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淄川>风景名胜

淄博“小箭扣”探险——城子村历史文化寻觅

发布日期: 2025-03-11 10:07:29 浏览次数: 字体:[ ]

宋玉谋

  自春节前以来,淄川太河水库上游的太河镇城子村西的岳阳山,成了众多户外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除了淄博当地的户外运动者,潍坊、临沂、滨州、济南等周边地市的登山爱好者,也纷纷前来攀登探访,以至于被广大户外爱好者称为淄博的“小箭扣”。

  之所以被称为“小箭扣”,主要是指这里的地貌特征有着独特的悬崖和巨石景观,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淄水西调,引淄入坪”水利工程中的一部分,有两段输水管道的筑基,非常险峻陡峭,坡度六十度左右,远看酷似北京箭扣长城一般。且台阶台面不足20厘米,经长期风化,台阶上布满碎石,很容易打滑,攀登时要手脚并用,格外小心。

  说起城子村,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古称古城庄,原属青州府博山县,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现名,1958年划归淄川。该村地理位置独特,整个村子三面环水,四面环山。淄河从南而来,沿村南由东向西,到村西山脚下,河水又拐向北,到村西北方向又折向东,河水像一条玉带,呈“S”形将村子环抱着,最后从村子的东北角往北流去。夏季河水充沛时,从周边山顶上望去,宛如一幅巨大的太极图,那景色着实漂亮,为这千年村落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由于村子的东面是马鞍山、孟良台、三太(台)山,西面为岳阳山脉,如此这里构成了一条狭长的山谷,古称“莱芜谷”。《水经注》引汉莱芜县令范冉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其中“此谷”,便是“莱芜谷”,即现今城子村所处地带。

  《续修博山县志·古迹》记载:“古莱芜城,在县东五十五里,即今之城子庄也。亦名古城庄。”

  莱人为什么来到这“荒芜”之地呢,这要从莱国与齐国的关系说起。

  莱国,又称莱子国,是商后裔建立的子姓王国,是当时势力较大的东夷古国之一。历史上先有莱国,后有齐国。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于营丘(今临淄)建立齐国。莱国与齐国相邻,国都相距较近,两国多有交伐。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随着齐国国力不断增强,公元前602年开始,齐国不断讨伐莱国。作为齐地东邻的莱国,国都初在今平度、莱州交界的胶莱河东岸,后被迫迁至齐国以东、以北的濒海一带。

  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攻破莱都,莱共公浮柔逃奔棠邑(今平度),一部分子民逃到淄川城子一带。而棠邑同年被灭,莱国自此灭亡。莱民又从东部沿海迁至淄川城子,与原来迁到此地的莱人建城为邑。因这里土地荒芜,又是莱民居住地,故名莱芜。后又迁至现在的莱芜定居。《魏书·地形志》记载:“东清河郡贝丘县(淄川)有莱芜城,即此,系汉代古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淄川县志》记载:“莱芜故城,在县治东南60里,因齐灭莱迁于此。”

  如此,城子村原为莱芜故城。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齐国的边防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关隘,齐国在此设兵营驻重兵把守。故城内建有规模宏大的城堡和齐总兵府,四周建有土筑城墙。南北有城门通道,城门为楼阁式建筑。只是建筑早毁。据《续修博山县志·古迹》记载:“城子古城其城长、宽均三百七八十尺,西南两墙旧址废尽多年,北墙尚存一百八十八尺,东墙尚存一百二十五尺。”《淄博市志·文物名胜》记载:“古城长、宽均800米左右,城墙大部废尽,唯北墙稍有残存。”只是,原城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挖土造田中被毁。1956年拆城墙挖土造田时,曾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铜镞、铜剑。1964年在遗址范围内出土了彩绘红陶壶、白陶单耳杯、红陶罐等一批陶器,为典型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器物。1997年被公布为淄博市文物保护单位。

  当然,现在的村子莱芜古城遗址已经看不到任何古迹模样了,唯有村子东西两面的山上还有部分齐长城遗址和兵营遗址。如今,在村南的淄河大桥南北两岸的桥头,立有“齐长城遗址—三太山段”“齐长城遗址—城子段”两块石碑。

  攀登城子村的这处“小箭扣”,先从城子村南边沿淄河南岸一路往西,来到村子的西南处。但见一围墙内,有一个很大的方塘,旁边有一栋废弃的石头房子,这便是“淄水西调,引淄入坪”水利工程的一级扬水站。

  再往前走,在山脚处,有一直径近1米的水泥管道斜卧在五六十度的陡坡上。于是,我们沿着管道旁窄窄的步道,或扶着管道,或扶着旁边的山石,一路攀爬上去。稍作歇息后,再沿山路一路向上,来到二级扬水站。想必当年这里每天都是水泵抽水的哗哗声,而今这里仅有空当当的废弃站房,只有那厚重的青石墙面诉说着五十年前那段艰苦历程。

  转过二级扬水站,继续沿路向上,抬头见一水泥渡槽,似悬在半空中。这水泥渡槽底部是圆弧形,如此设计,能够让水流更加流畅。从二级扬水站抽上来的水,便顺着这渡槽流向三级扬水站。

  在渡槽不远处,有一圣水寺,据说圣水寺为元延祐(1314-1320年)初建。今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碑刻两通,清光绪元年(1875年)碑刻一通。据淄邑候选兵马司副指挥王绍宗所撰碑文记载:“博山在青州西南,弹丸地耳。山川之秀,实甲他邑,东鄙岳阳、马鞍两山,尤为名胜之最。而圣水观适当岳阳之麓,俯临淄水,平揖马鞍,树林阴翳,中傍西岩,而甘泉出焉,澄澈幽深,大旱不竭,圣水之名良有以也。池北有玉皇阁,于道光壬寅业已重经修葺,穿阁而北有地藏菩萨殿,观音白衣配之。”碑文中提到的甘泉名为“圣水泉”。《续修博山县志》记载:“圣水泉,在(博山)城东五十五里,古城西山,圣水寺内。有池二,一甘一苦。苦者今塞,甘者亦尝停而不流。”

  离开圣水寺,从渡槽下面一路向西,走到渡槽尽头,攀登而上,再沿一段明渠走不远,便是三级扬水站。与二级扬水站一样,站房内空空是也。再转向三级站房后面,见一处已经没有了输水管道的筑基,坡度亦有60度左右。据说,这里的输水管道比一级输水管道要细一点,是铸铁管子,想必是这引水工程废弃后,那铸铁管道被拆除了。

  我们沿着这管道筑基一路向上,那窄窄的台阶,经过几十年的风化,台面上累积了很多的碎石片,稍有不慎,脚下就会打滑,必须手脚并用,真如攀登北京箭扣长城一般。

  经过十几分钟的攀爬,我们来到这处管道筑基的顶端,有几个同伴已经气喘吁吁。稍作歇息后,又沿一段明渠拐向西南。不多时来到一隧洞口,洞口刻有“铁姑娘隧洞”“一九七六年五月建”。这铁姑娘隧洞,长700多米,由当时的口头人民公社民兵营的女民兵,历时近10年,一锤一凿手工完成,于1976年5月建成。

  再往上攀爬,还有一段很长的山路,且有几处陡峭山头,为此,几位女士提议从铁姑娘隧洞穿过,而我们几个体力稍好的男士,坚持翻山而过。于是,我们分成两组分别行动。随即,我们继续攀登而上,沿途参观了岳阳山寨,在一块写有“万里长城永不倒”的长条巨石上合影留念。而后我们继续前行,山路坡度缓了下来,变得较为平坦,我们也轻松了许多。如此,沿着蜿蜒小道,时而上行,时而回转下行,速度快了许多。半个小时后,我们翻过岳阳山脉到达聚峰村,与其他队友会合。

  这段被驴友们称为淄博“小箭扣”的户外路线,虽没有箭扣长城那般雄伟,但其独特的险峻和山水环境,令人回味无穷。尤其是人工修建的方塘、扬水站、水管筑基、倒虹吸、渡槽、隧洞等水利设施,辛(店)泰(安)铁路横贯南北于岳阳山脉的半山腰中,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若在深秋时节,红叶漫舞之时,穿行于被红叶包围的丛林或小道上,那绝然是一幅如诗如画的自然美景。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