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巩固淄西抗日根据地 | |||
|
|||
|
|||
1940年5月9日,日伪军聚集1000余人,对淄博益临边区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与日军秘密勾结的国民党顽固派吴化文部也抢占了临朐五井以西、益都以南和博山县的池上、峨庄(现属淄川区)一带山区。同时,日军也加紧了对淄河流域的“蚕食”。日、伪、顽军先后在口头、马鞍山、太河、马鹿、上庄等村安上了据点,严密封锁鲁中区与胶东、清河地区的交通要道。淄川县委驻地淄东地区形势恶化,在淄东开展工作已相当困难,随时有被敌人吃掉的危险。6月,为保存力量,泰山地委和专员公署指示淄川县领导机关迁往淄川西部,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淄川县委立即召开会议,就如何执行上级指示进行了研究。认为:淄东形势恶化,处境困难,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迁往淄西靠近泰山地区抗日根据地,便于和上级党组织联系,有利于坚持开展工作。而且淄东还有党的组织,仍然可以开展活动,必须坚决执行上级指示,立即西迁。淄川县委、县政府于6月先后迁至淄西岳峪、镇门峪、山王庄(现属博山区)一带,着手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淄西,是指淄川城的西部地区。东以张博铁路、北以胶济铁路为界,西至王村一线,整个为三角形地带。也就是淄川县所辖六、七、八及九区一部分,共175个自然村。该地区从抗日战争起,就一直是国民党顽固派所盘踞的地方。他们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和压迫,限制人民抗日活动,广大群众早就盼望共产党和八路军来领导他们抗日救国。1940年6月,淄川县委、县政府转移到淄西后,举办了村政干部、自卫团干部、党员基础知识等训练班,对干部和党员进行革命教育。由于抗日部队纪律严明,热心为群众办事,又能耐心做抗日宣传工作,很快得到淄西山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不到一个月,各级抗日组织,特别是民兵组织相继建立,并开展工作。9月,淄川县委代理书记李治祥调任后,边一峰接任县委书记职务。同时,县委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由边一峰、赵一川(县长)、赵需人(宣传部长)、刘海岩(军事部长)、晏兴堂(公安局长)、孟玉林(农会主任)、孙友德(工会主任)7人组成中共淄川县委员会。班子调整后,根据上级党委指示,一方面组织力量深入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政策;一方面动员群众,努力搞好农业生产,为开辟巩固根据地打好基础。9月16日,淄川县第一次各界代表大会在金寨区山王庄召开,会议选举产生县参议会,选举赵一川为县长。会议进一步团结、组织各界进步力量共同抗日,有力地鼓舞了全县人民和各阶层人士的抗日热情。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权机构相继建立。到1940年底,在县机关驻地建立了金寨区委,成立了金寨区公所,充实了二区、九区的领导班子,新建了一区和八区的党政机构。各区都成立了一个班或一个排的区中队,作为自己的武装。淄西根据地逐步建立起来,开辟了清河、胶东通往鲁中根据地的新交通线。 1941年春,日伪军开始沿着淄博地区内的铁路和公路沿线据点向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进行连续反复的“蚕食”和“扫荡”。9月18日,“扫荡”的日伪军1000余人,分头从王村、章丘、普集、博山、莱芜方向包围淄川县委、县政府驻地峪口村。在阻击敌人的战斗中,淄川县大队副政委许光汉等30多名干部、战士英勇牺牲。日伪军占领五股泉村后,对附近多个村子进行了7昼夜的残酷烧杀掳掠,杀死和掳去干部、村民100多人,并将11个村庄抢劫一空,焚烧殆尽,致使淄西根据地只剩下十几个村庄,形成所谓“一沟之宽,十里之长”的狭小地带。 1941年7月,针对淄河流域恶化的斗争形势,鲁中区党委为了坚持这一地区的抗日斗争,指示益都县委代理书记赵西林主持建立了中共益临工作委员会和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县联合办事处(简称“四联办”),张敬焘任工委书记,冯毅之任四联办主任。工委辖益都、临朐,淄川第二、三、九区和城关区,博山县第七区,潍县第二区,昌乐、安丘等县和淄博矿区,受鲁中区党委和泰山地委双重领导。工委和四联办建立后,淄川县东部行署和益都县委同时撤销。工委和四联办以领导四县边区人民坚持抗日斗争,打通鲁中区至清河地区的交通线为主要任务,采取“隐蔽精干”“敌进我进”的斗争方针,积极发展党的组织,配合主力部队抗日、讨吴,在敌人的夹缝中和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斗争。 从1941年3月至1942年10月,日军对淄博地区先后推行了5次凶残的“治安强化运动”。又加上连年大旱,粮食歉收,淄博地区同全省全国一样,进入抗日战争的最困难时期。面对严峻的形势,淄川地方党组织认真贯彻山东分局的方针政策,带领广大军民开展了英勇顽强的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与日伪军浴血奋战。1941年底,淄川县长赵一川上调学习。1942年春,左希温接任县长。至1942年5月,淄川县委在极为困难的环境下,保存了骨干力量,使县委辖3个区委、34个支部、党员965人,县级干部7人、分区干部18人,为困难形势下的对敌斗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1942年6月,为了尽快恢复、扩大淄西抗日根据地,中共泰山地委和专署先后将博山县二区,莱芜县茶业区、抬头区及章丘县青山区划归淄川县,作为抗日斗争的依托。1943年6月,又在青山区西北部成立了胡山区。淄川县委积极贯彻上级指示,依托这块扩大了的根据地,组织带领全县人民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继续坚持斗争。在根据地内加强经济建设,领导开展减租减息和增加雇农待遇的斗争,进一步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1943 年3月,中共泰山地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蒋方宇调任淄川县委书记。10月,中共益临工委改为中共淄河县委。同时为保证鲁中区与清河地区的联系,经鲁中区党委和泰山地委批准,在淄川西部地区建立中共淄西工委和淄西办事处,归淄川县委领导。李镜远任书记,房众夫任办事处主任。胶济大队划归淄西工委领导,李镜远兼大队教导员,李厚才任大队长。 ▲1943年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连接鲁中区与渤海区的秘密交通线——淄西通道 淄西工委和淄西办事处建立后,即进入淄西地区开展工作。他们采取白天隐蔽、夜间活动的方式,深入群众掌握敌情后,认识到要想在淄西扎下根,必须严惩伪军和汉奸。经过几次锄奸,震慑了敌人,打下了他们的嚣张气焰,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了。淄西工委还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在多数村建立了“两面政权”,争取了不少伪乡长和村长为抗日服务。这些“两面”村长,表面上应酬敌人,但积极为抗日政府交纳粮代金。有的还入了党,成为党的领导干部。在条件好的集市上还推行解放区的货币;收集的公粮开始全靠山区部队运走,后来在群众基础好的村庄有了隐蔽仓库,或直接发动群众将征集的公粮源源不断地送到抗日根据地。 淄西工委和淄西办事处紧紧依靠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经过艰苦卓绝的工作和斗争,终于把原来的敌占区变为游击区,在175个自然村中建立了130多个革命的“两面政权”。工委办事处及其领导下的武装力量,长期活跃在淄西土地上,出没于林立的敌碉堡之间,同敌人进行了无数次殊死搏斗,始终保持了淄西通道的畅通。经过这条通道,渤海、胶东两个根据地来往于山东分局的不少同志,以及传递的情报、转运的重要物资都做到了安全、万无一失,保证了清河区、胶东抗日根据地和山东分局的联系。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