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专题专栏>淄川党史史志>地方党史>党史事件

马鞍山保卫战

发布日期: 2025-03-11 10:29:20 浏览次数: 字体:[ ]

抗战时期,在淄博马鞍山上发生过比“狼牙山五壮士”更加惨烈的抗战壮举。


▲马鞍山全景

马鞍山,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淄河上游。该山主峰海拔618米,在庞大的山座上矗立着一个巨大的石峰,高达数十丈。石峰有东、西两顶,中间有条狭窄的山脊相连,呈一凹形,远望形状如马鞍,故名之。石峰四面悬崖峭壁,西南角有条贴壁开凿的石阶,狭窄陡立,形似天梯,上达南天门,这是通向峰顶的唯一道路,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马鞍山周围峰峦起伏,山脚下淄河蜿蜒北去,大道纵横交汇。谁占据了它,谁就卡住了南北交通要道,控制了淄河流域,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

1941年下半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为了控制淄河流域,切断鲁中区与清河区、胶东根据地的联系,日军派兵占据了马鞍山,同时在周围村庄修了炮楼,设了据点。1942年春末,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为拔掉这颗钉子,成立了7人精悍突击队,在两个排兵力的配合下,黑夜从马鞍山西北部历尽艰险,攀上绝壁,夺取了马鞍山。敌人立即从外地增兵把马鞍山围起来,妄图复夺马鞍山。但是,守山战士在主力部队的策应和山下群众的支持下,坚持斗争一个多月。敌人最后灰溜溜地收了兵。

1942年秋,日伪军纠集5万兵力,对鲁中区实行了“拉网合围”式大“扫荡”。马鞍山地区的主力部队为粉碎敌之合围暂时撤离,马鞍山成了暴露在敌人腹地的前哨阵地。由于马鞍山山势险要,易守难攻,我军的一些重伤员、干部家属陆续被安置在山上。其中有益(都)临(朐)淄(川)博(山)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的父亲、益都县参议长冯旭臣先生,冯毅之的妹妹冯文秀,妻子孙玉兰及长女新年、次女芦桥、小女平洋等。八路军山东纵队12团副团长王凤麟,因在茶业口遭遇战中负伤,锯掉了右腿,在山上休养,并担负守山任务。不久,鲁中区党委组织科长李成式、鲁中区行署民政处副处长谭克平、爆破英雄刘厥兰等相继上了山。加上原来的伤病员、家属和修械工人等,当时山上共计40多人。而且山上少粮缺水,弹药不足,战斗力十分薄弱。


▲通往马鞍山顶端的唯一道路——南天门石径

119日,日伪军“扫荡”沂蒙山区返回时包围了马鞍山,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向马鞍山发起攻击。马鞍山上,王凤麟作了周密的战斗布置。敌人在孟良台、后峪岭等山上,架起大炮直轰南天门和峰顶,数架敌机配合轮番俯冲轰炸,在飞机、大炮、重机枪的掩护下,大批日军向山上不停地冲击。面对敌人的狂轰滥炸,山上的伤病员、家属、小孩、老人毫不畏惧,积极行动起来,用手榴弹、石头和仅有的几支枪阻击敌人,击退了日伪军无数次进攻。傍晚,敌人停止了攻山,撤回到山下的驻地。此时,四县办事处公安局董恒德和李绪臣股长摸黑爬上了山,报告说山下村村驻满敌人,道路封锁很严,情况十分严重。大家打消了下山转移的念头,更加坚定了守山的决心。王凤麟又重新调整了守山力量,特别提醒防止敌人从后山偷袭。


 ▲八路军山东纵队12团副团长王凤麟

翌日,战斗更加残酷。敌人为了攻下马鞍山,调用30多辆汽车,从博山、莱芜、张店等地运来日伪军3000余人和大量弹药,加强了攻山力量。在附近的几个山头上,增加了大炮、重机枪,飞机也增多了,一起向马鞍山狂轰滥炸,日伪军轮番冲锋。在激烈的战斗中,山上大部分人英勇牺牲了。没有打过仗的家属也表现得非常勇敢,自动地投入战斗。冯文秀在阵地上传递消息,救护伤员。冯旭臣冒着炮火的袭击搬石头、运弹药,还以“宁可死在炮火中,也不当俘虏”的誓言,鼓舞士气。后来,他在搬运石头时,不幸中弹牺牲。战斗到黄昏,山上的弹药、石头已经快用完了,人员伤亡也很严重,已很难挡住敌人的进攻。王凤麟见形势危急,当即命令通信员从后山下山,向部队首长报告山上的情况。随之,又命令把家属孩子也送下山,逃出一个算一个。

傍晚时分,南天门失守。守卫南天门的谭克平、李成式等已全部牺牲。东西两峰顶上的人继续同敌人顽强战斗,董恒德在激战中光荣牺牲。这时王凤麟又中一弹,倒在血泊里,见一群敌人向他扑来,他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对着自己开了枪,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腿部已受重伤的冯文秀见此情形,毅然跳崖捐躯。刘厥兰把最后一枚手榴弹投向敌人,也从崖上跳下去,由于树枝的托挂而幸免于难。最后,敌人攻上了东、西两峰顶,搜捕到未及逃离的孟启兰、张连翠一家数口和六七名战士。其中有一名战士在敌人让他带领搜山时跳崖牺牲,其余10余人被敌人押到口头西山上看押。

这次战斗,我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战果。敌人被击毙参谋长以下官兵100多人,消耗了大量的物资,付出了惨重的伤亡,费了2天的时间,夺得一座空山。而且为了拿下马鞍山,敌人抽空了淄川、博山、临淄、莱芜等铁路沿线附近各县的几乎所有兵力,为八路军主力部队的突围、转移创造了极为难得的战机。可以说无论是从战略上还是战果上,日军都失败了。这次战斗,除被俘遇难的数人外,在山上牺牲的查到名或姓的烈士27人,跳崖幸存的有刘厥兰、王得善、吕存生、邹大方和后来被搭救获释的孟启兰一家共10余人。

马鞍山保卫战,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守山战士不畏强敌,战斗到最后一颗子弹,无一人叛变投敌,尤其是冯旭臣老幼6人壮烈殉国,满门忠烈,谱写了山东抗战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

马鞍山保卫战气壮山河,威震敌胆,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威风,彰显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崇高品德和不可征服的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1944126日,鲁中军区一分区首长为了解放马鞍山,为烈士报仇,派王凤麟生前警卫员、侦察英雄石洪生和吴炳言等4人,巧取了马鞍山,使这座洒满烈士鲜血的山峰又回到人民手中。


▲马鞍山抗日烈士纪念碑

为了纪念马鞍山保卫战中英勇牺牲的烈士们,19457月,博山县(现博山区)政府在马鞍山上建起了抗日烈士纪念碑,正面镌刻四个大字:“气壮山河”,背面刻着《马鞍山抗日烈士赞》:“奇男儿守空山,频将敌伪截断,飞机大炮山可撼,壮士英风不变。审知军械势悬殊,浴血运石仍抗战。拚头颅使敌伪惊服,这气节教人民敬念。山或崩,石或烂,烈士精神终古焕。”

从此,马鞍山保卫战成为淄博地区抗日军民坚强意志的象征,鼓舞着广大军民顽强斗争、艰苦奋战,直至迎来抗战的最终胜利和全国的彻底解放。而马鞍山这座“抗战名山”,就像一座矗立在鲁中大地上的丰碑,将被历史永久铭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