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将军庙的故事

发布日期: 2024-09-25 08:47:50 浏览次数: 字体:[ ]

宋玉谋

  将军庙,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只是这“将军”不是同一个人而已。而我说的这座“将军庙”坐落在生我养我的双杨镇董家村。

  董家村南距淄川城十二华里,东临孝妇河,南与坡子村(张家坡)为邻,北距双杨镇政府驻地杨寨村五华里。在我小时候,村东头孝妇河西岸第一生产队农田里有一座较大的坟茔,坟前有一间不大的小庙,庙里立有一块青石石碑,上刻“将军坟”三字,庙的东边有一处专门用来焚烧纸钱的青砖宝炉。那座将军庙就建在我们宋家的自留地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拆除了。

  虽然没有了将军庙和将军坟,但时常听大人们讲“将军坟”“将军庙”的故事。只是故事中的“将军”,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庞涓手下一名将军,有人说是孙膑的一名猛将,还有人说是岳飞手下一员大将。不管是哪位将士,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已经记不清楚,或在“传说”中已经演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村里旧村改造时,在我们第一生产队的饲养处牛槽旁边,我竟然见到了那块刻着“将军坟”三个字的石碑。一见这块石碑,我立马想到了这是那座将军庙的石碑,只是心里想着这是集体的东西,没有对这块石碑动特殊“心思”,便没再理会。而石碑背面刻着什么文字,我也没有把石碑反过来看一下,就这样失去一次“保护”石碑的机会。随着旧村改造推进,大批建筑垃圾就地处理,这块记载着已有几百年历史的石碑,就这样被建筑垃圾掩埋了。现在想来,非常懊悔。

  据村里年长的村民说,这个“将军”在《淄川县志》有记载。于是,经多方查证,嘉靖《淄川县志》记载着关于张文庆一段文字故事:“文庆,正德中,从宁杲讨流贼,所向有功,以一马深入贼营,杀数十人,贼中善射者,中文庆左目,文庆下马,犹手刃数人,被执,贼爱其才勇,欲降之,不屈而死”。

  根据这一简短文字推断,张文庆应是董家村人士,正德年间(公元1515年前后),张文庆在朝廷服役,跟随朝廷宁杲巡查御史清剿匪贼。张文庆英勇善战,多次立功。在一次追讨匪贼行动中,其独自一人策马闯入贼营,杀贼数十人,不幸被匪贼一弓箭手射中左眼摔下马来。摔下马的张文庆又杀了多名匪贼,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匪首对勇猛善战的张文庆非常欣赏,劝其投降归顺匪贼,张不从而被匪贼所杀。

  张捐躯后,其遗体运回董家村。村民因其勇猛善战,为国捐躯,当以厚葬。而位于村东头的“平原山”处,东临孝妇河,地势较高又平坦,当属风水宝地,便在此处为其修坟立碑。之后,为了保护石碑不被风化和破坏,在原有石碑的基础上加盖了一座小庙,又在庙的东边建了一处专门焚烧纸钱的青砖宝炉。

  自从给张文庆修建了坟,立了碑,建了庙后,每当雨季孝妇河发洪水时,洪水漫过河床,向村庄涌来。但洪水到了村头的“平原山”下,水流总是在此打转,都被“平原山”挡住了。数百年来,洪水从未冲进过村里。村民说,是张文庆将军保护着我们。

  除了将军坟、将军庙、石碑、青砖宝炉外,在将军庙的前面有一个很大的平台,平台的围栏能够坐人。这个平台似北方农村房屋的月台,但比月台大的多。且这个平台离地面有一米高,按照习俗应该叫“天台”。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场“破旧立新”运动把董家村的将军庙拆了,将军坟也平了,坟内挖出一些随葬品。这些随葬品放在本家族宋远彬院子的南屋,屋里还放置了全村清理的其它一些“四旧”物品,如古书等。后来,村里对这些“四旧”物品集中进行了焚毁,非常可惜。七十年代末,压沙造田运动又把村东头孝妇河西岸那片杨树林砍伐后整治为农田。八十年代后,农村建新房多了起来,董家村生产一队的宅基地开始往村东头延伸,原先建有“将军庙”的平原山地块被批为建设用地盖了住宅。再者,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建设用地十分珍贵,于是平原山这片“自留地”逐渐被铲平,连同那片人造农田均被村民住房和村办建材厂所取代。

  如今,政府对孝妇河实施综合治理,清理淤泥,河床加固,沿岸绿化,增设景观。沿河几家建材厂房也已拆除,董家村地段的孝妇河畔得到治理,建设了灵泉公园,生态逐渐恢复。只是已经拆除的将军庙无法在原址恢复重建。

  虽然将军庙不在了,但张文庆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尤其是大我三五岁的村民,对将军坟、将军庙大都有着深刻的印象,而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都知道将军庙的故事梗概。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