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门名史考(下)——南岳阴村寨青龙门 | |||
|
|||
|
|||
李先进 东坡地清同治年间建村围子。三个大围子门楣上方各有石匾刻着门的名字。门名字的命名颇有讲究: 东门“晨晖”。东门坐落在头东尾西横贯于村的石龙脖子上。名字来历说法不一,较可靠的是仿古之说。北宋崇宁年间,都城汴梁曾建徽宗赐名的“延福宫”,其东门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为最早迎来朝阳之门,故称之为“晨晖”门。 西门“丽泽”,因西门外不远处有二湖以桥相隔,故以《易经》聚朋论道之典故,取两泽相连,其水交流如君子交流学问之意,称“丽泽”门。王安石曾有诗赞丽泽门之景致:“丽泽门西日未俄,水明沙净卷纤罗。绿琼洲渚青瑤嶂,付与诗工敢琢磨。 南门:“凤阳”,紧依关帝庙的麒麟影壁,下临河滩,因建在数十级台阶之上,也叫“丹墀”门。寓意:“艳阳高照,有凤来兮”。取“丹凤朝阳、凤鸣朝阳”之祥瑞之意。凤是神鸟,象征吉兆祥瑞。围子是人居住的地方。凤穴,比喻人才荟萃的地方。希望全村人吉祥安康,村内多出人才。北门是一个小石拱门,故没有名字。 西坡地清同治初年建村围子。根据方位分别命名四个大门的名字,刻在门楣上方的匾内。每个门都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和寓意。 东门:晏海(有说是旭日),西门:金汤,南门:熏风,北门:仰斗。 晏海,晏,安也,安然也。使海安,风平浪静。盼望村寨以障乱军、匪寇,寄寓波平海晏的愿望。有成语“海晏河清”。出自唐·薛逢《九日曲池游眺》“正当海晏河清日,便是修文偃武时”。唐·郑锡《日中有王字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意思是黄河水澄清,大海风平浪静,寓意天下太平,社会安定,国泰民安。 熏风,出自《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熏风自南来”。有成语:熏风解愠。熏风即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解除人们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寓意让人心情舒畅,安逸生活。 仰斗,一种天文星象。七杀在寅为仰斗。南斗、北斗是两大主星。古人把“斗”作为紫微府的代称。寓意紫气东来,吉祥安宁。 金汤,出自成语:固若金汤,形容城池坚固。源于两个典故,其一,《汉书·蒯通传》。其二,金汤寨在河南省方城县东10里古庄乡境内。在一处月牙形突兀地带上,三面环水,一面系陆地。 中坡地清同治六年建村围子。四个围子门眉上有石匾刻着门的名字。 东门匾曰:日升。面对东升的太阳而得名。南门匾曰;会波。南门外由黄崖、东坡山上流下来的一股水;由西坡流来的一股水;庄内流出的一股水;三股水在南门外交会而得名。北门匾曰:景山。北门面对北山,山上有景,因观有景之山而得名。西门:永清。从圣泉山上流下来的的一条小河,流经西门外,流向村南,河水清清,流淌不断而故名。 敦仁村从乾隆年间就开始建村围子。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五月二十日建成西门,门楣上石匾刻:迎山门,此门正对着天际山主峰而故名。小西门,因对着天台山上一个山峰,故名“对峰”。 清同治七年(1868)仲夏建成南门,门楣上匾曰:太平门,因门旁有一座关帝庙,祈求关帝圣君保佑太平而故名。 小东坪村,清光绪年建村围子。围子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南、北两个小便门。四个大门门眉上边有石匾刻着门的名字和修建时间。西门门楣上石匾上阴刻“丽泽”两个大字。原西门外南侧有一个水湾而故名。两侧落款阴刻小字,上款:光绪辛丑,即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款:花朝吉立。其余几个门,因年代久远,门的名字已被遗忘。 花峪沟村于清同治六年(1867),经村民公议,上、下两庄各建石围墙。围子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南、北两个小便门。四个大门门眉上边有石匾刻着门的名字和修建时间。 上庄留有东门、南门、北便门。东门匾曰:“稷生”,寓意为五谷丰登。南门匾曰:“甘露”,寓意风调雨顺。 下庄围子留有南门、东门。东门上匾曰:“迎宾”,东门是进出围子的主要通道,迎接宾客。南门匾曰:“三阳”,寓意三阳开泰,全村吉祥。 韩庄村清光绪年间修建村围子,设有四个围子门,各个围子门眉上有石匾刻着门的名字。 东门曰:“临昌”,东门外与韩昌墓相邻;西门曰:“般东”,即西门在般河东岸;北门曰:“望黉”,在北门可远望黉山。南门曰:“文奎”,南门处可望见文峰山、大奎山之意;南门匾内在“文奎”两字下面刻有“大清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这即是围墙建成的时间。一村人靠围子避过了匪患、战乱的年代。 龙口村清咸丰年间,开始修建村围子。设有大南门、小南门、北门、大东门、小东门、西门。六个圩子门雄伟壮观,门上各有石匾题字: 大南门朝外匾曰:“朝阳”,朝内的石匾曰:“平津保障”四个大字;小南门外匾曰:“龙泉镇”;北门外匾曰:“平津”;大东门外匾曰:“鸣凤”;小东门外匾曰“墨林”。西门外匾曰:“龙泉镇”;朝内的石匾曰:“活泼濮地”。 麓村于明末清初,本村及北旺、尚庄村、张家庄(今后来村)都参与修建麓村围墙。围子留有东、西、南、北四个主门及西南便门。四个主门的门楣上方石匾内刻着门的名字。南门曰:临溪,南门外临般河。东门曰:朝阳;迎着初升的太阳。北门曰:对山,正对着麓村山而得名。西门曰:依山,正好依着山麓而名。 渭头河村清咸丰末、同治初年,在志公山上建有古城堡似的石围子,围子建有南门、北门、东门。南门、东门。四个围子门。北门最高大宏伟,以山势而建,门顶上有女儿墙,筑有瞭望台,总高约15米。远远望去,俨然一座古城堡,易守难攻。因北门就建在般河岸边故名“临般”。北门门楣上方石匾内阴刻“临般”二字,高约40厘米,宽约35厘米,落款为大清同治二年(1863)建。 大昆仑村清同治年间修建了围子墙。共留有11个门,两个大东门和西、南、北五个大门建的较为高大,其他便门较小。东、西、南、北四个大门楼上分别镶嵌横联名匾,远远望去,蔚壮为观。 东门面对孝妇河故名:孝水澄清,这是淄川古八景之一;西门面对昆仑山,是淄川古八景昆山叠翠所在地,故名:昆山叠翠;南门面对村南石龙山、桃花山,故名:瑞接南山;北门朝着皇帝住的京城方向,故名:恩承北阙。可谓有远见,也真是用心良苦。淄川境内有围子的村,一般留有四个门,多则六七个门,昆仑围子留有十一个门,也创了历史之最。淄川境内围子门的名字多是两个字,四个字的名字只有两三家,且用了淄川古八景中的两个景的名字做了围子门的名字,使大昆仑村围子门的名字更为高雅,更富文化内涵。 七里村于清同治年间,建起了村围子。留有6个围子门,东、西、南、北四个大门和小北门、小西门。四个大门的门楣上有石匾刻着门的名字,东门匾曰:“孝川”,因面对孝妇河川。西门匾曰:“禹峰”,站在西门口可遥望禹王山峰。南门匾曰:“昆山”,南距昆仑8里,可望见昆仑山。人们传说,南门石匾上有“同治”二字,这可能就是建围子的年代(清·同治1862-1874)。北门匾曰:“准提”,门上有准提老母庙而故名。 苏王庄清·同治元(1862)年,修建庄围墙。围子设东、西、南、北、东南、西南6处大门。大门上建有二层门楼,门楣上方都有砖石镶嵌的匾额,匾额内用此门相对的山、泉、河等自然景观所命名门的名字,体现了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刻记“清·同治七(1868)年”建成围子的时间。 东门匾曰:“孝水环清”。东门外是孝水,即孝妇河,水清澈见底。“孝水澄清”是淄邑古八景之一。东南门匾曰:“奎山来临”四字。因东南门遥对着奎山。南门匾曰:“南泉毓秀”。南泉在庄西南里许的南岭北坡。《淄川县志》载:“南泉,县南八里,泉出苏王庄,又呼溯辋庄。以泉在庄南,呼为南泉,渊深澄澈,汇为巨池,周固甃石,方广亩许,每夏秋雨涨,禹王山涧壑诸水,俱奔泉中,东流入于孝妇河。颜神孙相国作亭其上,今废。” 西南门门楣上方的匾额内刻有“昆仑叠翠”。西南门对着昆仑山。据《淄川县志》记载:“昆仑山,县西南二十里,俗名毂轮山,以山形如毂轮故名。” 西门门楣匾额曰:“禹山繞翠”。般阳古城南十里,苏王庄西约一里余,平地突起一山,山高194米,名曰禹王山。因此山其形如龟,明代嘉靖《淄川县志》记载叫金龟山。又因山坡多柏树满山青绿,又叫青山。庄西因柏树较多,又叫柏多园。古称般阳县孝感乡柏多原,隋唐称柏多里。北魏时期淳于氏等家族曾在此建立庄园。后在青山上建了禹王庙,山因庙而得名,改称禹王山。以“禹山繞翠”作为西门的匾额,就是让人们永远不忘禹王治水的功德。 北门位于庄中南北大街北首出庄处,从北门向西北可遥望焕山。明嘉靖《淄川县志》载:“焕山,在县治西十五里,古有烟火台,烂燃有光,故名,今废,址尚存,时或有山市发现。” 磁村清代建围子,建有东、西、南、北四个主门。另有一个小北门,和一个小东北门,两个小西南门。主门较为宏大、壮观,主门门楣上方有匾,刻着门的名字。北门门楣上匾内原有门的名字,岁月久远,被遗忘。南门门楣上匾曰:“磁窑坞”。西门为砖石结构,匾曰:会昌。因此条街经文昌阁下面的券洞而故名。西南门门楣上匾曰“龙泉”。因门朝向龙泉寺和龙泉沟故名龙泉门。 解庄村,清光绪元年,战乱和盗匪四起,村民时被骚扰。为避战乱和匪患,全村人齐心协力开始建村围子,以保村人平安。留有五个门,东门面对群山,故匾曰:鸣峰。南门滨邻涧北沟,故匾曰:涧宾。北门远望梓橦山,故匾曰:梓橦。另有小北门、小东门。没有名字。 蒲家村,清同治元年(1862),在村四周建起了围子墙。并建有4个石基砖券拱的村寨门,门楣上边各有一匾,上刻门的名字。 东门曰:仙乡。《淄川县志·三续世宦》:“北魏李诡祖,孝文帝时(471-479年)任曲梁(今曲周县)令。当南北纷争,民苦兵革,独能抚辑流亡,敦行教化,与民休息,卒于官。民怀其德,立庙尸祝之。至今亨祀不衰。明晋祀名宦祠。”李诡祖,山东淄川五松山下某村人,约生活了六七十年,卒葬于淄川城东的五松山嬷嬷幢山间。唐武德二年(619年)加封李诡祖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唐天成元年(926年)加赠为“神君增福相公”。元代加封为“福善平施公”。在五松山嬷嬷幢山间修了增福财神李诡祖的庙。《列仙传》载,峨庄岑山出了一个神仙,叫鹿皮翁。故明代淄川城东片设为“仙人乡”。蒲家庄就坐落仙人乡。东门外有蒲松龄的墓,蒲松龄,字留仙,蒲家庄是蒲留仙的故乡,故东门名曰:仙乡。 西门曰:平康。平,太平、平安、安定。康,《溢法》:“令民安乐,曰康。”《汉书·宣帝纪》:“是以上下合洽,海内康平。”平康;期盼社会太平,民众安乐康宁。 北门曰:景徵。《说文》:“景,曰光也。”景气:祥瑞之气。徵:征兆、迹象。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序:“龟筮元谋,符瑞景徵。”景徵:祥瑞的徵兆,给村民带来吉祥。 南门曰:葵阳。元王桢《农书》“葵阳,菜也,百菜之主。葵,卫也,倾叶向日,不令照其根。”葵阳门,寓意,像葵阳一样,护佑村人不受损害。 西省村,于清同治六年,为防战乱匪患,建村围子,建有6个围子门,3个南门,即2个大南门、一个小南门;2个北门, 1个东门。现仅存东门,门楣上方有一石匾,阴刻“紫气东来”四个楷体大字,落款小字:同治六年。二零一一年七月重修。同治六年即1867年。这是西省庄围子始建的时间。 双沟村于明末清初,村中王姓主事组织全村修建村围墙。围墙上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建有砖拱围子门,南门门楣上方青砖匾内有三个阳文大字:巩安寨。 马鞍山古寨门楣匾上刻“古寨二字。山寨中只有两个寨门楣上有门的名字。村寨门大多有名字,仅搜集到35个村寨门名字。有的一个村四五个寨门,仅存一个寨门有名字,其余已被拆除。有的门虽残存,门楣上匾内的字被损毁;有的门被拆除,由于年代久远,门的名字被遗忘,成为一大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山寨大部残存,村寨大多已被拆除,保留下来的极少。但村寨门的名字依然在村民中流传,有的被记入村志,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古寨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