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般阳文化

古寨门名史考(上)

发布日期: 2025-01-14 09:00:52 浏览次数: 字体:[ ]

李先进

  淄川地处南北齐鲁古道和东西济南府至青州古道的十字路上,靠近齐鲁边界,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自明代至民国时期,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不怕艰难,顽强拼搏,修建山寨、村寨以避战乱。笔者用了八年时间,行程一万多公里,自费调查了淄川境内204座古寨,其中山寨136座,村寨68座。

  《中国古代城池史》记载,自明代起,城门由原来的长方形或圭形改为券拱形,并在门楣顶上匾内刻有门的名字、修建时间。淄川的山寨中只有三座匾内刻有山寨的名字。千峪村“人和寨”,佛村“佛山寨”,马鞍山“古寨”。村寨门35座匾内刻有寨门的名字。

  寨门名字的由来,多以所处方位、地理环境,名胜古迹取名;以吉祥语、历史典故、四大神兽取名;以古寨门的修建过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取名。每个门的名字都有历史的印记和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特色。笔者将搜集到的古寨门的名字列后,究其由来,以飨读者。

  罗村隋唐立村后,开始建村围子,设5个围子门,东门曰:“锦川”,西门曰:“古城”,南门曰:“书带”,北门曰:“奎星”,东南门曰:“企暾”,五个门都有一定的含义。东门“锦川”因门外有锦川河而故名。东南门“企暾”,企,盼望、仰望的意思。暾,初升的太阳。东南门以仰望初升的太阳而故名。南门正对着黉山,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载:“郑康成书院,黉山之阳,为邑景之一。黉山之阴有晒书台。汉郑康成晒书于其上,有草生焉,其叶细如薤,俗称郑公书带草。”有敬仰崇拜郑康成之意。西门“古城”,即西门对着古城——反踪城。《淄川县志》载:“按舆地记云:魏明帝景初二年,以辽东新沓民渡海来归,于此置新沓县以居之。《齐乘》云,反踪城在般阳北,齐景公失马寻踪得于此。今淄川东北罗家庄西废城遗址即是,或曰废城。是唐武德元年析置长白县。” 北门初名为“奎星”,因晚上出北门,抬头即能看见奎星星座而故名。至清代,大窎桥王家在罗村奎星门北面建茔田,怕奎星门影响王家茔田的风水,即在茔田的南边,冲着奎星门的位置,建了一座文昌庙。这样,从奎星门里边向外看,正好看见文昌庙。于是将“奎星”更名“文昌”。2005年重修北门,更名为“文阁”。

  洼子村,明代开始建村围子。设有南、东、北、西北、西南五个围子门。每座门的内外门楣上都有匾,用篆体刻着门的名字。上世纪50年代陆续拆除,用门的材料,建了大湾。可惜门上是篆字,一般人都不认识,无人记得门的名字。现仅存南门,名“仙岩”,南门始建于明·正德(1506—1521)年间,门楣上有一砖匾,内有篆体“仙岩”二字。仙岩门名字的由来,因紧邻仙岩洞而故名。恰南门东向,由是紫气常自东山来,瑞霭偏从南坡飘。村民视南门犹村落传统之载体,乡土情感之寓寄者也。

  瓦村清同治元年(1862年)建围子墙,有2大5小共7个围子门。大南门和大北门,两门上端均设楼阁,灰瓦覆顶,气势宏伟壮观,数里之遥可见,为邑东北方出入般阳县境之标志。大南门门楣上方镶嵌一横长方形石匾,石匾内篆刻着四个隶书大字:“盘龙映辉”。因南门正对着盘(蟠)龙山,山倒映在南门外的南河上故名。

  小南门,比大南门较小。门楣上有砖雕横匾,周边镶绲边为框,框内刻“山海镇”三个柳体正楷大字。因小南门正对着蟠龙山,门外左侧是一个大苇湾,古人把水湾叫“海子”,故名“山海镇”,以图吉利。

  大北门门楣上方镶嵌一横长方形石匾,匾内有篆刻着四个隶书大字:“莲地承恩”。因暖水河流至瓦村东北处,地势平坦,河床宽阔,水流缓慢 。人们在河床上种了大片的莲藕,河中长满碧绿的荷叶。荷花盛开时节,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一景。故以此景名门。

  邢家村明末清初开始建围子。该村张家开酒店做买卖比较富有,围子建的较为坚固,留有东、南、北三个门。东门匾曰:“清溪”,因东门外有一道溪沟,水流清澈而故名。石砌围子门高大宏伟,上有二层砖瓦瞭望楼。南、北二门也有名字,因年岁已久,无人记得。

  太河庄同治元年春兴建村围子,至秋闰八月工告成。围子门仿照古城门用石头建成石拱门,高大宏伟,上有二层瞭望楼,可住人守护。当年有个顺口溜,“太河镇,九座楼,四门就是四座楼。”围子四门各在门楣上有一石匾,上刻门的名字。

  东门曰:瞻麓。东门正对着青麓山。据民国二十五年《博山县志》载:“青麓山,县东六十五里挺拔而秀,半山有青灵洞,可容数百人,乱世避难者多居此,山前即太河厚庄。”在东门上即可瞻观青麓山及河东岸的山麓而故名。

  西门曰:漳川,《说文解字》注释,“漳,水名”。因西门外即淄河,西门面对淄河溜这条大川而故名。

  南门曰:“保阜(fu)”,门外在开阔的河床上有一座突兀高大的土台,人们叫钓鱼台,是靠村最近的一个制高点,故称保阜。《说文解字》注“阜,陆土地独高大名曰:阜。”保阜,期望保佑全村老百姓人丁兴旺,平安富足。

  北门曰:“史金”,北门对着金鸡山。据民国二十六年《博山县志》载:“金鸡山,县东六十里,莱芜口内,传夜半有金鸡鸣而故名。”

  马鹿村明代把周围各家院墙相连作围墙,建有东、西、南、北四个围子门。东门曰:东旭;西门曰:家臣;南门曰:向阳;北门曰:大陆。东门、北门最大,上有二层,南门次之,西门最小。四个门不是同一时间建成。东门最早,顶上为平台,四周有垛口,在北面有台阶可登上平顶,上建有观敌楼,可容人站岗值守。门楣石匾内有“东旭”二字,意为面向东方的旭日。因是门楼,故村民习惯的把四个门楼叫东、西、南、北楼。

  南岳阴村清代齐心协力修建村围子。留有四个石拱门,每个门楣上方的石匾内刻着门的名字,东门曰:青龙。西门曰:白虎;南门曰:朱雀;北门曰:玄武。现仅存东门和部分残缺的围墙。

  东门券拱石顶端刻有一个龙头。门楣上方石匾内阳刻“青龙”两个大字。经多年的风吹日晒,雨雪侵蚀,整座门显得古老沧桑。

  古代,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被视为“四方之神”。这“四大神兽”成为镇四方,避不祥的守护神。

  岳阴人不但修建围子门保证全村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以瑞兽命名门的名字,祈求庇护,祛邪,消灾,给人们带来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健康长寿。可见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们的影响;可见人们对天下太平,人寿年丰的期望。

  莪庄清咸丰末年、同治元年,按户出丁,创修土寨围墙。围子留有五个大门和一个西便门。在五个大围子门的门楣上,各有匾刻着门的名字。

  西北门匾曰:“相黉”,因为西北门正对着黉山。黉,是古代的学校。黉山,即上有学校的山。黉山上古有郑公书院,相传当年郑康成在此处授徒传经。后乡贤陈桾父子在此开办义学,称为翼经书院。莪庄治善公曾任翼经书院监院先生。相,读去声,是察看的意思。取名相黉,用意是希望村民出门看到黉山上的郑公书院,要教育子孙后代承继书香,读书上进。

  东南门匾曰:“昭文”,东北匾曰:“彰武”。昭、彰,都是显扬的意思。昭文,即显扬文采。彰武,即显扬武功。莪庄蒲氏族人中,蒲兆昌、蒲振缨、蒲念祖均为举人;蒲辉祖、蒲宪祖、蒲缵祖、蒲龙夔、蒲文夔均为武庠生。昭文、彰武,是希望村人继承家风,读书习武,成为家国有用人材。

  东门叫“永平”,西南门叫“长泰”。平与泰,都是指太平、安宁的意思。太平安宁,是历代帝王、百姓梦寐以求的社会环境,因此平、泰二字多为帝王取做年号,州县取做地名,百姓取做人名。永平,长泰,是希望社会永远太平、安宁的意思。

  佛村于清同治二年,在南山上修建了一个石寨,在券拱门楣上方石匾内刻大字“佛山寨”,右侧小字“同治二年正月”,左侧小字“閤庄公立”。证明南山石寨是清·同治二年(1863年),全村人共同建造。这是淄川辖区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块关于山寨修建时间、名称记载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山寨的历史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土山峪村于清同治初年在村西一道南北的高岗上修上了围墙。在村中间南北大街的两头修上了大门。南门门楣上方石匾内有“春熙”二字。北门门楣上石匾内有“夏涵”二字。南北两个高大坚固的大门,又有结实的石围墙,整个村庄显得庄严、安定,春光熙照、夏雨涵润,吉祥和谐、文化气息浓郁。

  夏禹河村全村共建了三个围子。河北面的住户分为东、西两片,建了两个围子。西片的围子建有北门、西门、西南门,西门门楣上匾曰:“保安”二字。取保障平安之意。北门门楣上匾曰:“尚午”,因正午时站在北门外向南看,正好晌午而故名。西南门在湾崖北边,依然朝西,没有名字。 

  河南的住户建了一个围子,围子有西门、南门、东门、东北门。西门券拱门楣上匾曰:“西霞”,意为对着西边日落的晚霞。南门、东门下为石基、上为土坯结构,无名字。东北门,石拱门楣上匾曰:“清溪”。门外是夏禹河,早前夏禹河水清澈见底,两岸草木青翠,东北门临河而建故名。

  徐家庄沟北的下庄围子有5个门,门眉上有石匾刻有门的名字,北门曰:永济,西门曰:望长,东门曰:临川,因东门外有一条花石沟而故名。西侧的南门曰:涌泉,因南门外沟底有涌泉而名。东侧的南门曰:旨门,因门外有一座上刻“圣旨”二字的石牌坊而名。

  邹家村清同治初年建围子,设有东、西、北三个大门,朝外的门楣上砖匾阳内用楷体刻着门的名字。东门匾曰:花柎,因大牛山上的水在邹家庄东门外冲出一个大水湾,湾中之水经东门流入庄内,在庄西首又形成一个大水湾。两个水湾就像花朵外面的花柎保护花蕾一样,呵护着邹家庄人而故名。北门匾曰:对松,因北门正对着锦川河上一段峡谷,峡谷上窄下宽,两岸山峰最窄处不足三十米,峰上松柏树的树冠互相联接,成为当时的一方胜景,名曰:对松山。北门因此而得名。西门匾曰:友助,因建围子时,邻村也来帮忙而故名。

  蓼坞村至清同治五年,庄主们便筹划着建造村围墙与寨门。村围子设有6个寨门:西门、东门、大南门、小南门、大北门、小北门。六座寨门不仅建造的坚固,且赋有文化内涵,每座寨门的门楣上都用石匾刻着名字:东门匾曰“望青”,意为能望见青州;大北门匾曰“依壑”,门下是一条河沟,依沟壑而建;小北门匾曰“高垒”,因门外通道渐趋低下,门在高处;大南门匾曰“向阳”;因门外是一片开阔地,当太阳转到南面时正对着太阳。小南门匾曰“临麓”,因门前是长岭山的断头,意滨临山脚下;西门匾曰“对川”,意为对着淄川。

  明代苗峪口村为了村人的安全,在老庄修建了一个二层南门,拱顶门楣上方石匾内阳刻“保安”二字。该村南部建一石围子,在围子东部北门门楣上石匾内阳刻“保合”二字,右侧小字“同治丁卯”,左侧小字已风化的模糊不清。丁卯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至今已有150多年了。

  孤山村从咸丰(公元1851—1861)末年开始修建村围子,用了约五六年的时间,到了同治(公元1862—1874)初年间才建完。

  围子留有八个门,有大南门、小南门,大北门、小北门,大西门、小西门,大东门、小东北门。大北门朝北的一面门楣上方石匾内有“义堡”两字,意为百姓捐款修建的围子,是义举修的城堡而故名。大南门朝南的门楣上方石匾:有“说阳”二字,意为围子门东、西、南三面都见太阳而故名。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