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寂寞人间五百年——宋元时期的淄川诗文遗存简略考证

发布日期: 2024-09-11 09:58:10 浏览次数: 字体:[ ]

韩文广

  自光辉灿烂、名家辈出的唐诗的时代走来,便进入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极盛时期的宋代文化时期,这一时期,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无不硕果累累,为筛选官员而建立的科举考试推进了教育制度的发展,印刷品的广泛流传,极大促进了文学的交流与对艺术的鉴赏。这个时代虽没有唐朝文化的狂飙突进、热血沸腾,却也有着宋人的雍容自若、惊才绝艳,与唐代文化同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文化的两座高峰,不让唐人专美于前。只是,对于我们的热土淄川来说,在北宋之间依然继续着自己的缄默状态,即使有着绝代才女李清照的流星辉迹,也未能长久的烛照此土,只有少数文人学士的活动轨迹和诗文稍及淄川,为历史幸运的记载下来。到了宋朝南渡,这片土地便相继由金国和蒙古元朝所统治,文教之功不免欠缺,到了元末明初的大动荡时期,山东原住民为兵火所及,十不存一,自然连历代文士的苦心著作,稍微积攒的一点文化成果,也扫地皆休,使这一时期的诗文创作,竟然近乎一片空白,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了。整个宋元连同明朝初期近五百年时间,淄川的文化仿佛是陷入了中世纪的魔咒,一直处于近似空白状态,套用大诗人王渔洋的一句诗来说,正是“孝水清音久不闻,寂寞人间五百年”。本文就搜集到的吉光片羽,试着记录这一时期的文化脉络如下,请足学君子为所指正补充,以完吾乡的文化版图。

  (一) 官宦文化的浮云遗存

  宋代曾有不少杰出的文人在淄川为官,凭他们的风骨才干惠泽一方,也应该有不少诗文歌咏淄川的灵山秀水、风土人情。可惜淄川自明朝嘉靖年间始有县志流传,这些作品自也都汩没无存。比如父子先后在淄州为官的范正辞、范讽,比如著名的“才女之夫”赵明诚,这些能臣干吏都以自己的方式,在般阳历史上印铭下了自己的痕迹。

  依着历史年代,我们先来看范正辞、范讽父子,这对父子先后在淄州为官,并都留有一段佳话收录在了淄川县志。

  范正辞,字直道,北宋齐州(今济南)人。范正辞自幼学习《春秋》三传,并因擅治《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而登第。先是任安阳(今属河南)主簿,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年)迁国子监丞,知戎州(今四川宜宾),改官著作佐郎。当时淄州的民户拖欠税赋非常严重,范正辞因才干出众,被荐为淄州知州。据《淄川县志》记载:太宗时,范正辞知淄州。在征收赋税时,州东部的粮食多数不能按期完成,州属长山县吏张秀受命监督催收,却接受贿赂两千多钱,范正辞听到后怒而杖杀了他,州中官民都为其严格执法而佩服。《宋史》有其传。

  范讽,字补之,是范正辞的儿子。范讽年轻时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宋真宗于大中样符元年(1008年)车驾泰山封掸,范讽因献所作《东封赋》,迁太常寺奉礼郎,又献文,被召试入等,出任平阴知县。后范讽举进士,历任淄州、郓州通判,升青州知州,后召至京师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等职,为宋代名臣。然而范讽因性格旷达豪放,遇事率直陈谏,自然得罪了不少权贵,特别是宰相吕夷简,在朝廷党派相争中成为牺牲品,被贬任武昌军节度行军司马,知临江军、保信军。受此打击,范讽心灰意冷,逢母亲去世,就回到济南守制,在济南老家守制期间,范讽饮酒自放,受到礼法之士的讥刺。守丧期满,起用为将作少监,出知淮阳军,迁光禄寺卿,又出知陕州改潞州,官至给事中,病卒。 

  作为北宋初年活跃在今天的济南、淄博一带“东州逸党”诗派的重要人物,范讽有没有留下有关淄川的诗作,现已难以查寻,但与他同时代的且有交流的济南诗人李冠却有一首淄川人耳熟目详的诗,这就是《赠王樵》,诗曰:“霜台御史新为郡,棘寺廷评继下车。首谒梓橦王处士,教风从此重诗书。”这是王樵隐居淄川梓橦山下时,李冠和御史高弁(时任淄州知州)、带大理寺评事衔而任该州通判的范讽相继拜访他的佳话。由此可见,北宋时的诗人墨客在淄川的酬唱相赠作品应该为数不少,只是都因流传问题,基本上没有保存下来。济南诗人李冠这首《赠王樵》却不知如何幸运的保存下来。并被收录进后世的《淄川县志》。使我们知道,般阳热土在宋代,并不是文化上的不毛之地,只不过被历史无情的抹除了珍贵的文化印记而已。

  在北宋时期的淄川文化史上。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名臣王益柔的诗作《奉答尧夫先生金雀石砚诗》。王益柔(1015—1086年),字胜之,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北宋大臣,宰相王曙的儿子。他凭借门荫,进入官场,起家殿中丞。庆历四年(1044),授集贤校理。庆历四年,出监复州酒税。宋神宗时,累迁知制诰、翰林学士,先后治理蔡州、扬州、毫州、江宁府、应天府。元祐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此人少年得志,行为比“令贵妃捧墨、力士脱靴”的李太白还要狂妄十倍,其写的《傲歌》谈得上是历史上第一“狂妄之作”,诗曰:“九月秋爽天气清,祠罢群仙饮自娱。三江斟来成小瓯,四海无过一满壶。座中豪饮谁最多?惟有益柔好酒徒。三江四海仅一快,且挹天河酌尔吾。漫道醉后无歇处,玉山倾倒难相助。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 这其中的句子“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实在是大胆,被当时与他有仇的言官王拱辰认为是狂妄、大不敬,便罗织罪名,告到宋仁宗处,以致龙颜大怒,贬王益柔出监复州酒税,同时以监守自盗罪将一起参加宴会的著名诗人苏舜钦革职为民,其他参与聚餐的官员亦被贬谪。与后世严酷无比的文字狱相比,当时的统治者宋仁宗给他们的处分简直是宽大极了,可爱极了!而这首《奉答尧夫先生金雀石砚诗》之所以与淄川有莫大关联,主要是明确写到了淄砚的珍异。全诗如下:

  般阳有山名金雀,山发清辉奇璞。望气尝言玉宝藏,贾胡几遣良工度。金刚宝鑽竞穷搜,百里青苍困鋔凿。琼瑰未获得研材,温润还将六美学。有若玉徵琴面莹,有如金弹陶轮著。规天矩地形制毓,中或辟流外圭角。晴窗气暖墨花春,牋襞毫奔光照灼。吾生特好惟四物,累载裒鸠盈几格。先生闭户日著收,朝餐每不餍藜藿。高闳梁肉虽有余,孰敢就门赒隐约。先生固自尝有言,不忍将身作沟壑。先生崖岸高莫攀,持此谓宜无见却。一留为惠固已多,敢冀新诗旋踵作。精深雅健迫风骚,使我忧荒忽惊矍。还如甘露醒心昏,更似神篦除眼膜。先生精义已入神,准易时容见涯略。

  诗中前半段描绘了一幅精美绝伦的书法用具——金雀石砚的图景。首先,“般阳有山名金雀,山发清辉产奇璞”两句,通过“金雀”与“奇璞”的对举,既形象地描绘出了石砚的珍贵,也预示了诗人对这件书法用具的重视和赞美。“望气尝言玉宝藏,贾胡几遣良工度”,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这块石头蕴含着无价之宝的期待,同时也显示出对制作者匠心独运的钦佩。接下来的“金刚宝钻竞穷搜,百里青苍困镵凿”表达了人们为了获取这等珍贵石材所付出的艰辛劳作。“琼瑰未获得研材,温润还将六美学”,则是诗人对待有之砚的期待,不仅要其质地上乘,更希望它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有若玉徽琴面莹,有如金弹陶轮著。规天矩地形制毓,中或辟流外圭角。”则是对石砚形态的细致描摹,它不仅美观,更体现了天地之正气和匠人之精湛技艺。“晴窗气暖墨花春,笺襞毫奔光照灼。吾生特好惟四物,累载裒鸠盈几格。”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在温馨的书房中,对笔墨纸砚四宝的钟爱,以及积累的丰富。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珍贵的淄砚的描写,更是诗人与友人之间情谊交流的心灵沟通。通过对金雀石砚的赞美,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和学术精髓的追求。由此足见上品淄砚已深受当时上层文人的爱好追捧,此诗是难得的历史记录,在淄川的文化史上理应占有重要地位。

  至于赵明诚,他的名声为天才的妻子李清照所掩盖。其实他的才情和学识也是一流,而且是中国古代金石学的开创者之一。由于欧阳修、赵明诚的开拓之功,金石学又称为“欧赵之学”,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整理有大功劳。赵明诚,(1081年-1129年),字德甫(一为德父),山东诸城人。宋代著名金石学家、藏书家。 赵明诚出身官宦、书香人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读经诵史,加上聪颖勤奋,成年后,便考入“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与女词人李清照结为夫妻。赵明诚嗜金石书画如命,婚后常典当衣物,鉴赏收买金石书画。入仕后,出任莱州太守、淄州太守。他一生除去为官,常倾心执着于金石书画的搜集与研究,所撰《金石录》发扬了以金石证史的治学传统,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对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的研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而相比之下,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他与妻子李清照在淄州任上有没有文学创作,尤其是唱和之作。然而遗憾的是,查阅各种资料,没有赵明诚与李清照夫妇在淄川期间创作诗词的确证。我们只能以为,在淄期间,这对夫妇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金石文物的收集辨别考证和煌煌大作《金石录》的写作之上,无暇于此了。确实,出守淄州期间,是赵明诚、李清照两人相濡以沫、共研金石最有成就的时期。据缪荃荪《云自在龛随笔》卷二引载,一天赵明诚从隐居老人邢有嘉手中淘得一本白居易手书《楞严经》,端丽隽爽的笔迹使赵明诚狂喜不已,连夜跨马返回,到淄川城家中时已二鼓,立即和李清照烹上一壶“小团龙”茶,“相对展玩咀嚼”,反复欣赏,两见烛跋,犹不欲寐。北宋大观二年至南宋建炎元年,赵明诚夫妻二人“废寝忘食而求”,踏遍齐鲁大地,对所存重要金石整理作解,铸成“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在李清照的帮助下,赵明诚在淄川知州任上最终完成了《金石录》,被后人誉为“欧阳修之后的金石研究集大成者”。查《李清照事迹编年(年谱)》:公元一一二六年(靖康元年丙午),李清照43岁,赵明诚守淄州。夏,赵明诚与清照共赏唐白居易书《楞严经》,迁《唐淄州开元寺碑》于郡廨便坐,得孟姜匜与平陆戈。公元一一二七年(建炎元年丁未),李清照44岁,春三月,赵明诚奔母丧南下,不久后李清照也护送文物图书南下,夫妻俩就此相继告别淄川,结束了与淄川这片热土的缘分。虽没有易安女史明确创作于淄川的轻灵绝艳的词作,是为淄川人的一大遗憾,但夫妻二人完成了《金石录》,在淄川文苑历史上也是映照千古的煌煌巨作了。

  (二)不应出现的时人冒充唐宋名家的伪诗

  在考察搜寻形成此文的过程   中,也难免见到一些鱼目混珠、冒充古人的一些伪作,比如以下这首;题名富弼的《过淄川仙人乡》

  青山连绵草木荒,绿溪蜿蜒流水忙。占高居胜隐古寺,倚岬傍崖露小庄。云高洞中乾坤大,仙人台上日月长。唐封财神今犹在,世外桃源非梦乡。

  富弼(1004—1083年)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天圣八年(1030年)以茂才异等科及第,历知县﹑签书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节度判官厅公事﹑通判绛州(今山西新绛)。庆历五年(1045年)被排挤,出知郓州(山东东平)、青州(山东益都)。至和二年(1055年)与文彦博同为宰相,后因母丧罢相。宋英宗即位,召为枢密使,又因足疾解职,进封“郑国公”。弼少年笃于学,提笔能文,胸有大度。范仲淹见而称奇,誉为“王佐之才”,并以其文章推荐给时人晏殊,晏殊也称赏不已,纳为女婿。弼为政清廉,好善嫉恶,历仕真、仁、英、神宗四朝,官居宰相,有奏议、安边策、文集等,今存《富郑公集》一卷。《宋史》卷三一三有传。

  富弼为北宋名相,在历史上任青州知州,政绩斐然,的确有可能路过淄州(淄川),写下这首诗。但查富弼现存诗25首,其中七律7首,根本无此诗。那么有可能是富弼散失的作品吗?富弼本人的诗不多,但“一篇一咏,时人珍之,至辽人以金求之”,后人将他的诗词文章编为《富郑公集》,集中无此作,况此诗意思庸俗浅陋,与富弼本人典雅庄重、深沉高远的诗风大相径庭,系彻头彻尾的伪作无疑,应该是当代某些人为了弘扬所谓的“财神文化”,苦于无有古人的诗章可用,所以故意托富弼之名,作此伪诗,以抬高“仙人乡”的身价。其实其还有一处明显的破绽,就是《淄川县志》所载:“东山,在县治东十里。一径而入,渐行渐窎,有鹁鸽崖、狼虎诸崖,兔、怀诸峪,黄、路诸岭,擦、石诸坡。转折溪迥,时或流为小川,突出小泉。依岬傍岩有小庄,占高居胜有古寺,诚一佳境奥区也。虽天台、桃源亦不是过,岂非淄川之锁钥也哉!”伪诗明显抄袭《淄川县志》中的成句“依岬傍岩有小庄,占高居胜有古寺。”而此诗所宣传的“仙人乡”,据注解:今淄川区洪山镇及太河、峨庄等地。明嘉靖淄川县志记载,今淄川洪山镇及其周边为“仙人乡”建制,据此诗推测,淄川“仙人乡”建制在宋代就应该存在。相信山川有灵,也应为做伪者的行为感到羞惭!因为伪诗的存在,后人需要相当的气力去辨正,在学术上来纠正大众视听,此行为往往为学界所不齿。

  谈及此风,近来在网络上颇为兴盛,往往造假者不乏其人,就以作者近日读到的几首造假作品为例:

  淄水明珠在九州,古来人事静无求。渔家舟子纷纷去,唯有波涛自悠悠。《过淄水》——白居易

  淄水桥头柿子红,似闻淄水水声中。一树秋来半共君,中有千般恨不论。《赋得柿子》——王之涣

  淄水东流九千里,岱山孤立一峰起。自主宾朋来不少,百年谁是主人翁.《登高》——孟郊

  这三首诗的作假水平极为拙劣,明眼人一眼便知,这三首伪作水平低劣,《全唐诗》中自然无此字号,王之涣的存世之作只有六首,何来这首《赋得柿子》?淄水之长,入海不过数百里,怎么会有近似黄河的长度?但这三首伪作却被百度文库所收录,某些人急于出名也广加传播,长此以往,流毒无穷!所以在此一并揭出,使得大众不再受其愚弄,也正本清源,为我们的时代负责。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