄川肉烧饼传承给亲朋好友发扬光大,在城区、乡镇、农村都有人能打出淄川肉烧饼。至今徐氏烧饼已传承了四至五代,人们称赞:“徐氏家族不愧是地地道道的淄川肉烧饼传承人。”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